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流學科怎麼建?讓科技和知識造福人民

2020-08-27 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讓科技和知識造福人民

——河南大學寫好一流學科「服務社會」大文章

高校一流學科怎麼建?河南大學的回答是,「雙一流」建設不僅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一流的學術成果,還要有一流的社會貢獻。

2017年,河南大學生物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河南大學秉承學術創新、回饋社會的初心,以堅定信念和專業水準寫好「服務社會」這篇大文章,努力踐行讓科技和知識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責任。

科技與教育扶貧

助力脫貧攻堅

「張教授,俺今年種的20多畝西瓜,如今都賣完了,一畝地收益近萬元……」前不久,在河南省夏邑縣太平鎮的興旺農場裡,西瓜種植戶羅貴媛正高興地跟河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張海燕聊著瓜地裡的收成。

在夏邑縣,西瓜種植戶多達上萬戶,每年西瓜產業的總收入達10億元以上。預防西瓜枯萎病、防治西瓜重茬死苗,僅依靠當地的科技力量是難以啃下這些「硬骨頭」的。今年4月,河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20個脫貧攻堅任務重的縣,專項選派博士服務團成員到基層一線掛職服務,有著多年植物內生細菌等研究經驗的張海燕便成了合適的人選之一。

「貴媛,西瓜地該深翻了,土壤消毒一定要到位,可以加點氰胺化鈣。」「我給你免費提供咱們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製的微生物菌肥,你可以用它抑制土壤中的病害病菌。」到夏邑兩個多月,張海燕在田間地頭一直沒閒著,前後去過數十家瓜菜專業合作社,搜集了不少瓜果種植的相關信息,還跟不少西瓜種植戶成了「熟人」。她瞄準貧困地區存在的短板,促進產學研合作對接,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同樣是為農民西瓜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在通許縣豎崗鎮前付村的農田裡,衣著樸素、頭髮花白的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西瓜課題組教授李國申,忙得不亦樂乎。自2018年起,他便開始以開封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支援前付村扶貧工作。從西瓜種子催芽開始,一步步指導瓜農開展育苗、移栽、授粉、吊蔓、收穫和水肥管理等精細工作,李國申用責任和熱情把科研論文寫在農田大地,也寫進了勞動人民的心靈深處。

不僅僅是西瓜種植,河南大學還充分利用學科和人才優勢,在南美白對蝦和擬穴青蟹養殖、高端紅薯品種推廣、特色油菜種植和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等領域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為開封各縣區經濟發展盡責盡力。

每年一到三四月間,河南省嵩縣城關鎮跨湖大橋、疊翠山油菜種植區便成了花的海洋,粉紅的桃花、櫻花和金黃的油菜花交相輝映。春風環繞,花香撲鼻,引來大量遊客觀賞遊玩,景區周邊的「農家樂」、特色農副產品售賣也逐漸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從2018年起,河南大學在河南固始、羅山、光山、商城、嵩縣、新蔡、汝南、襄城、伊川縣、原陽縣、鶴壁市、新密等地陸續建立油菜種植示範基地16個,累計示範面積達10萬畝,輻射帶動面積60餘萬畝;同時聯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赴嵩縣、固始等示範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10餘次,有力推動了示範區油菜生產水平的穩步提升。

扶貧先扶智,教育當先行。2019年冬天,河南大學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班在欒川縣潭頭鎮開班。賈鵬,正是河南大學新型農業經營主題帶頭人、農民教育培訓班的學員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賈鵬組織鄉親們籌集10萬斤大蔥,用兩輛大貨車連夜運抵武漢市蔡甸區,給正處於疫情防控膠著期的武漢人民送去了溫暖。

從西瓜種植、建立油菜示範基地到農民培訓,河南大學不斷探索科技與教育扶貧的新方式。2020年6月14日,河南大學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研究院祥符區半坡店鄉藜麥基地正式揭牌,標誌著河南省唯一一個藜麥試驗基地試種成功,正式拉開了河南大學藜麥科研團隊研究成果推廣、產業鏈保障的序幕。

正如同藜麥這種「超級穀物」在中原大地紮根結果一般,河南大學扶貧助農工作的「根脈」也深入到了中原大地的多片土壤,讓人們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用知識回饋社會

讓科普教育遍地開花

「推己及人」是對河南大學社會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發展至今的最好概括。最開始,這個活動只是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們帶著孩子到校內進行參觀。生物學入選「雙一流」學科之後,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趙東保本著服務社會的想法,在原有基礎上申請了省級、市級科普教育基地,擴大活動服務對象,讓更多人能夠觀察生物種類,感受生命科學的魅力,進一步回饋社會。

隨著服務範圍的擴大,學校也面臨著新挑戰。活動剛開始舉辦時,負責為參觀者講解的都是生命科學學院的教師。為了提高活動質量,學校鼓勵學科教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也積極投入到這項活動中來,讓他們也站上講臺,講解生命科學知識,鍛鍊自我專業素養。2019年,河南大學不僅在校內開展培訓活動,還同汴京公園合作,在汴京公園內設立展板。「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生物知識。」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輔導員藺玲玲說。

細菌採集、科學講座、植物觀察、標本製作,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河南大學志願者團隊設置了不同的科普內容,想辦法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

小學生無法進行複雜操作,學校就採用更加直觀的方式——觀察菌落。科普教育實踐活動一般在周四,但是志願者們周一就會去小學採集學生手上的細菌,提前處理。等到他們參加活動時,細菌就已經長成了肉眼可見的菌落,這樣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衛生意識。對於中學生,志願者設置了難度更高的琥珀標本製作等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感受生命科學的奧妙。

在這一項項活動背後,是志願者團隊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杜春蘭是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志願者團隊中的一員。為了做好一場講解,她前後至少要排練4次。而為了保障參與學生的人身安全,每一次活動都至少有20名研究生時刻緊跟著團隊,進行服務。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研究生胡巖坦言:「有時候,活動時間難免和課程衝突,一次活動下來也不輕鬆。但是,通過參加活動,我更加理解小朋友們的想法,自己也收穫了很多。」

讓更多的中小學生感受科學的奧妙,讓生命科學真正走進生活,讓生物學科的一流建設成果普及到社會,這是生命科學學院科普實踐活動一直以來的目標。

據反饋,截至目前,生命科學學院所進行的科普實踐活動,效果好、認可度高。小學生通過聆聽講解和參與實踐,不僅能夠把基本的衛生常識落到實處,而且還對生物學科有了很大的興趣與熱情。與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的學校也給出積極反饋,十分認可他們的活動,甚至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對這個公益性的社會科普項目,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不願止步於此,有著更為長遠的目標與規劃。按照計劃,學院的初步目標是,每年普及1500人左右。比如上半年側重於小學生的科普,下半年將有計劃地開展實施中學生和幼兒階段的科普項目。

在疫情期間,生命科學學院還在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科學防疫》等多篇推文,運用專業知識,聯合編寫新型冠狀病毒科普介紹,為公眾答疑解惑,提供防護建議,讓更多人了解疫情、積極面對。

投身科研不言苦

服務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標誌著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為黃河相關議題的研究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河南大學作為黃河之濱的高等學府,在其建設發展過程中,從未停止將自身發展與保護黃河緊密相連。河南大學以學術與專業優勢,肩負起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責,盡力護佑著這條大河的歲歲安瀾。

2019年7月,依託河南大學建設的桃花峪灘涂系統研究站在滎陽市廣武鎮張莊村桃花峪揭牌成立,成為學校黃河生態保護與研究事業進程中的又一件大事。

研究站負責人、河南大學傑出人才特區第二層次特聘教授韓士傑介紹:「桃花峪位於黃河南岸,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擁有森林(天然林和次生林)、草地、溼地、農田、水體和河嫩灘等多樣性生態系統類型。在此建立灘涂系統研究站,是開展灘涂系統綜合研究的理想基地。」

在這樣理想的研究基地從事野外實驗觀測是什麼樣的情形?韓士傑教授課題組成員、在讀博士生餘炎炎深知其中的甘苦。

暑假的一天,餘炎炎一如往常,扛著20多斤重的儀器,身著捕魚人穿的膠皮連體衣,蹚過及腰的深水,走過泥濘的田野,步行40分鐘後到達桃花峪灘涂實驗地點。日頭漸高,又潮又熱,一上午的實驗觀測猶如在蒸籠裡悶著。晌午頭,在灘涂毫無遮擋的烈日下,餘炎炎帶著課題組的年輕人,蹲在地上就解決了午餐,接著又是一下午的忙碌。晚上8點收工,回到住處後吃飯、洗澡,接著又開始整理分析一天的野外觀察數據,直到10點多,才結束這一天忙碌而滿足的工作。

黃河灘涂環境艱苦、風沙漫天,三伏天的黃河灘地面溫度高達40攝氏度,大如牛虻的蚊子隔著衣服就能叮進皮膚。野外監測時,餘炎炎他們經常蹲在火辣辣的沒有一點陰涼的灘涂上,幾乎要被「曬哭了」。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科研工作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實在是太辛苦了。然而,對於一點點走近科研、愛上科研的餘炎炎而言,連續幾個小時的實驗監測給她帶來的快樂與收穫卻遠遠多過辛苦。

「河南大學生物學科是『雙一流』建設學科,老師們都特別拼。」餘炎炎透露,疫情期間坐飛機不方便,已年過六十的導師韓士傑教授便自己開車17小時從瀋陽老家來到位於信陽的實驗基地。兩周兩趟,來回就是4個17小時。在餘炎炎看來,一位60多歲的老人都有這樣的吃苦精神,作為年輕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虛度光陰。

2020年6月,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到研究站調研時,對桃花峪灘涂系統研究站的建設發展寄予很高期望,並要求研究站要把握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歷史機遇,緊緊依靠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強市校合作,積極響應社會需求,擴展研究領域,推動解決實際問題,在促進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聚焦『雙一流』發展重任,同時站在學科發展的高度積極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餘炎炎及其導師韓士傑教授團隊秉持著這樣的初心和動力源,在這片茫茫灘涂精耕細作,砥志研思,不知疲倦。

(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吳繼娟)

相關焦點

  • 讓科技和知識造福人民
    高校一流學科怎麼建?河南大學的回答是,「雙一流」建設不僅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一流的學術成果,還要有一流的社會貢獻。2017年,河南大學生物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河南大學秉承學術創新、回饋社會的初心,以堅定信念和專業水準寫好「服務社會」這篇大文章,努力踐行讓科技和知識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責任。
  • 讓科技和知識造福人民——河南大學寫好一流學科「服務社會」大文章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繼娟高校一流學科怎麼建?河南大學的回答是,「雙一流」建設不僅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一流的學術成果,還要有一流的社會貢獻。2017年,河南大學生物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 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公布方案 世界一流大學怎麼建
    2017年歲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雙一流」方案陸續公布。方案是各高校圍繞「雙一流」建設總體目標,旨在開啟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新徵程的具體的「路線圖」與「任務書」。  幾所高校的方案,對於建設基礎、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和組織保障都予以明確。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西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兩所學校的教研領域並不相同,西北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是一所職業類高校,專門培養公安人才的院校,這使得兩所學校的從規模上來講,就有一定的差距。這種規模差距,不僅僅是學校實體的大小之別,事實上還有學科範圍和專業設置方面的差距。
  • 聚焦雙一流之武漢科技大學 地方高校也能衝刺一流學科
    具體專業設置:  武漢科技大學構建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哲、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科體系,70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2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 雙一流名單公布: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21日,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了《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 「雙一流」怎麼建
    建一流學科平臺促技術創新開花結果  日前,一條由安徽大學參與科技攻關的多功能合成革生產線在浙江麗水投產,它產出的生態環保水性合成革開啟了我國合成革轉型升級新時代。加強學科平臺建設,對於學校建設一流學科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9月,國家「雙一流」建設學校和學科名單公布,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該學科建設主要致力於培養集成電路材料與技術多層次人才和研發相關技術,為安徽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 這些高校官宣!衝刺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雙一流評估白熱化?!
    (3)河南科技大學。目前,河南省只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是「雙一流」高校,不過,沒有一流大學,只有一流學科。河南科技大學得到省政府他「雙一流」大學的支持。相信,河南科技大學能夠抓住機遇,一飛沖天。(4)湖北大學。湖北省目前的雙一流高校是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一流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琥漢)、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流學科高校)。
  • 遼寧省22所高校65學科入選「雙一流」―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
    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日前,遼寧省《遼寧省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出臺,確定22所「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和65個重點建設「一流學科」。  大連理工、東北大學成「最大贏家」   通過入選遼寧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來看,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成為「最大贏家」。  這兩所高校均入選了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入選一流學科數也分別達到13個和9個。
  • 三部委公布「雙一流」名單: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95所一流學科...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胡浩)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21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施操作階段。根據三部委《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計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 二所世界一流大學,五所世界一流學科高校,湖北「雙一流」榜單!
    湖北,中國高教大省,華中地區高教最強省,擁有7所國家「雙一流」大學,其中二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長期位居中國大學排行榜前十,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這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 河南大學寫好一流學科「服務社會」大文章
    高校一流學科怎麼建?河南大學的回答是,「雙一流」建設不僅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一流的學術成果,還要有一流的社會貢獻。2017年,河南大學生物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河南大學秉承學術創新、回饋社會的初心,以堅定信念和專業水準寫好「服務社會」這篇大文章,努力踐行讓科技和知識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責任。
  • 建設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
    摘 要:在「雙一流」建設中,北京科技大學秉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化、精品化、國際化」的辦學思路,以「探求真理、培育棟梁、造福社會、傳承文明」為己任,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以內涵發展建設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提高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推進學校整體實力的提升
  • 已經確定入選「一流學科」的高校,它們的優勢學科在全國到底是什麼...
    日前,四川省已經公布了本省入選「雙一流」高校的名單,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兩所985大學順利入選「一流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這三所211大學雖沒有入選「一流大學」,但入選了「一流學科」,另外,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這三所非211大學也入選了「一流學科
  • 136所雙一流高校排行榜,吉大躋身前十,北京協和領銜一流學科
    「雙一流」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的又一個大學建設計劃,「雙一流」包括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其中世界一流高校有42所,A類36所、B類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有95所,一流學科共有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 136所「雙一流」高校排行榜,吉大躋身前十,北京協和領銜一流學科
    「雙一流」是即985工程、211工程之後的又一個大學建設計劃,「雙一流」包括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其中世界一流高校有42所,A類36所、B類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有95所,一流學科共有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 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系列: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榜學科數統計
    從上榜學科總數上看,「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蘇州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蟬聯榜首,均有20個學科上榜;上海大學緊隨其後,有19個學科上榜;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暨南大學、西南大學4所高校均有18個學科上榜。這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展示出自身豐富的學科儲備。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內容提要: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是其基礎和核心,而學科交叉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學科交叉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學科選擇過程中,高校必須立足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學科,並滿足大項目研究和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動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要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
  • 什麼叫做「雙一流」大學?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什麼區別?
    在高校領域一般會存在一個名詞叫做「雙一流」,「雙一流」也經常被老師提到,因為作為高三老師來說,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進入到「雙一流」大學當中。其實「雙一流」包含了兩層意思,分別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因此,這兩個一流組合起來就叫做「雙一流」。
  • 什麼叫做「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什麼區別?
    在高校領域一般會存在一個名詞叫做「雙一流」,「雙一流」也經常被老師提到,因為作為高三老師來說,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進入到「雙一流」大學當中。其實「雙一流」包含了兩層意思,分別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因此,這兩個一流組合起來就叫做「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