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為大家介紹有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相關內容,在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形式考察,需要識記要點,並作適當的了解。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改造中國傳統教育的銳利武器,其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其三大理論基石。
一、「生活即教育」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是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這一思想的提出,顯然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有密切關係。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相聯繫,反對以死的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但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又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著根本區別。杜威關注的主要是正規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個人(兒童)生活的關係,其目的是要改造不合時宜的學校教育與學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也更有益於兒童發展和社會改造。而陶行知認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乃是為未來教育作準備的。在陶行知看來,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內容至廣至大,因而生活也是一種廣泛的教育。他在肅清時人對於生活教育的誤解時,曾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會革命的教育。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說:好生活是好教育;壞生活是壞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無目的的生活是無目的的教育。」可見,與「教育即生活」相比,「生活即教育」擴大了生活的場景和教育的視野,強調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主張好的教育必須有好的生活,教育要適應生活並隨生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必須與生活高度一致,並且通過生活來進行。他認為,一方面,生活決定教育,教育絕不能脫離生活,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都不能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對生活具有能動作用,應通過引導生活、改造生活,來創造新生活。
二、「社會即學校」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範圍論,亦即「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學校與社會關係問題上的具體化。陶行知認為,杜威「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仍然有其弊端,他指出,即使是運用最先進的方法,在學校以教育為中心仍遠遠不夠。企圖使學校社會化,無異於在鳥籠裡放些枝葉,一個人得到的僅是社會的概況、一種縮影,然而縮影和現實世界之間仍有鴻溝。鳥兒依舊是被囚於鳥籠中,學生也依舊為正規教育的固有缺陷所限制。他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裡捉來關在籠裡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上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在他看來,學校裡的東西畢竟太少,校外不少有價值的東西學生都無法領教,因而也就無法真正消弭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的弊病。「社會即學校則不然,他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只有真正以生活的場所為教育的場所,使整個社會成為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中國,還存在著一個不容迴避的嚴峻事實,那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十分缺少教育。對此,陶行知說:「世界的課堂裡既不許生活進去,又收不下廣大的大眾……那麼,我們只好承認社會是我們的唯一的學校了。馬路、弄堂、鄉村、工廠、店鋪、監牢、戰場,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我們教育自己的場所。」他主張以人民大眾的生活場所為教育的場所,讓整個社會都成為人民大眾的學校。可見,提倡「社會即學校」,一方面旨在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擴大教育的範圍、對象和學習的內容,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繫,使學校真正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使社會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生產生活的組織和機構,都承擔起教育的職能。整個社會成為一所大學校,變原來的「小眾教育」為真正的「大眾教育」。通過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不僅促使學校自身進步,而且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從而促進人民群眾生活的改進和社會的改良。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提出此命題的用意,是要反對脫離社會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死學校」,倡導更適應日常生活需要的學校教育,而非以社會代替學校、取消學校。針對有人指責「社會即學校」的提法就是把社會與學校等同起來,是一種學校消亡論,陶行知於1940年8月10日在致潘畏三的信中明確指出:有人說「我們是在企圖取消學校教育了。(這是帶著一種挑撥性的話)而這絕非我們的本意」。事實上,陶行知的一生,是艱苦卓絕辦學不止的一生。
三、「教學做合一」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有感於傳統教育的教與學相脫離、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脫節,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他說:「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同時,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在這個定義下,先生與學生失去了通常的嚴格的區別,在做上相教相學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現象。」陶行知對這一思想十分重視,認為有了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這兩個命題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才能相輔相成、聯絡貫通。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實際上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而在這三個方面中,「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至於什麼是「做」,陶行知明確指出:「『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我們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著的一切工具,使這件事做得最好。我們還要想到這事和別事的關係,想到這事和別事的相互影響。我們要從具體想到抽象,從我相想到共相,從片斷想到系統。」由此可見,「從做中學」強調手腦並用,行動與思想結合,意在克服傳統教育下勞力與勞心長期割裂開來的弊端,促進人的智力、體力和諧發展。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尤其強調「做」的核心地位,亦是從杜威的「從做中學」、「學生中心」等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中受到啟發,但二者又有著本質區別。杜威認為,個體的經驗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以其經驗論為基礎,要求教學方法應建立在對學習者有意義的、直接的、具體的經驗之上,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書本式教材的統治地位。陶行知則認為,杜威的「經驗論」對反對僵化的傳統教育確有其獨特價值,不過,範圍仍然過窄,且明顯缺乏大眾意識,與廣大民眾的切身經驗並沒有直接關聯。而「教學做合一」中的「做」不僅包括校內的實驗活動,也包括一切徵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容,教學做緊密結合,三位一體。陶行知把實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認為是一切知識的本源。因此從哲學基礎上看,陶行知亦逐步擺脫了杜威的經驗主義哲學,將其理論建立在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之上。陶行知在改革中國教育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生活教育理論後,又根據社會生活和教育的實際需要不斷將其豐富和完善。1936年,面對日益危急的抗日救亡形勢,他發起國難教育運動,並先後發表《國難教育方案之特質》和《生活教育之特質》等文章,指出生活教育有六個特質:一是「生活的」,即「生活的變化便是教育的變化。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強調教育在與生活密切結合的過程中,激起生活的火花,發出生活的變化。二是「行動的」,即「人類和個人的知識的媽媽都是行動。行動產生理論,發展理論。行動所產生發展的理論,還是為了要指導行動」。主張行動必須在生活中取得主導地位,並指引生活達到更高的境界。三是「大眾的」,即「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大眾只有聯合起來,才有生活可過,才有教育可受。四是「前進的」,社會中有兩種生活:「前進的生活」和「落後的生活」。「要用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後的生活,要大家一起來過前進的生活,受前的教育。」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五是「世界的」,因為「課堂裡既不許生活進去,又收不下廣大的民眾,又不許人動一動,又只許人向後退不許人向前進」,因而生活教育只好承認社會即學校,世界即學校。六是「有歷史聯繫的」,其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必須把歷史的教訓和個人或集團的生活聯繫起來。歷史教訓必須通過現生活,從現生活中濾下來,才有指導生活的作用」。有選擇地接受經生活濾過的寶貴歷史教訓,能促使生活更加豐富。陶行知認為,爭取大眾解放的生活教育,必須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教育大眾聯合起來解決國難。在倡導國難教育的過程中,把教育與現實的社會需要和大眾鬥爭結合在一起,使生活教育理論更具現實意義。1946年,陶行知又把生活教育的方針總結為民主的、大眾的、科學的、創造的。他尤為重視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和解放兒童的時間。他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發揮出來。顯然,生活教育理論是一種立足於中國國情、不斷進取創造且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理論,是我們民族教育寶庫中十分珍貴的遺產,至今仍具有借鑑意義。
綜上,就是我們介紹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現在我們通過幾道題目來檢驗下大家的學習成果。
1.( )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
A.社會即學校 B.生活即教育 C.教學做合一 D.小先生制
【答案】B。解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是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這一思想的提出,顯然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有密切關係。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相聯繫,反對以死的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所以選B。
2.以下理論屬於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思想的是( )。
A.生活即教育 B.社會即學校 C.教學做合一 D.教育即生活
【答案】ABC。解析: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改造中國傳統教育的銳利武器,其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其三大理論基石。而D選項「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所以選ABC。
以上就是教師招聘教育學的相關知識點,希望大家好好複習,考個好成績。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