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3000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投入玉樹抗震救災

2020-12-20 搜狐網

近13000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投入玉樹抗震救災

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10年05月06日09:58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中國青海玉樹。一場7.1級大地震,震碎了三江源頭寧靜的黎明。一場戰天鬥地、爭分奪秒的生命大救援,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帶拉開了氣壯山河的帷幕。近13000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緊急出動,義不容辭地成為救援戰場上的主力軍和突擊隊。

  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那一雙雙伸向受災群眾溫暖而有力的手,那與死神較量的分秒毫釐,那用生命換取倖存的熱血溫度……像"98抗洪、像汶川抗震一樣,再一次為人民軍隊的光榮歷史增添新的篇章,生動地詮釋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生命至上,大愛無疆。玉樹不倒,青海長青。軍心民意,日月可鑑。謹錄備忘。

  人民有難,三軍聞令而動

  1、災情如令,戰鼓催徵

  晨曦初露。玉樹大地震震中結古鎮。

  在這個猝然進入歷史的時刻,駐守在結古鎮及附近的人民武裝力量,作出了不約而同的反應——第一時間向上級報告災情,以最快速度衝向廢墟展開救援!

  這些武裝力量包括:玉樹軍分區,武警玉樹支隊,武警青海總隊玉樹駐訓部隊一部。

  電話,電臺;集合,分組;動員,命令;衝鋒,救人……同樣的思維,同樣的動作,同樣的節奏!震後10分鐘內,這幾支部隊已分別向上級報告災情,數十支救援小分隊已經衝上廢墟,救出第一批被壓埋的倖存者!及時的救援,讓大量倖存者掙脫險境,讓震區群眾看到第一縷希望。

  在黎明的衝鋒中,有兩位先鋒官必須記錄在此:玉樹軍分區司令員吳勇,武警玉樹支隊支隊長石華傑。他們指揮部隊到達廢墟的時間,是7時57分。在那天昏地暗的時空中,兩位指揮員的堅毅與果敢,像暗夜裡跳動的火焰。

  玉樹機場尚能使用,西寧至玉樹公路能夠通車……及時的報告,迅速通過電波報至最高統帥部。事實證明,這些準確的信息,為中央和軍委一系列縝密精當的指揮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如果以4月14日7時49分為時間中心,以玉樹州、玉樹縣黨委政府所在地結古鎮為地理中心畫一個坐標圖,那麼,960萬平方公裡的神州大地上,人民軍隊的各級指揮體系便迅即形成一個坐標系,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巴西利亞——

  正在國外訪問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同代表團陪同人員一起,急迫地分析國內發來的一份份災情簡報……胡錦濤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部隊急災區群眾之所急,組織力量,奔赴一線,全力以赴支援地方抗震救災鬥爭。

  在首都北京——

  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以最快的速度發出命令、作出部署。四總部、北京軍區、空軍、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隊都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北京軍區立即命令作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力量主力的某工兵團誓師出徵;空軍緊急命令運輸機航空兵某師立即派3架伊爾-76運輸機支援災區;第二炮兵命令駐高原某部,迅即組織偵察、工程、醫療等專業力量,千人百車火速馳援、挺進災區;武警部隊指揮青海、甘肅、四川總隊和在高原駐訓的某師,以及水電、交通、總醫院等部隊,從四面八方奔赴玉樹。

  在西北、西南——

  蘭州軍區迅速部署部隊,兩個集團軍派出5000餘名官兵、300餘臺車輛、3架直升機,空中、陸地齊發,晝夜兼程向災區挺進;成都軍區命令四川省軍區迅速組織專業救援分隊,多路開進,直插災區。

  在青海西寧——

  青海省軍區命令所屬獨立團及玉樹周邊人武部向震中火速集結;武警青海總隊即刻啟動應急機制,總隊長謝才書率總隊前指和1000名緊急集結的官兵奔赴一線。

  爭分奪秒!這一切,都發生在7時49分後的短短幾分鐘。

  2、天地間風雪行軍圖

  震後,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迅即成立。巨幅震區作戰地圖上,標誌馳援部隊的紅色箭頭,幾分鐘增加一支,幾小時多出一片。

  三軍部隊,天南地北,空中飛越,地面機動……恰似百川歸海,全部指向同一個目的地——玉樹。

  這幅作戰圖,讓人想起紅軍長徵陝北會師的紅色行軍圖。千難萬險的長徵,紅軍為了什麼?為了人民!從人民軍隊創建的那一天起,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軍隊一無所惜;除了人民的利益,人民軍隊一無所求。這高山信仰,日月宗旨,從未改變。

  今天,當人民有難的時候,子弟兵又一次砥柱中流!

  4月14日中午,北京南苑機場,成都太平寺機場,氣氛緊張。13時13分,空軍第一架伊爾-76運輸機緊急起飛;21分,第二架;27分,第三架……由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和武警總醫院醫護人員為主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從海地救援歸來不久,登上戰鷹再赴戰場。這是我軍第一支遠程趕赴災區的專業救援力量。他們到達災區已是晚上,但應急燈下,人們從橘紅色的特殊救援服上看到了新的希望:北京派人來了!

  至4月16日,空軍出動的伊爾-76運輸機達到8架,相關通信、導航、雷達和氣象保障部隊全部進入戰鬥位置,架設起一條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

  1700公裡外,新疆某機場。蘭州軍區某陸航旅3架直升機千裡轉進,像「吉祥鳥」飛臨災區上空。黃金72小時裡,站在災區仰望天空,戰鷹頻頻起降,呼嘯來去,給震後玉樹帶來了無限希望。

  高原,一日四季。風雲雨雪,變幻無常。

  無數支地面機動的馳援部隊在通向玉樹的高原天路上,組成了一幅氣壯山河的壯闊畫卷。雪山綿延,荒原蒼茫,所有通向玉樹的路,車輪滾滾,不知有多少汽車、摩託車的輪子在飛轉,不知有多少鐵腳板在丈量海拔、丈量赤膽忠心、丈量英雄氣概。

  從格爾木抄近路到玉樹,要穿越可可西裡320公裡無人區。14日晚至16日晨,青藏兵站部第22醫院一支醫療隊獨闖此地。十幾個小時完全與外界失去聯繫,一隊兵車行走荒原,17臺車爆了30多個輪胎,為的就是去踐行與養育他們的人民的生死盟約。

  車上,除了七尺男兒,還有22位女性。無法想像她們獨立荒原時的眼神,無法揣測她們仰望遼闊星空、埋首狂風驟雪時的內心。只知道,她們闖了過來。當她們終於出現在震中,當她們悄然加入救援醫療大軍的行列,廢墟上,又一面紅十字旗幟獵獵飄揚。

  3、結古小鎮戰旗如畫

  災情緊,調兵急,一條條綠色鐵流在西北高原群山戈壁間風馳電掣,向玉樹地震災區開進、開進、開進!

  震後40分鐘,蘭州軍區馳援災區的所屬部隊縱馬出徵——駐河西走廊某摩步旅星夜翻越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達坂,行程1500多公裡趕赴災區;青海省軍區獨立步兵團1002人開始了16個小時的高原強行軍。

  第二炮兵駐高原某部千人百車先遣救援分隊強行奔襲15小時,於15日凌晨抵達震中災區。

  有著汶川抗震經驗的四川省軍區1200餘名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翻越川西高原和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馳援玉樹。

  武警青海總隊增援部隊第一時間從西寧、格爾木市兩個方向,晝夜兼程,翻越巴顏喀拉山等數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於15日凌晨前陸續到達災區。

  正在青海駐訓的武警某師官兵分兩個梯隊,歷時13個小時,跨越日月山、巴顏喀拉山,長途機動800餘公裡,於14日23時10分到達任務集結地域。

  武警交通、水電指揮部調集專業人員和各種大型救援設備趕赴災區。正在玉樹囊謙縣施工的交通部隊一支隊,在副政委謝家新率領下一路行軍、一路搶通中斷公路,清理塌方12處,於當日18時35分到達震中;水電五支隊從江蘇常州千裡躍進,到達災區……

  鐵馬冰河驚夢,踏破巴顏喀拉山闕!

  雜多、稱多、治多、曲麻萊、囊謙等5個縣人武部的幹部職工和應急民兵骨幹,幾乎同時收到同一條簡訊:「玉樹縣結古鎮發生強烈地震,請相互轉告,迅速投入抗震救災。」曲麻萊縣距離震中230公裡,縣人武部代部長杜軍和副部長索南當周緊急集合50名民兵,騎著摩託車向災區趕去。短短7個小時,他們就完成集結併到達災區。稱多縣地處公路沿線,縣人武部副部長朋措從地方徵來4輛卡車,帶領民兵火速向災區機動。

  國家救援力量體系拳頭部隊、武警交通部隊某中隊突擊隊員們,在風馳電掣行軍路上,都悄悄把姓名、家人聯繫方式寫在衣服和帽子上……

  這是平時難以企及的加速度,這是戰時創造的高效率。聞令出徵的動若風發,縱橫千裡的雷霆萬鈞,無不彰顯出人民軍隊與國家共患難、與人民在一起的大愛情懷。

  震後48小時內,震中結古鎮集結了近13000兵力。

  這個高原小鎮,第一次星羅棋布地駐紮下這麼多綠色軍營,第一次見證了這麼多黨旗、國旗、軍旗的溫暖和力量。吹角連營,風卷紅旗如畫。一場抗震救災的大戰,在高原獵獵大風中打響!

  人民有難——這就是人民子弟兵出徵的命令!災區老百姓有句話說得實在而深情:解放軍來了人心定!

  人民有難,士兵赴湯蹈火

  4、廢墟!廢墟!廢墟!

  天崩地裂,房倒屋塌。生命在呼喚,廢墟在呻吟!人民子弟兵循聲而至,奔向有群眾呼救的地方!

  「應到,101人。實到,101人。請指示!」地動山搖之後,玉樹軍分區機關和所屬騎兵連人馬,在漫天煙塵中站在了司令員吳勇的面前,站在了搶救生命的第一現場。

  震後8分鐘,武警玉樹支隊數十支救援小組,奔向銀行、醫院、學校以及人口稠密的賓館、集貿市場、居民區等重點目標。支隊參謀長範玉龍帶領黨員幹部第一突擊隊,迅速趕赴玉樹州民族中學,展開地毯式搜救……

  餘震頻仍,廢墟在持續倒塌,然而,駐守震中的部隊,第一時間以驚人的毅力幾乎把鎮中心勘查、搜索了一遍。

  根據聯指緊急命令,陸續馳援到位的部隊在城區展開搜救的同時,即刻分兵向邊遠山區進村入戶搜索前進。

  高原風雪瀰漫,不盡前路迢迢。打開抗震救災聯指的作戰地圖,廢墟連著危樓,雪山連著草甸。任務區地域之廣,自然環境之惡劣,搜救難度之大,非親歷者很難盡述其詳。每一次出徵,官兵們都面臨著複雜挑戰甚至生死考驗。加上震區尚在冬季,沒有中心城市依託保障,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溝通不便,真是困難重重。

  山路在雪峰林立間蜿蜒,山村在一條條山路的盡頭。峭壁陡崖,險情四伏。連日疲勞作戰,體力透支,但一想起這樣的深山隔絕中還有望眼欲穿等待救援的藏族同胞,力量像火焰燃燒在心間。黃金72小時裡,英雄的官兵們發起了挑戰生命極限的衝刺:走滑石、越斷橋、涉險灘……

  16日,第二炮兵兩支分隊徒步行軍幾十公裡,從上拉秀鄉和下拉秀鄉解救出2位老人、2名婦女、1名嬰兒共5位受傷藏胞。因藏胞傷勢較重,營長郝鴻飛請纓帶擔架隊再次展開強行軍,趕在天黑前把他們送至醫療點。

  蘭州軍區某集團軍「邱少雲連」12名官兵組成的小分隊,翻越雪山埡口,到達戰役任務區最遠的藏族山村——甘寧村,分發自帶食物、救治傷員、搶修基礎設施,災後的山村很快煥發出新的生機。

  玉樹州副州長才仁丁沛這樣評價這些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的軍人:「就是這些軍人,好像忘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夜以繼日拼命搶救人、搶救糧食,不顧自己渴餓累,卻把水和食品還有帳篷讓給受災群眾。」第二炮兵某部前線指揮員張升民告訴他:「老百姓就是人民子弟兵的爹娘,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子弟兵別無所求。」

  5、生命!生命!生命!

  與死神競速,與時間賽跑!要讓每一個倖存生命重見陽光!

  在玉樹職業技術學校宿舍廢墟,武警某部戰士田曉剛鑽入一個剛剛挖通的救援甬道,突然被一根鋼筋刺傷左眼,鮮血瞬間模糊了視線。如果換人,容易引起二次坍塌。他咬緊牙關,連續救出3名被困學生。看到血流滿面的救命恩人,3名學生都哭了:救我們的人流的血比我們還多!

  在結古鎮扎西大通街道廢墟,青海省軍區某獨立團團長王波濤率部搜救7歲的藏族女孩才旦拉毛。突然,餘震致使一處廢墟坍塌,一大塊水泥砸向廢墟下的稚嫩生命。18歲的列兵徐開發眼疾手快伸腿擋住。女孩躲過一劫,小徐的腿被嚴重砸傷。很快,官兵們又將孩子的媽媽索南才措救了出來。母女劫後重生,來不及道謝,救命恩人已奔向下一處廢墟。

  在無數生命救援現場,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做百分努力,是官兵們秉持的信念。但在這句話背後,每一分努力,都潛伏著巨大的風險。

  結古寺賓館災情慘烈,武警西寧消防支隊派重兵組織營救。鏖戰正酣,一隻廢墟夾縫中的液化氣罐突然發生爆炸!廢墟再次坍塌,救援官兵被強大氣浪掀翻在地,兩名快要獲救的群眾再次被深深掩埋。官兵們奮不顧身,搶挖生命通道,兩小時後終於將奄奄一息的兩人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16日上午,結古鎮郊西北牛賓館,三層樓扭壓成一層半,4名群眾被困其中。他們面前,是靠著幾根鋼筋勉強連接的巨大樓板。

  廢墟搖搖欲墜,餘震接連不斷,被困群眾命懸一線。謹小慎微地切割,小心翼翼地拆除,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員眼看就要接近廢墟下面的倖存者。突然,兩次強烈餘震接連襲來!觀察哨發出危險警告。副隊長、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工程師劉向陽臨危不亂,迅速組織就近避險。餘震剛過,他憑藉豐富經驗,迅速突破最後一道障礙,成功救出被困者。

  這是用生命換來的生命名單:震後54小時,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救出藏族女孩次仁拉姆;震後72小時,武警某部九連連長姬曉軍成功救出尼瑪佳希;震後74小時,武警某部二連官兵成功救出一名中年婦女,姓名不詳……

  這是用生命換來的生命傳奇:武警玉樹支隊救出被壓埋群眾900人,玉樹軍分區官兵救出123人……整個戰役中,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從廢墟中救出倖存者1584名。

  在這些生死相依的生命救援中,施救者與倖存者常常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但人民子弟兵相信:我們可以不知道救了誰,但我們知道為了誰!

  6、起飛!起飛!起飛!

  震區地處高原腹地,物資運輸和傷員轉運面臨巨大困難。人民空軍和陸軍航空兵臨危受命。

  起飛!伊爾-76大型運輸機直插雲霄!

  起飛!陸航直升機飛越群山!

  高原飛行,危機四伏。16日,陸航直升機在連續穿越山谷時,突遇沙塵暴。蔽日風沙中,機長李勇俊從容操作,鎮定指揮,迂迴折轉,最大限度避讓沙塵暴前鋒。10分鐘後,直升機成功穿越沙塵區。18時45分,直升機搶運的18名傷員安全運抵西寧機場。

  玉樹巴塘機場,世界海拔最高機場之一。汶川地震之後,人民空軍再次面臨非戰爭軍事行動複雜戰場的考驗。

  為此,空軍組成聯合指揮組,在南苑、玉樹、西寧、成都、中川、鹹陽等6個機場保障救災飛行。

  然而,地處震中的玉樹機場沒有夜航燈光設備,附近空域救災飛機起降密集,存在雷達盲區,易發生飛機相撞事故。

  14日22時08分,空軍某場站應急保障分隊攜助航燈光車緊急赴命,138盞應急助航燈精準無誤地放置在機場跑道預定路線上。當晚22時32分,第一架搭載傷員的運輸機在助航燈指引下順利升空,首開空軍運輸機部隊在高原複雜條件下夜航先河!

  與此同時,空軍雷達某團18名官兵星夜馳援,急行軍數百公裡抵達指定地點。21時,雷達陣地展開完畢,開始擔負空情保障任務。

  戰鷹降落,希望起飛。

  16日下午,因地震受傷的藏族孕婦仁欽卓瑪接連出現癲癇症狀,病情危急,須迅速後送搶救!空軍運輸機緊急起飛,立即把卓瑪後送至解放軍第4醫院。17日凌晨零時10分,卓瑪順利產下一名男嬰。

  24日下午,2架裝載救災物資的飛機因高原上空結冰無法在玉樹降落而被迫返航。然而就在此時,玉樹7名重傷員需緊急轉送西寧搶救。

  人命關天!空軍玉樹前指周密研究,大膽決策,派遣飛機實施行動。19時37分,氣象條件稍好,一架臨危受命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從西寧昂首起飛。

  21時10分,飛機降落玉樹。

  21時22分,載著傷員的飛機再次起飛。

  23時20分,飛機安抵西寧,傷員轉送醫院後脫離危險……

  玉樹上空盤旋的戰鷹,一頭連著災區,一頭連著億萬人的心。高原上的「空中通道」,畫出了人們心中美麗的「生命彩虹」。截至4月28日晚20時,空軍運輸機飛行162個架次,緊急空運食品、帳篷、藥品和專業救援設備1779噸,轉運傷員和陪護人員1936人。

  人民軍隊,再一次用她的忠誠與智慧,為人民立下不朽功勳。

  人民有難,戰士慷慨擔當

  7、紅十字如大地閃爍繁星

  如果說,一支支救援分隊是在廢墟深處尋找生命的燈盞,那麼,從空中俯瞰玉樹震區,一座座醫療帳篷上的「紅十字」,宛如一簇簇生命燭光,搖曳成壯美的星空。

  擔架成群結隊,傷員絡繹不絕,他們在尋找,那象徵生命希望的「紅十字」。

  震後10分鐘,處在震中的玉樹軍分區衛生隊和武警玉樹支隊衛生隊,便撐起了野戰醫療帳篷,第一時間救治了第一批傷員。

  震後30分鐘,武警青海總隊醫院醫療隊、蘭州軍區第4醫院高原醫療隊組建完成,從西寧火速出發。

  15日深夜,剛剛抵達災區的第二炮兵醫療救助先遣分隊迅速在結古鎮中心格薩爾廣場搭建起「帳篷醫院」。

  震後72小時,濟南軍區153醫院、北京軍區255醫院接踵進駐震中,開設野戰方艙醫院。

  高原用兵,持續作戰。18日上午,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西藏軍區總醫院院長、全軍高山病研究中心主任李素芝,帶領高山病專家醫療隊,從拉薩緊急趕赴玉樹災區。

  19日凌晨,軍事醫學科學院醫療專家組攜帶5個野戰單兵加壓艙、4000人份高原反應急救藥物抵達震區,開設高原病救護所。

  生命的呼喚,是進軍的命令。從北京,從成都,從蘭州,從濟南……全軍和武警部隊一支支醫療隊伍聞令而動。

  截至4月26日,軍隊和武警部隊共投入3個衛生專家組、17支醫療隊、3支防疫隊、2支心理服務隊,共1200餘人到達災區。這個名單,值得記錄——

  一、衛生專家組:解放軍總醫院、302醫院專家組,軍事醫學科學院防疫專家組。

  二、醫療隊:總參總醫院,第三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青藏兵站部第22醫院,第二炮兵第536醫院,北京軍區第255醫院,濟南軍區第153醫院,西藏軍區總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第1醫院,第4醫院,第10醫院,第25醫院,第323醫院,武警總醫院,武警青海總隊醫院,武警甘肅總隊醫院等組成的17支醫療隊。

  三、防疫隊:蘭州軍區第一防疫隊、第二防疫隊,武警疾控中心防疫隊。

  四、心理服務隊:蘭州軍區第一、第二心理衛生服務隊。

  紅十字,在災區閃耀如炬。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人民軍醫翻越千山萬水,從四面八方雲集災區,把病床推到受災群眾身邊,把手術臺擺到廢墟邊緣。

  8、手術臺連接起生命通道

  16日,1歲5個月大的藏族男孩桑周多傑,被空軍和武警官兵接力護送到解放軍第22醫院。檢查發現,小多傑雙下肢被嚴重擠壓兼凍傷,極有可能雙腿殘疾。

  這麼小的孩子,能不能儘量保住他的雙腿?大地震的倖存者,能不能成為幸運兒?

  「立即啟用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實施遠程會診,請最好的專家做最後的裁決。」正在救災一線指揮醫療救援的總後衛生部部長張雁靈當機立斷。

  解放軍總醫院、海軍總醫院等7家軍隊大醫院的12名專家,在遠程視頻上就小多傑的病情深入探討診斷,確定了最佳手術方案。

  密密麻麻的方案文本,細緻入微的手術設計,帶著千裡之外的深深關切傳到前線。手術室裡,無影燈下,一臺手術演繹著人民軍醫對受災群眾的無疆大愛。多少關切的心,在手術室外跳動。兩個小時後,人們獲知了令人欣慰的喜訊:小多傑的雙腿保住了!

  地震災區的醫療條件,畢竟比不得後方醫院,但迷彩帳篷裡,軍隊醫護人員依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第二炮兵醫療隊手術車前,運送重傷員的擔架來回穿梭。記者記錄下接受手術的部分傷員名單:丁尕、鮑馬二乃、尹布才、付歸林……他們當中,有漢、藏、回等各族群眾。據院長李濤介紹,帳篷醫院開設以來,他們一共做了200多臺手術,全部成功。

  14日晚,武警青海總隊醫院醫療隊救助藏族同胞扎西才讓時,發現他腿部受傷,失血過多,必須立即手術。電力尚未恢復,5名官兵在黑暗中舉起10隻手電筒,一臺手電光下的手術緊張展開。半小時後,手術成功,扎西才讓的妻子青措卓瑪熱淚滿面。

  17日,33歲的白瑪被埋壓在廢墟中長達54小時後救出,已進入失血性休克。武警總醫院醫療隊專家對她實施抗休克治療,3個多小時後,白瑪奇蹟般甦醒,帳篷裡一片歡呼。

  19日,四醫大西京醫院醫療隊收治一名23歲藏族孕婦,當時,她突患急性闌尾炎穿孔。外科、內科、婦產科等專家通力協作,成功實施了手術,母子平安。

  達在雪山作證,扎西河水作證:人民有難,人民軍醫不言放棄。

  為了保住藏族婦女南希的右腿,成都軍區總醫院醫生潘顯明在手術臺前整整站了12個小時;為了儘快建立起野戰醫院,武警總醫院醫務部主任侯世科連續16個小時粒米未進,暈倒在醫療點。

  為了保證後送傷員的精確診療,解放軍第4醫院身患淋巴癌的老專家於萬海,每天一邊化療,一邊參與傷員救治。疼痛帶來的汗珠,順著老專家的皺紋滴下來,滴在診斷書上,滴在震後的土地上……

  9、白衣戰陣託舉生命方舟

  4月的玉樹,春風不度。巴塘草原還沒返青,在這個震後寒冷的春天,與受災群眾心心相印的人民軍醫,最懂得新生命的可貴,最珍惜新生活的破土萌芽。

  「是個小男孩,母子平安!」4月15日16時28分,青海某預備役步兵旅醫療隊帳篷內,傳出一聲聲新生嬰兒的啼哭。這個還沒有起名字的嬰兒,是玉樹震後平安降生的第一個生命。

  在地震廢墟中被埋11個小時的巴桑旺毛,被掩埋近44小時的才仁求吉,還有從玉樹轉送至成都的青美拉姆……這幾位不幸中萬幸的孕婦,都在部隊醫護人員接力救治下保住了腹內的小生命。

  23歲的尼姑洛松巴贊抱著出生3天就失去父母的侄女,趕到第二炮兵某部醫療隊時,女嬰已經嚴重脫水,渾身冰涼。護士長任玲解開衣衫,把女嬰抱在懷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這個弱小的生命。剛到災區兩天,任玲成為7個藏族孤兒的「臨時媽媽」,帳篷醫院成了災區遠近聞名的「孤兒之家」。

  大地震中的孤兒,大地震中的新生命,大地震中受傷的心靈,哪一個不是人民軍醫的牽掛?

  傷口包紮好了,床鋪安排好了,飯菜端上來了,35歲的索南拉姆和她7歲的女兒次仁卓瑪,卻縮在帳篷一角,目光呆滯,女兒淚水漣漣,母親似乎淚水已哭幹。一場大地震,一個十幾口人的大家庭,僅剩下這可憐的母女倆。

  第二炮兵某部醫生黃紹兵,走近了這對母女。第一天,第二天……黃紹兵每天清晨和黃昏都會準時出現在這頂帳篷裡。清晨,黃紹兵會端來熱騰騰的早餐,輕輕放在母女面前;黃昏,他會帶來兩個水果或者一袋餅乾塞在小卓瑪懷裡。有時,他把小卓瑪輕輕攬在懷裡,和小卓瑪學唱一首藏族民歌:「白色的花,聖潔的花,美麗的花……」第5天,母女倆和許多帳篷村民一起打起了酥油茶……

  心靈在重生,玉樹在復甦。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到處可以見到軍隊心理專家和諮詢服務員的身影。他們針對災區群眾震後出現的不同心理疾患,採取集體疏導和「一對一」診療的方法,鼓勵受災群眾戰勝困難、勇敢面對未來生活。

  這的確是個寒冷的春天,而在受災群眾眼裡,一支支身披迷彩的軍隊醫療隊,正是嚴冬盡頭第一縷春光。春天即將到來,生活仍將繼續,人民軍醫送來的不僅是健康,更是生機。

  這就是從烽火硝煙中走來的白衣戰士。在多樣化軍事任務戰場上,他們的陣地在汶川、在海地、在抗擊非典前線。他們用燃燒自己的點點燭光,匯聚起為人民服務的不熄火炬。

  人民有難,戎衣同舟社稷

  10、帳篷村,生活的繼續就是明天的希望

  抗震救災,抗擊的是自然災害,救助的是世道人心。

  震中結古鎮中心有一座當地群眾心中神聖的格薩爾廣場,藏族人民心中的勇敢之神格薩爾王縱馬馳騁的巨型雕塑高高矗立。

  天塌地陷中,驚魂未定的受災群眾奔向廣場,到處是驚恐的眼神和無助的呼喊……第二炮兵抗震救災前指當機立斷,在這座玉樹人民的廣場上,建設第一個震後帳篷村。

  震後第3天,近百頂綠色帳篷在格薩爾王雕塑的注視下拔地而起,住宿、飲食、醫療、心理援助、文化服務等功能區整齊有序,等待轉運的重傷員、就地醫療的輕傷員和失去家園的1000餘名受災群眾,在這裡過上了溫暖安寧的震後生活。

  住進來的受災群眾感受著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真情與溫暖,路過這個村子的災區百姓,從這裡看到了玉樹的明天和生活的希望,讀懂了有國才有家、民族一家親的幸福真諦。這個「村」,成為玉樹帳篷村的一個縮影。

  記者記錄下抗震前線一位將軍的戰地感懷:「救災,一救希望,那就是生命;二救未來,那就是孩子。」

  誠哉斯言!大哉斯志!

  在海拔4200多米的隆寶鎮措美村,33名小學畢業班學生亟待覆課。恰巧路過這裡的蘭州軍區某集團軍政委範長秘當即決定,派駐紮在附近的某部「邱少雲連」克服困難,立即從營地上拆遷1座餐廳帳篷、1座排帳篷和1座班帳篷,移至措美村,分別用作教室、學生宿舍和老師宿舍,孩子們第二天全部複課。這雪山上的小學,被命名為「少雲帳篷小學」。

  4月21日下午,災區第一所高考帳篷學校恢復上課;4月23日上午,玉樹州民族中學「板房教室」傳出琅琅讀書聲;4月26日,青藏兵站部建成的震區最大「帳篷學校」正式開學……

  結古鎮外10餘公裡,便是巴塘草原,1100多個藏族牧民孩子的母校——巴塘草原九年制寄宿學校毀於地震。第二炮兵救援部隊用1天1夜時間,搭起100頂軍用帳篷,在長年積雪的鐵力雪山腳下,為各族牧民點燃了未來的希望。學生們陸續聞訊複課,歡聲笑語從綠色帳篷一直傳到皚皚雪山山頂、遙遙草原深處。校長尕松達吉說,從現在起,我們的學校名字前面,加上了光榮的「八一」二字。

  年輕的教師米金芳用漢藏雙語在黑板上寫下:「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她和孩子們說,這是胡錦濤爺爺專門對我們說的話,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建設美好家園。

  11、禪古寺,守護藏傳文化守護中華文明

  大美青海,神秘玉樹。一場大地悸動,仿佛讓這裡的時間在凝固、空間在斷裂、歷史在掩埋。

  玉樹,是藏傳佛教文明的香火聖地。一場大地震,致使寺院建築倒塌,僧侶遇難,大量珍貴的宗教文物被掩埋在廢墟中。藏傳佛教文化,是中華文明大家庭中的一脈馨香。保護文明薪火的延續,於抗震救災而言,功在千秋。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人民軍隊不僅是國家主權、民族獨立的捍衛者,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守護者。

  各路救援部隊,不約而同地打響了搶救和保護寺院文物的特殊戰鬥。

  結古鎮外20餘公裡,歷經700多年風雨的禪古寺災情嚴重。武警某部和第二炮兵抗震救災部隊相繼參與了對損毀寺廟和被埋文物的搶救清理。官兵們使用木鏟、繩索等原始工具,以肩扛、手刨等傳統方式,像醫生做手術那樣小心翼翼地清理每一處廢墟。指揮員則與活佛一起對挖出的文物一一登記造冊,逐件移交,大到一尊金佛,小到一頁經書殘卷。

  歷史,應該睜大眼睛見證這座古剎裡發生的一切。中國軍人與藏傳佛教名寺活佛,共同完成著一頁特殊歷史的書寫。這是人民軍隊代表領導它的黨、代表它報效的國家、代表它服務的人民,與一種悠久文明的一次親密接觸、一場深刻對話。

  這場持續多日的特殊戰鬥,官兵共從禪古寺廢墟中挖出並移交經書近萬冊、佛像3000餘尊、法器上千件、唐卡數百幅、貴重文物100餘件,並幫助寺院於4月28日恢復震後首次法事活動。

  一個深夜,帳外風雪呼嘯。活佛凝視著部隊指揮員李保弟深情地說:「你們讓我看到了一支擁有文化、尊重文化,與各族人民、各種宗教信仰和諧相處的軍隊。這次救災,讓我真正了解了解放軍,你們是我們藏族群眾和僧侶信得過的人。」

  三江源頭,日日夜夜涓細成流。在這樣的地方傾聽時光與人心,可以感受人民軍隊的胸襟與氣度……

  12、結古鎮,軍民戮力同心建設新家園

  大地震,已經過去20天。

  這20個日夜,分分秒秒,點點滴滴,玉樹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一切,見證著一支人民軍隊留下的足跡和不滅的記憶。

  震後第4天夜裡,住在格薩爾廣場帳篷村裡的扎西拉姆發現電燈亮了。挑開帳門向外張望,哦,一群年輕的士兵正在雨雪中架線通電。

  那是武警水電部隊的救援官兵。夜以繼日,他們對結古鎮實施電力線路搶修搶建,架設、修復電線桿60多根,用電範圍覆蓋災區主要受災人員安置點、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和邊遠鄉村。沒有人注意他們,他們的身影淹沒在風沙雨雪中……

  進村入戶戰役打響第一天,遠離震中結古鎮近百公裡、海拔4000多米的錯桑村,蘭州軍區某部官兵在隨時都可能坍塌的斷壁殘垣間,以血肉身軀作支撐,用雙手搶挖出全村的糧食、鹽巴和衣被。

  夜裡,村民們住進了官兵們搭建的棉帳。帳外風雪交加,帳裡暖意融融。第二天清晨,村民彭錯挑簾出帳,頓時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昨夜為村民們搶搭帳篷的戰士們,自己卻睡在卡車裡,或者和衣擠在背風的帳篷外,眉毛上,凝著白霜……

  電影裡,彭錯見過這樣的兵。是的,這就是那些兵的當代傳人。當年用鮮血和生命為人民解放而戰,自己卻在勝利的黎明睡在百姓屋簷下的人,今天,他們的精神傳人就睡在藏胞帳外。

  這就是人民有難時的人民子弟兵。

  更松才仁,一位藏族士兵。自己的家就在結古鎮紅衛街,他隨部隊乘兵車路過家門,發現家已成廢墟,父母生死未卜。他強忍淚水,不聲不響地戰鬥在結古鎮外6公裡的果青村。他堅信:我的戰鬥崗位在這裡,一定會有戰友的戰鬥崗位在我家!我完成好我的任務,我的戰友也一定能完成好他的任務!3天後,部隊領導知情後,陪同他輾轉多座帳篷村,才找到他倖免於難的父母雙親……

  旦增,藏族軍官,玉樹軍分區副政委。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他便一直奔波在勘察災情、搶救生命的第一線,為抗震戰役部署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率部隊救出數十名倖存者。在格薩爾廣場,在一座座帳篷村,在一個個救助站,他把黨的關懷、軍隊的赤誠,以及全國人民的關切、社會各界的愛心統統翻譯成溫暖的藏語,送進受災藏胞心窩。然而,被他救助的人並不知道,旦增自家房倒屋塌,損失慘重,妻子在傾圮的家門前支了個臨時帳篷躲避餘震,10餘位親屬在這場災難中傷亡,兒子文慶、女兒卓瑪也都是戰鬥在抗震第一線的軍人。震後100多個小時過去了,一家四口從未謀面。人們說,旦增是震後廢墟上閃亮的酥油燈,驅走陰霾,照亮人心。

  這就是人民有難時的人民子弟兵。

  你看,一支支救援部隊、一座座戰地醫院與當地政府、醫院紛紛結對幫扶;第二炮兵某部與紅衛帳篷村建起震後第一個軍地共建黨支部,蘭州軍區某部與結古鎮郊連成一片的帳篷村,展開紅紅火火的共建和諧社區活動……

  是的,沒有什麼比「人民」更崇高,沒有什麼比「為人民服務」更有意義。民心所向,是一支軍隊的立身之本。服務人民,是人民軍隊戰鬥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不懈奮鬥的終極目標。在人民軍隊的精神譜系中,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就像三江源頭的河流,奔騰不息,流向無盡天際。(丁海明 夏洪平 費士廷 李建文) (來源:解放軍報)

上網從搜狗開始

民生視點

瀋陽男子曾令軍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廁所小家生活了五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兒子……

今日熱點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

相關焦點

  • 解放軍武警4000餘官兵投入雲南魯甸地震救援(圖)
    解放軍武警4000餘官兵投入雲南魯甸地震救援(圖) 2014-08-04 08:23:31張廣玉攝   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6.5級地震發生後,成都軍區迅即部署抗震救災,雲南省軍區、陸軍第14集團軍、武警雲南省總隊和武警8750部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昭通軍分區迅速派出200名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趕赴震中,了解並及時上報災情。
  •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玉樹抗震救災紀實
    ,確保抗震救災有序進行……    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立即會同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研究制定支援抗震救災方案,並於4月16日到成都華西醫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療的玉樹地震傷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結束對上海世博會安保工作的考察回到北京後,直接驅車從機場來到公安部指揮中心,要求廣大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優良作風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投入伽師地震災後重建
    當天,武警新疆總隊立即啟動搶險救災預案,趕赴受災最嚴重的伽師縣西克爾庫勒鎮。截至20日9時,發生在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境內的6.4級地震已造成1人死亡、2人輕傷,當地部分房屋、輸電線路和交通設施受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奮戰在救災一線,全力展開勘查危房險情、疏散受災群眾、搶修公共基礎設施、防範次生災害等工作,災後重建緊張有序進行。20日7時20分,武警新疆總隊派出由一名副司令員帶隊的前線指揮部赴震中加強一線組織指揮。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科學調配救援力量,全力抗洪救災(圖)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我國南方多地防汛抗洪形勢依然嚴峻,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與地方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科學調配救援力量,全力投入抗洪救災各項行動。東部戰區支援安徽地區抗洪救災指揮組7月20日下午3點在淮南正式運行以來,戰區指揮組靠前指揮在長江流域安徽段、淮河流域以及太湖流域抗洪救災的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民兵力量。
  • 汶川地震十年 記者回訪抗震救災英雄子弟兵
    王 建攝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突發強震,一時間山河破碎、滿目瘡痍、蒼天嗚咽,成千上萬的受災群眾在泥塊瓦礫、殘垣斷壁中掙扎求生,在深深的恐懼中伸出雙手、發出求救的呼喚……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不懼艱險,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展開生命大營救,在那片倒塌的廢墟上到處都留下了官兵忘我奮戰的足跡,一個個故事感人肺腑。
  •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武警的異同
    一、相同點首先,作為國家武裝力量,解放軍和武警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兩者在各個時期都經歷過多次發展演變。第三,隨著歷史的進步,國際和國內的形勢變化和自身的發展,兩者都逐步發展成多兵種,解放軍有陸、海、空、二炮等,武警更是分為內衛、森林、黃金、水電、交通、邊防、消防、警衛等八個警種,號稱「八路軍」。第四,說個常識性的問題,事實上解放軍和武警官兵都是現役軍人,《兵役法》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成。
  • 緬懷過去,感恩當下|玉樹必打卡:抗震救災紀念館!
    青海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是玉樹災後重建的「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是中國第一個全面記錄高海拔地區抗震救災艱難歷程的紀實性展館。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建於2015年,由地震遺址、紀念館主體及感恩廣場三部分組成,紀念館內陳列著抗震救災時使用過的物品、救災時捕捉的影像等內容,立體地向人們展現了整個抗震救災時的狀況。
  • 中國人民解放軍抗震救災圖,你能看到第幾張忍住不落淚?
    「中國軍人」這個四個字,是讓全世界都要敬仰的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是讓不管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中國人都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存在而感到自豪,我們見到的軍人時刻,可能會是在電視上,可能會是在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或者身在異國他鄉,我們都可能見到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挺拔的身姿
  • 漢族「軍醫媽媽」和她的藏族「玉樹寶寶」
    5月19日,張紅娟和輾轉千裡前來探親的4名「玉樹寶寶」合影。5月16日,濟南軍區第153醫院迎來了4名特殊的「小客人」——玉樹抗震救災中出生的藏族「玉樹寶寶」。4個「玉樹寶寶」剛下飛機,就認出了到機場迎接他們的第153醫院婦產科主任張紅娟,「媽媽!媽媽!」張紅娟連聲應答:「寶寶!寶寶!」孩子們將一條條潔白的哈達敬獻給「媽媽」,抱著「媽媽」親了又親。愛,此刻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
  • (汶川地震)800名武警官兵在汶川縣城展開救援
    新華社成都5月14日電(吳傑郭海湧)記者從武警作戰指揮中心了解到,截至14日8時,武警部隊已有800餘名官兵在汶川縣城展開救援。13日23時15分,武警駐四川某部救援第一梯隊的200名官兵由理縣強行軍90公裡,第一批到達汶川縣城。武警四川森林總隊阿壩支隊的100名官兵也隨後到達。武警森林四川總隊副政委暴玉懷攜帶一部衛星電話,和一名通信兵從水路乘船開進汶川境內,爾後又徒步4個小時進入汶川縣城,溝通了與災區的通訊聯絡。
  • 九寨溝抗震救災 四川在行動
    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任指揮長,指揮部下設總值班室和醫療保障組、交通保障組、通信電力保障組、救災物資組、宣傳報導組五個工作組。  【四川省住建廳】  8月9日凌晨1時30分,四川省住建廳召開專題會議,傳達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專題會議精神,研究部署抗震救災相關工作。
  • 新《武警法》,這個單位的官兵這樣學
    近日,一個個重磅消息在官兵中間炸開了鍋,武警甘肅總隊金昌支隊結合黨委中心組二季度第二階段理論學習,把《人民武裝警察法》納入學習範圍,進行全面系統學習。利用新媒體網絡學習。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支隊黨委(支部)提倡結合武警部隊性質宗旨學,採取原文誦讀、現場提問、課堂互動等方法,帶領官兵一章一章過、一條一條學,逐字逐句領會新內容,在原汁原味中學懂新要求、新規定,在通讀中不斷取得新理解、新認識。利用手機載體學習。
  • 盤點解放軍34名現役上將:「50後」佔近8成
    集團軍指揮員是關鍵性崗位,解放軍從1988年開始晉升的152名上將,除個別非行伍出身和少數科研技術幹部以外,大多數人從士兵起步,具有班、排、連、營、團、師等各級主官經歷。在集團軍和相當於集團軍的特種部隊領率機關擔任過軍政指揮員的有110人,佔72%。其中包括集團軍軍長34人,集團軍政委37人,海軍艦隊或軍級基地、軍區空軍或軍級作戰部隊、第二炮兵戰略基地的軍政一把手39人。
  • 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三大作用
    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三大作用 中廣網        歐陽淞說,兩周來,中央組織部認真貫徹中央部署要求,把為抗震救災提供堅強組織保證作為重大使命,5月12日當晚即給四川和重慶、陝西、甘肅、雲南等五個受災省市黨委組織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動員和組織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全力做好抗震搶險工作。
  • 青海衛視玉樹抗震救災晚會節目單
    《永不放棄·向生命致意》青海玉樹抗震救災特別節目直播時間:2010年4月19號晚七點四十主持人:吳小莉、汪涵、張丹丹、魏哲浩、藏語主持序號節目形式節目名稱演員名單★總片頭1開場序《永不放棄》朗誦瞿玄和、劉娜★開場白全體主持人2短片我要和我的人民在一起3合唱《生命站立成樹》藏族群星:完瑪三智、阿加組合(4人)德乾旺姆、瓊雪卓瑪、央金蘭澤、索朗扎西、才仁文鬥4訪談玉樹第三完小+職校王峰講述—吳小莉訪談
  • 誰是2017年武警部隊優秀「四會」政治教員? 駐渝武警3名官兵獲獎
    華龍網8月25日17時35分訊(記者 張勇)記者從武警重慶總隊獲悉:8月23日,2017年武警部隊優秀「四會」政治教員評比競賽在陝西區域訓練基地圓滿收官,其中3名駐渝武警獲獎。  據介紹,此次評比競賽,武警重慶總隊一共派出了4名官兵參加。經過與全國兄弟單位的168名參賽選手角逐,武警重慶總隊3名官兵獲獎。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暢談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感悟
    本報記者 馮凱旋攝  更好發揮憲法的國家根本法作用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暢談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感悟  受訪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東部戰區陸軍副司令員 張學鋒  全國人大代表  會議結束走出人民大會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們展開熱議,紛紛表示這是時代大勢所趨、事業發展所需、黨心民心所向,有助於更好發揮憲法的國家根本法作用。圍繞相關話題,記者專訪了來自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的3位代表。
  • 宜賓市長寧「6·17」地震災情及抗震救災情況
    ,對抓好下一步抗震救災工作進行會商和部署。省市兩級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調集森林消防隊伍154人、消防救援隊伍526人、武警部隊760人、礦山救護隊172人、應急民兵1343人、電力搶險110人,共計3065人陸續到達災區,立即開展人員搜救和生命救援;截至18日12時,共搜救被困群眾33人,轉移安置受災群眾840餘人,協助地方搭建帳篷331頂,搬運物資16噸,疏通道路2.5公裡。(二)受傷群眾得到精心救治。
  • 雲南魯甸抗震救災紀實:烏蒙磅礴寫大愛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立即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妥善做好群眾安置工作。有關方面要抓緊了解災情,組織群眾避險,全力投入抗震救災。要加強餘震監測預報,密切防範次生災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