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陶行知和杜威的比較終於來了,可以直接用來答題。好了,要開始我的表演了。
一.杜威是美國民主主義教育家,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等理論,致力於解決教育與生活相脫離、教育與學生相脫離、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
二.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受杜威思想的影響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三.相同點:
1.教育與生活關係上:
都強調和重視教育與生活相聯繫,學校與社會相聯繫,理論與實際相聯繫,他們都希望教育中體現生活,生活中體現教育。
2.課程內容上:
都強調課程內容要和兒童生活相聯繫。比如:杜威強調用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取代傳統式的書本式教材,從兒童生活與課程的關聯上,來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陶行知強調生活課程論,也強調兒童本身與課程的聯繫。
3.教學方法上:
都強調以「做」為基礎,重視「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比如:杜威倡導「從做中學」,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
四.不同點:
1.理論提出的社會背景不同:
(1)杜威生活在美國統一安定的時期,主張建立更加民主自由的社會。
(2)陶行知生活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主張民眾在生活中受教育,進而立足於中國實際去「謀適合」「謀創造」,其研究教育的立足點是在於探索生計教育,探索如何能使勞動大眾受教育。
2.「生活」含義有區別:
(1)杜威強調的是應然的生活,即民主、穩定的生活。
(2)陶行知強調的是實然的生活,是實際所處的現實社會的生活。
3.對「教育」的理解不同:
(1)杜威強調的是學校教育。
(2)陶行知強調的是社會意義上的教育。
4.教育目的不同:
(1)杜威強調「教育即生長」,教育只有一個內在的目的,即促進個體的生長發展,反對強加給兒童的外在的目的。他很重視教育對改造個體的作用。
(2)陶行知希望教育通過促進和改造人的生活,來改進社會,他更重視教育的社會性目的。
5.學校與社會關係上:
(1)杜威主張「學校即社會」,也就是說他更強調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社會,是單向的。
(2)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強調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學校,一方面「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另一方面「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是雙向的。
6.教育方法上:
二者雖然強調以「做」為基礎,但「做」的含義不同。
(1)杜威的「從做中學」強調直接經驗的作用。
(2)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既重視直接經驗的作用,也重視間接經驗的作用。
好了,陶行知和杜威的比較就是這些,如果碰到類似的題目,就按照上面的知識點達答題即可。
加油!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晚安~
教育學考研知識點提煉今後將每日都有更新,更多乾貨等著你們,知識點概括總結、重要簡答題論述題答題方式、選擇題考查點、重要人物比較…應有盡有,純乾貨!純乾貨!純乾貨!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知識點!期待您的關注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