為什麼不要忘記陶行知

2020-12-14 中國文明網

  今年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120周年。「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瀰漫於宇宙,洗蕩於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這些膾炙人口的陶氏名言,至今仍在人們的耳畔迴響,尤其是他對鄉村教育的關愛和呼籲,至今仍給人以警醒和啟迪。

  人們不會忘記,上世紀20年代,陶行知發出「到鄉村去」的號召,引來無數熱血青年獻身中國的鄉村教育改造;人們不會忘記,陶行知曾創辦中國第一所鄉村師範學校——南京曉莊師範,對鄉村教育進行了可貴的嘗試;人們不會忘記,他倡導「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的靈魂」,堅信「全民族的命運都操在小學教員的手裡。」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僅僅屬於他所生活的年代,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他關於鄉村教育的理念、實踐、目標、理想,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今天的農村教師隊伍中,有一批摯愛教育事業、樂於終身從教的人,他們被譽為「挑起中國農村教育的脊梁」;但也不可否認,農村教育作為當代中國教育的一個短板,其癥結就在於缺少優秀師資。特別是農村教師中的「新生代」,學歷水平、專業素修雖然顯著提高,但還必須富有愛心、甘於奉獻、能夠在農村教育中紮下根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真正合格的農村教師當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為鄉村學子奉獻一種「真教育」。

  對農村教師充滿期待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對他們的人文關懷。雖然告別了「土屋子,土臺子,裡面坐滿土孩子」的窘境,雖然辦學硬體有了明顯改善,但是,今天的農村教育狀況仍然非常尷尬,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仍不盡如人意;雖然前些年大部分農村民辦教師已轉為公辦老師,工資待遇有了保障,但其實際的經濟地位、職業地位、社會地位仍與城市教師有很大差距。

  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貴州省盤縣響水中學校長左相平,在山村講壇上耕耘近40年,可至今他一家四口人仍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裡,房子破舊、簡陋、矮小,與窗明几淨的教室形成鮮明對比。其實,在許多地方的農村學校,像左相平這樣的居住條件非常普遍,還有很多農村教師無房可住,敬業、樂業的鄉村園丁們,迫切需要「住有所居」。

  「我的志願是要使全國人民有受教育的機會。」如今,陶行知先生的這一理想雖已成為現實,但對優質教育的渴求、對教育公平的期盼,都是百姓們對教育提出的新課題。農村教育怎樣向著優質發展?鄉村教師如何挑起農村教育的脊梁?時代呼喚更多關愛農村教育的當代陶行知!(袁新文)

相關焦點

  •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及求學的經歷
    13歲時,陶行知的父親因為吸食鴉片身體衰弱,家庭經濟狀況也因此變得窘迫,陶行知被迫輟學,回家務農.農閒時陶行知仍然非常愛好讀書,其父也儘自己所能來教育他,指導他攻讀儒家經典.父親的知識畢竟有限,很快就難以滿足陶行知的求知慾.後來,在親友的介紹下,陶行知又向當地著名的秀才和貢生求學,分別修習"四書和"五經".憑藉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四處求學這兩條途徑,陶行知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 崔祖瑛:時代呼喚陶行知
    ,記者專訪了原中國陶行知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陶行知教育基金會發起人崔祖瑛先生。記者: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誕辰120周年。由於各種原因,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陶行知,甚至把陶行知讀成陶行(hang)知。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跡。崔祖瑛:陶行知生於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他自幼聰明好學,免費入塾讀書。
  • 邱滋培:陶行知擇業觀的啟示 | 行知縱橫
    1916年末,陶行知開始準備博士論文,因論文需要收集當時國內教育現狀的數據為支撐,無奈彼時他遠隔重洋,數據收集不充分,論文撰寫被迫擱淺。1923年,世界教育聯合會成立,大會邀請中華教育改進社參加,當時,陶行知已是改進社主任幹事。
  •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們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評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也曾說「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宋慶齡更是評價他為「萬世師表」。通過眾多名人對陶行知先生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對我們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這裡我們先選擇陶行知先生核心思想理論進行介紹。現在讓我們走進大教育家的知識世界。
  • 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原標題: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思想風範,光照千秋、堪稱楷模。他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一生清貧;他公私分明,品格高潔,擁有寶貴的精神財富。「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這個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考點之一。陶行知的相關知識點在考試中考查的方式比較多樣化。比較常見的形式是單選題和多選題,時常也會讓考生論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關教育思想比較多。很多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認為掌握這部分的知識很吃力。對此,今天就以時間為線索來梳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為大家的備考獻出綿薄之力。
  • 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原標題: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為政之道,在於用人,興邦大業,在於人才。」陶行知先生一生辦過幼稚園、小學、初中、中等學校和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陶先生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形成一套獨特的人才評價機制。
  • 陶行知在今天的意義
    由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梅汝莉主持的教育部「九五」全國規劃重點課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新的突破。   該書實事求是地論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之間師承與揚棄的關係。
  •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2016年8月,「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更名為「哥倫比亞大學陶行知研究中心」,這也是美國常春藤名校第一次以中國人命名研究中心,彰顯了陶行知的世界影響力。 1984年湘版的《陶行知全集》出版後,張勁夫在《人民日報》發表書評,譽其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寶庫」。   2017年正值陶行知回國任教一百周年、曉莊師範建校九十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回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人生,獻上一瓣心香。
  • 陶行知 : 春天不是讀書天
    還有意思的是在歌篇後面,附了一封趙元任給陶行知的信:    行知我兄:    因為「春天不是讀書天」,所以今年春天我都玩掉了,沒有把歌兒編起來(因為寫音樂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夏日炎炎正好眠」,今年夏天可是夠炎炎了。「待到秋來冬又至」,——那麼,「不如趕快把歌編!」    所以現在編好了寄給你,趕明年可以用了。
  • 教育家陶行知的個人經歷及思想小結
    陶行知,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民教育家。其寶貴的教育思想,不僅推動了當時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於當今這個時代而言,依舊有著十分寶貴的思想借鑑價值。陶行知出生於晚清時代,他見證了清朝的衰亡,也在紛亂的戰火中理解著人民的疾苦,感悟到教育的力量對人們精神層面的撼動要遠遠比肉體的醫治更為重要。
  • 老師別忘了陶行知"四塊糖故事"
    學生在網上辱罵老師,讓老師知道了,老師要求學生「不下跪不要來上課」,又一次讓公眾看到這樣的醜劇上演。  我不敢想像,一個高中女生公開向老師下跪的場面,這一幕讓師生關係定格在「仇恨」上,對學生來說,是永遠的噩夢,甚至影響到她的一生的幸福。這一跪儘管老師「如願」了,學生也能走進課堂上課了,但背後的潛在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 陶行知一生公私分明
    原標題:陶行知一生公私分明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陶行知在工作中經常告誡支配公款和管理財務的工作人員要「點滴為公」。有一次,周恩來和鄧穎超到育才學校檢查指導,陶行知招待他們吃飯。第二天,他告訴財務人員:「昨天請客一切費用,連酒菜飯食,滑竿船錢,都開在我的暫記帳上,並請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學校經費不宜動用一文。」 為了工作方便,陶行知為自己縫製了一件「工作服」:上衣有兩個專用口袋,一個放公款,一個放私款。有一次募捐回來途中,車上人多擁擠,他口袋裡的錢被偷了。
  • 熊浩:萬世師表 陶行知
    ▲ 1929年春,為發展江蘇北部鄉村小學教育,陶行知派曉莊師範學生李友梅等到淮安創辦新安小學。陶行知寫信鼓勵師生,要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堅持辦學。 資料圖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並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
  • 陶行知: 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相信教育界泰鬥陶行知先生說過的這番話我們很多人都有印象,今天就一起來讀讀關於他在教育上的四則小故事,相信又會是不一樣的啟發。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
  • 陶行知給孩子發三顆糖,說三個理由,塑造三個行為,大教育家!
    今天說一個陶行知教育學生的故事。陶行知有一天,看見學校裡邊孩子打架,他說別打了,別打了,分開。分開以後,就跟那個大小孩講,說你去我的辦公室等我,被校長叫到辦公室了,都嚇死了,然後大小孩兒站那兒等著。陶行知進來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兒。他拿一顆糖,給你顆糖。他說為什麼,說獎勵你,我讓你到辦公室來等我,你就來等我,說明你心中有我這個校長,懂得尊敬師長,很好,拿著。拿著一顆糖,然後那孩子說謝謝校長。然後校長接著問,說再獎勵一顆糖。為什麼?
  • 陶行知給孩子發三顆糖,說三個理由,塑造三個行為,大教育家
    今天說一個陶行知教育學生的故事。陶行知有一天,看見學校裡邊孩子打架,他說別打了,別打了,分開。陶行知進來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兒。他拿一顆糖,給你顆糖。他說為什麼,說獎勵你,我讓你到辦公室來等我,你就來等我,說明你心中有我這個校長,懂得尊敬師長,很好,拿著。拿著一顆糖,然後那孩子說謝謝校長。然後校長接著問,說再獎勵一顆糖。為什麼?說我剛剛去調查了一下,你為什麼打那個小傢伙呢,因為他欺負女同學。所以,你這個行為叫見義勇為。見義勇為值得獎勵,來,拿著這顆糖。
  • 教育學博士陶行知
    眾所周知,教育學中我們學習了大量的人物思想,其中不乏像陶行知這樣偉大的教育家。1915年遠赴美國留學,並且師從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1917年為了祖國的發展,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進行教育改造。其後的時間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為我國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的改革也成為今天我們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在此,帶領各位小夥伴一同回顧有關陶行知的考點。
  • 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長
    這些問題從有著長期校長工作經歷的陶行知身上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為此,記者採訪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管理思想與實踐及其當代價值研究》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張新平教授。  在實行校長負責制的今天,校長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人們圍繞一些有關校長的命題進行論戰。
  • 教師招聘常考人物:陶行知
    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陶知行,安徽歙縣人,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從事了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提出了許多值得傳承發展的優秀教育思想。在教師類的考試中,有關陶行知的考點屬於。為此,中公講師對有關陶行知的考點進行梳理,以幫助各位考生能夠更加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