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是其基礎和核心,而學科交叉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學科交叉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學科選擇過程中,高校必須立足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學科,並滿足大項目研究和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動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要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具體而言,高校要引導相關教師樹立正確的觀點,對學科交叉建立正確的認識;高校內部要建立矩陣式的學科組織,改革單一的學科評價制度,建設開放、多元的學科文化;為了更好地推動學科交叉的長久發展,我國還應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並鼓勵和推動交叉學科理論研究的開展。

  關 鍵 詞:學科/學科交叉/交叉學科/「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

  作者簡介:劉獻君,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文華學院院長,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院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院校研究,大學德育研究。

  基金項目: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雙一流」建設項目。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提升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成為當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雙一流」建設是新時代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

  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是基礎和核心。首先,學科水平決定一所大學的水平。學科是人類在認識和研究活動中針對認識對象,將自己的知識劃分出來的集合,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2],其基本特徵是學術性。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學科發展是一所大學在國內外發展水平和地位的主要標誌[3]。大學之所以能發展成一流大學,正是因為其有一流的學科;沒有一流的學科,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學。其次,學科是學者活動、成長的土壤。一方面,一流的學科需要依靠一流的學者;另一方面,一流的學科能夠培育一流的學者。一流學科有高水平的平臺,有大師級學者的引領;在高層次的研究與碰撞中,學者們耳濡目染,「水漲船高」,學術水平能得到快速提升。同時,也唯有一流的學科才能吸引、留住一流的學者[4]。最後,學科、專業能夠引導人的發展方向,並對其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文化。學科文化能夠引導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方向,影響其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對學生的性格塑造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未來成長和發展方向[5]。

  建設一流學科的途徑多種多樣,學科交叉是其中重要的途徑之一。學科交叉是指不同學科研究人員打破單一學術領域的界限,對某一問題進行綜合性研究,以利於解決難題,產生新的科學成果。學科交叉對一流學科建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多學科交叉有利於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而產生新理論。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學科之間需要進行相互交叉以應對現實的複雜問題。如20世紀DNA雙螺旋結構作為生物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大大推進了生物學科的發展。參加這項重大研究的專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其中包括一位生物學家、兩位物理學家、一位化學家。產生新理論是一流學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十分重要。

  其二,多學科參與研究有利於產生新的知識生長點,進而推動學科發展。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植物、生物、化學等學科交叉研究的基礎上,產生了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方向,進一步發展了生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通過新聞傳播學與信息學科的大跨度交叉,開闢了網絡新聞傳播方向,發展了新聞學科[6]。學科發展是一流學科生成的前提條件,隨著社會各界對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視,未來需要更多學科之間進行交叉發展。

  其三,多學科交叉融合有利於產生交叉學科。如面對數據處理難題,電子工程、數學、語言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產生了計算機學科。還有生物化學、物理化學、教育哲學、數量經濟等,也都是通過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進而產生的新學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均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很多交叉學科不斷發展最終能夠催生出更多的一流學科。

  學科交叉在一流學科建設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麼,我們需要梳理學科交叉與科學、教育發展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在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如何選擇所需要的相關學科,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科交叉。

  一、學科交叉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著名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創始人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深刻地指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於事物的本身,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由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鏈條,這是一個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7]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必將經歷由淺入深的過程,故科學、教育的發展也必將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科交叉是當代社會教育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本質是科學的創新。具體而言,其主要體現在科學、教育發展的4個方面。

  (一)學科發展:高度綜合-高度分化-高度分化基礎上的高度綜合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一度處於一個朦朧的綜合期。歐洲古代學校主要是「三學」(文法、修辭、辯證法)、「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簡稱「七藝」。中國古代主要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到中世紀,大學誕生,早期大學形成文學、法學、神學、醫學四大學科,其中文學是基礎學科,神學地位最高。14世紀到17世紀中葉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倫理、哲學等在內的人文學科的發展。16世紀末,自然科學開始從自然哲學中分化出來。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與技術蓬勃發展。18世紀,力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等學科迅速發展,科學活動日益精細化、高度專業化。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工程技術學科不斷發展,有些學科逐漸走向分化。19世紀,自然科學已達到4126門。20世紀中葉以來,一方面,現代學科繼續分化,研究內容更精細、深入;另一方面,相關學科開始向高度綜合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橫斷學科、綜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湧現,形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龐大的學科體系[8]。這一時期,學科發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到20世紀80年代,在中觀層次已發展形成了5550門學科,其中交叉學科2581門,佔比46.5%[9]。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交叉學科的數量將不斷增多。

  (二)學科結構:單科-多科-綜合

  隨著社會和學科的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大學學科結構經歷了由單科到多科再到綜合的變化過程。在中世紀,世界最早的大學均為單科大學,如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以法律為主,薩萊諾大學(University of Salerno)以醫學為主。當時科目最為齊備的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也只有神學、文學、法學和醫學四種學科。18世紀中葉以前,大學的學科結構沿襲中世紀大學,有所演化但變化不大。18世紀後期開始,大學的類型和結構發生改變,特別是為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需要,一批多科性工業大學隨之產生。此後,學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大學學科結構呈現系統綜合的態勢。一部分大學從多科性向綜合性轉型。例如英國的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從原來的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發展到文、理、工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10]192;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從專門的技術學院發展到工、理、文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10]192。我國在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近20年來,才發展了一批綜合性大學。我國發展綜合性大學,大體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並校形成綜合性大學。如武漢大學原來只有文、理科,2000年與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為文、理、工、醫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二是通過自己創辦新興學科的方式創建綜合性大學。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工學院原先只有工科,1980年左右開始舉全校之力創建理科、文科、管理學科,成為綜合性大學。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綜合性大學有利於學科之間進行交叉,進而形成開放、互動、創新的校園文化,從而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大學功能:教學-教學、科研-教學、科研、產業

  從中世紀大學誕生開始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大學的主要功能是教學。直到19世紀初,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創辦柏林大學,根據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推動教育改革,提出了高等學校辦學的3條原則:學院自治、科研與教學統一、學術自由。科研與教學統一原則的提出,使大學發展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大學的功能由教學走向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洪堡反對傳統大學將傳播知識作為主要職能,他指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追求真理,對於大學而言科學研究是第一位的。大學教學必須與科研結合起來,教師只有在創造性活動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為知識加以傳授,只有這種「教學」才真正稱得上大學教學或大學學習[11]。簡言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就是教師、學生共同開展研究,在研究中學習。20世紀末以來,大學的功能開始走向教學、科研、產業相結合。大學功能再次發生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發現、發明和開發、建造形成一體,教學、科研與產業難以分離,因此,必須實現學、研、產的結合。其次,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如移動通信從1986年的1G到現在的5G,發展非常迅速。又如10年、20年前獲得國家科研成果獎的技術創新,現在本科學生都可能做出來。如果學校的教學離開產業,離開生產實踐,那麼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科研成果都將是落後的、陳舊的。最後,我國科技創新的主體在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任務就是生產,沒有也不可能進行科學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現象得到扭轉,現如今一些發達國家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3%的經費用於科學研究。我國也不斷加大科學研究經費投入,很多先進企業擁有一流的科研,甚至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對於高校而言,學研產相融合也將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學研產相融合必然導致多學科的大跨度交叉。

  (四)大學教育:人文教育-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

  由於早期學科高度綜合,而且主要為人文學科,大學的職能為教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僧侶和牧師,因此,大學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近300年來,自然科學、工程科學迅速發展,大學教育主要是科學教育,而且出現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分裂。對於此,吳國盛指出其存在四方面原因:其一,自然科學和技術愈演愈烈的學科分化和擴張使人文學科的領地日漸狹窄;其二,科學化和功利化傾嚮導致了社會科學的興起,也使人文學科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其三,重視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體制人為地造成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疏遠和隔離;其四,自然科學自詡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學家心安理得地拒絕人文關懷[12]。現在,大學教育開始進入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階段。這是因為,學科的交叉已成為一種大的趨勢,大學的綜合化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的變化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需要通過學科交叉促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發展。世界經歷了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現正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要求人才必須是人文素質與科學素養相融合的人才。具體而言,知識經濟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經濟,高新技術研究要求多學科的交叉;知識經濟是基於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經濟,培養創新能力需要科學、人文的融合;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世界一體化的經濟、決策知識化的經濟,要求具有複合知識結構的人才[13]。

  二、一流學科建設中相關學科的選擇路徑

  學科交叉是創新思想的源泉。在學科交叉研究中需要通過知識對流、理論互鑑、模式組合、方法碰撞等途徑催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進而進一步推進一流學科建設。那麼,面對眾多的學科,如何選擇所需要的相關學科?

  (一)立足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學科

  在一流學科建設中,高校不能忽視本校的歷史文化、學術傳統、學科基礎。在學科交叉過程中,高校更應重視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特色學科,在此基礎之上選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才能更好地發展一流學科。這一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如20世紀初,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排名一直不理想。20世紀40年代初,學校下決心發展物理學,但經多年努力仍效果不佳。20世紀50年代起,學校轉為發展經濟學,經過幾年努力,其經濟學科進入了美國前三名,學校排名也大幅度前移。究其原因,耶魯大學有著厚重的人文社會科學傳統,支撐了經濟學科的發展,而物理學當時找不到合適的發展空間。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的發展也是一個例證。一個學科的發展要經過起步、發展、提高3個階段,每個階段大體需要10年時間[14]。20世紀80年代初,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工學院開始創建文科,整個過程非常艱難,至1994年終於完成創建,這屬於起步階段。這時,全校文科有7個碩士點,文科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僅有2人,所有文科集中在一個大樓。到2006年,又經過10餘年努力,相關學科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全校文科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9個省重點學科、26個博士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64個碩士點,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增加至150多人,全校共建有8棟文科大樓。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在此10餘年間有如此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重視學科方向建設、大力引進著名學科帶頭人和博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努力建設基地等,但重要原因之一是依託學校強大的理工科背景和優勢,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每個學科根據學校的理工優勢及自身發展狀況,在學科交叉點上選擇獨特的方向,實現重點突破。例如新聞學院以新聞傳播學與信息學科進行大跨度交叉,開闢了網絡新聞傳播方向;經濟學院突出數量經濟、發展經濟學;哲學系突出生命哲學;公共管理學院突出數位化城市管理、電子政務;法學院突出科技法學;中文系將語言學與計算機技術交叉融合,開闢了新的發展方向;教育科學研究院開展院校研究;等等[6]。此後,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開始走向提高階段,並取得標誌性成果。例如高等教育學、理論經濟學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學校評估中,新聞學科、公共管理學科等進入全國學科排名前四位;生命哲學的教授在世界《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等等。以上案例均說明,只有在依託優勢或基礎學科的基礎上進行學科交叉才能更好地促進一流學科的產生和發展。因此,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選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時應立足於自身的主體和優勢學科。

  (二)考慮大項目研究的需要

  一流學科要能滿足國家、社會需求及解決該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這些待解決的問題往往以項目的方式出現。項目具有綜合性,其研究需要多學科交叉。因此,一流學科建設中選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需要考慮項目研究的需要。世界最具典型的項目是美國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該項目集中了1000多位科學家,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製造出了兩顆原子彈[15]。該項目涉及物理學、核科學、化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等多個學科。

  與此同時,大項目的研究要重視大跨度的交叉。作者在與麻省理工學院很多教授的交流中發現,「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是很多人的普遍共識,這體現了理科與工科交叉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美國高校也比較重視其他不同學科大類之間的交叉,在具體交流中,一位學者指出工程研究有多深,取決於數學基礎有多深。當下我國鼓勵發展應用型大學尤其是鼓勵建設優勢應用學科,這就要求相關高校要重視與實際應用部門的結合,發掘更多的學科交叉點,進而更好地發展一流學科。

  (三)滿足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

  一流學科建設還需要高水平的學科平臺。學科平臺是指為學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各種技術設施、儀器工具、信息資源以及相關人員的制度性組合。學科平臺建設的特徵突出體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創新主體的多元性。創新活動需要多學科交叉,需要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大學、市場、金融機構等多重主體共同參與。二是集聚要素的關聯性。每一個創新平臺有其特定的方向、目標、重點,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因而所選擇的學科、平臺要素要有關聯性。三是基礎條件的規模性。大項目的承接、實施需要雄厚的基礎設施條件、優質的創新資源,只有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方能優化資源配置。四是平臺功能的複合性。創新平臺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但要能實現多種功能,如聚集創新資源、設計創新課題、組織聯合攻關、開展成果轉化、提供技術服務、進行人員培訓等[16]。高校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選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時,需要滿足學科平臺尤其是高水平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一流學科的建設。

  以往高校學科平臺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單學科基礎上的低水平重複。如某校的物流專業實驗平臺,管理學院、控制學院、機械學院、工程訓練中心各自建立自己的實驗平臺,不同學院之間由於低水平重複,無法實現資源協調共享。一流學科建設要根據學科創新的需要選擇相關學科,創建多學科交叉、高水平的重大學科平臺。21世紀以來,我國部分高校在這一方面做出了相關努力,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於2002年建立了基於基礎數學、理論物理和宇宙學3個學科交叉的交叉學科理論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於2006年建立了圍繞生物醫學、納米技術、神經信息與控制等領域開展交叉研究的求是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於2006年創建了涵蓋數、理、化、生以及醫、工等學科的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清華大學於2010年建立了以促進信息科學與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交叉的交叉信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於2015年建立了融合生命、化學化工、食品、醫藥、環境等12個學科方向的生命與環境交叉平臺[17]。

  三、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

  近年來,雖然學界對學科交叉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但是目前學科交叉還面臨一定的困難,主要包括:觀念滯後;現有學科組織制度導致人才流動、資源共享困難;同行評價、評價單一性導致考核評價存在障礙;學科文化封閉;多學科背景人才缺乏;等等。因此,我們還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進而更好地推動一流學科建設。

  (一)樹立正確觀念

  觀念是人們對世界的意識反映和對事物認識的結果。觀念先於行動,並指導行動。推進學科交叉,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特別要確立以下觀念。

  一是要認識到學科交叉是創新思想的源泉。科學研究、建設一流學科,都是為了創新。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上的重大創新、重大突破以至新學科產生,大多是在不同學科彼此交叉和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現在,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多是複雜的重大問題,很多單一學科已無法解決,而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和規律。根據諾貝爾官網數據資料統計,在1901-2016年間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跨學科研究成果獲獎數共計210項,而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合作獲獎人數佔比也從1901年的35%增長至2016年的87.60%。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學科交叉是創新思想的源泉,從而高度重視學科交叉。

  二是要有合作意識。以往的科學研究、課程教學強調學科屬性,學者的學科歸屬、身份認同導致形成學者「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的局面。而學科交叉則強調多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支持,面對重大問題時以多學科的視角進行觀察、分析。因而學者需要具有合作意識,相互了解、相互依存、合作共事,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理論、思路、方法,從而得出創新性結論。

  三是要有資源共享意識。在單一學科時代,資源配置按學科進行,各自購置設備,建立基地和平臺,整體呈現「小而全」的格局,很多研究或實踐存在低水平重複等問題,這嚴重製約著學科的發展。在學科交叉時代,如果這種狀態不改變,則高水平研究難以進行。因此,我們要樹立資源共享意識,從學科交叉的需要出發,整合資源,建立高水平研究基地,為多學科開展交叉研究提供共享平臺。

  (二)建立矩陣式的學科組織

  現有的學科組織結構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和人員流動機制。人員歸單位所有,這往往會阻礙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建立矩陣式的學科組織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矩陣」結構是同時進行若干項目管理的一種最常見的組織結構形式,主要是指在直線職能制垂直形態組織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一種橫向關係的組織系統,形成縱向和橫向管理系統相結合的矩陣結構[18]。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貝克曼研究所便是典型的「矩陣式」跨學科研究所。縱向關係上,學校設立教師聯盟和報告制度,所長擁有與大學學院院長同等的身份,並向教務長報告情況;橫向關係上主要是與學院和學系的關係,學校政策會為與研究所相關的學院和學系提供間接成本補助金,研究所需要的資金定期由學院、學系和研究所等相關部門通過談判進行分配[18]。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建立矩陣式的學科組織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重組學院,實現學院內部學科交叉。我國高校的學院都是在原來系的基礎上組建的,所屬學科單一,學院數量眾多。國外一流大學一般只有六七個學院,而我國大學的學院一般在30個以上。例如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學院涵蓋了生物、計算機、電氣、機械、航空航天、化學、環境、土木等工程領域的所有學科,而我國的工程學科一般分設在15個以上的學院[19]。這種狀態如果不能改變,那麼學科交叉將難以實施。

  其次是建立學科交叉研究機構,推進學科交叉。無論學院怎麼調整,一些重大項目的研究因涉及多個學院,故在學院內仍然難以完成。這就要建立相應的機構,如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平臺;同時建立相應的制度,允許不同學院間的教師實行「雙聘」,進而實現資源共享。在這一方面,我國一些大學已經開始進行積極探索。如上海交通大學通過建立Med-X研究院,推進醫工學科交叉融合;並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如虛實結合的組織結構、首席教授負責制度、全職兼職結合的人員聘用制度、分類考核制度等,為學科的交叉發展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三)改革單一的學科評價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20]由於不同學科的知識構成、發展範式、學術特性不同,其在學術成果、人才團隊、科研能力方面都有著各自的評價體系、程序和模式。長期以來,各學科採用同行評價,按照各自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因而,跨學科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認同,甚至難以進入學科體系。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學科交叉就難以深化。因此,我國亟須完善現有同行評價的程序、方法,確立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原則與標準。評價程序要考慮評價人員的多學科性,評價方法要考察學科參與度、學科關聯性、研究者合作程度、研究成果的綜合性和創新性等[18]。

  (四)建設開放、多元的學科文化

  學科文化是指在學科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學科方法、學科術語、學科風格、學科認同以及行為規範的總和,是學科知識性文化與學術部落社會性文化的統一[18]。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文化,這種文化既有自己的優勢,又有自己的劣勢。在學科交叉研究中,學科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研究中產生衝突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要建設開放、多元的學科文化。這種學科文化的建立要從3個方面著手:一是拓寬學科知識的邊界,促進學科文化主體之間的對話與包容;二是探索學科交叉研究的共同範式,形成學科成員統一遵循的研究範式;三是形成學科交叉研究的共同認知參照框架,走向學科文化對話與交流[18]。

  (五)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

  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有利於提升對學科交叉的整體認知和推動交叉學科研究的開展。然而,我國原有的教育體系學科單一,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視野不寬,從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科交叉的推進。因此,推進學科交叉發展還應注重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在本科生培養中,高校要實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將通識教育和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打破專業壁壘,注重大類專業基礎,並為本科生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17];同時,還可以鼓勵本科生跨學科輔修專業,獲得雙學位。其次,高校要指導學生在本科、碩士、博士學習中選擇不同的專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原校長田長霖先生認為,一個學者最好的學科專業結構是本科學理工、碩士學人文、博士學管理。

  (六)推動交叉學科理論研究的開展

  良好的理論研究有利於推動實踐的順利開展,學科交叉良好氛圍的營造需要相關理論研究的推動。然而,在具體研究中兩種理論必不可少,即研究視角學科理論和解釋問題的學科理論。研究視角指觀察問題的角度,觀察、分析研究對象的特定切入點,即從某一角度深入研究對象的本質,對其進行探索與研究。研究問題確定以後,首先要選擇研究視角。對同一研究對象,從經濟學、管理學、哲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理論出發開展研究,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例如經濟學側重經濟利益的角度,管理學側重組織激勵的角度。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必然不同。因此,科學研究視角的選擇決定著從什麼學科理論出發展開研究,進而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其次是要選擇解釋問題的學科理論。科學研究就是要運用現有的理論、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從而發現新規律和新知識。作者在某大學作關於「以學生為中心」的講座時,面對「你如何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的提問時回答:「解決不了。一定的理論只能解釋相應的問題。在科學研究中,選擇適切的、能解釋研究問題的學科理論十分重要」。而適切的、能解決研究問題的理論不一定是本學科的,很多情況下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往往對本學科的問題具有很強的解釋力。近年來,很多相關理論在跨學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多,這為不同學科之間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基礎,進而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除了要推動相關理論的跨學科應用之外,我們還應鼓勵更多的學者加入跨學科理論研究中來,尤其要引導博士後研究人員進行跨學科研究。博士後研究人員是我國科研群體的中堅力量,對其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訓練能夠拓寬其研究視野,進而更好地服務於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

  在高校,學科交叉「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要從一流學科建設的全局出發,努力轉變觀念,改革單一的學科組織制度和學科評價制度,建設開放、多元的學科文化,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推動交叉學科理論研究,實現學科交叉,從而建設好一流學科。

  原文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1-56.

  [2]何麗花.「雙一流」背景下地方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策略探析——以廣州大學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9(2):47-50.

  [3]孫華,王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經驗檢視——兼論我國「雙一流」建設的理論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19(8):3-10.

  [4]劉獻君.大學之道——劉獻君教育論叢(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4.

  [5]劉獻君.論高校學科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6]劉獻君.華中科技大學文科發展的戰略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60-64.

  [7]嶽漫宇,王小理.知識、技術和社會的會聚[N].光明日報,2017-02-08(14).

  [8]龐青山.大學學科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43.

  [9]吳維民.科學的整體化趨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84.

  [10]蔡克勇.高等教育簡史[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11]賀國慶,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8.

  [12]吳國盛.科學與人文[M]//王文章,侯樣祥.中國學者心中的科學·人文(科學人文關係卷).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346-371.

  [13]劉獻君.科學與人文相融——論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1-6.

  [14]劉獻君.論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4):6-11.

  [15]陳偉鋼.銀行家應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從中國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看領導者的戰略思維[J].銀行家,2012(6):136-138.

  [16]謝桂華,劉獻君,孫朝.高等學校學科建設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4.

  [17]鄭文濤.「雙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60-166.

  [18]周朝成,李敏.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內涵、特徵與管理模式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3):64-69.

  [19]張煒,鄒曉東.美國大學的跨學科戰略實踐及其經驗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3):61-64.

相關焦點

  • 建設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創新和教育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和關鍵的組成部分,再次明確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做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這必將推動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我們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教育強國的強大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還確立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國家高等教育戰略。
  • 華中科技大學:優化學科布局、突出交叉創新,加快建設一流學科!
    「十三五」期間,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提出「強基礎、上水平、佔高峰」「三步走」發展戰略,堅持「綜合性、高水平、強特色」定位,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學科布局,突出交叉創新,紮實推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建設、特色建設、高質量建設。
  • 探討交叉學科發展,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南科大舉辦
    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周木堂介紹,廣東一直高度重視交叉研究,近年來著力引進一批交叉研究專業人才、建設了多個校級跨學科公共科研平臺,布局了一批前沿交叉學科機構。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高校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和促進新興學科建設、培養學術領軍人才的有效途徑,對高校未來的整體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學發展交叉學科是大勢所趨。
  • 西政「雙一流」建設:以「法學+」推動新興學科交叉融合
    西政「雙一流」建設:以「法學+」推動新興學科交叉融合——專訪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 發布時間:2020-09-20 10:35 星期日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鋒
  • 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探討
    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實行新技術推動型、任務拉動型、共同願景驅動型、科技平臺吸引型等各具特色的學科會聚模式,浙江大學正在探索頂層戰略設計驅動、新型研發機構迭代、研究範式變革推動、多學科協同培養等學科會聚路徑。學科會聚引領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突破傳統的院系-學科框架,以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重大挑戰問題為牽引,實現大跨度的協同創新。
  • 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法學學科
    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必須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機制、世界一流的師資團隊,產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一流的學術影響力,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畢業生。基於此,人大法學學科建設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分別設定為:到2020年,要能夠吸引世界頂尖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到法學院任教,要具備世界一流的回應中國問題的能力、世界一流的回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法治挑戰的能力,要培養出競爭世界一流實務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到2035年,要能夠匯聚世界一流人才,要具備設定世界性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出具有世界一流教職競爭力的畢業生。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啟示
    農業信息學是農業科學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領域,是通過農業科學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門新的學科,廣泛涉及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生態學、土壤學、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該學科在農業生產、農業教育、農業科技、農產品市場等的信息技術應用與信息化過程中均起到了主導或重要的支撐作用。
  • 這些院校將重點布局交叉學科
    實際上,我國的交叉學科建設並不落後於國外,幾乎重點高校都建立了多個不同方向的學科交叉平臺,交叉學科及平臺建設在國內已大面積「開花」。在將交叉學科新增為學科門類的同時,各大高校早已布局了一系列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舉措。我們一起來看看!
  • 交叉學科賦能科技創新
    12月12日,在南科大舉行的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聯席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湯超以這個例子說明,學科交叉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個主要源泉。當天,20多位院士專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單位代表齊聚南科大,共同探討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之路。
  • 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系列: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榜學科數統計
    「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內地高校在奔向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道路上從未停止發力,結合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讓我們重點關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看看哪些大學在學科建設中表現優異。步入世界一流,他們的儲備最豐富!
  • 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的加速器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以建設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來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本文作者認為,在「兩個一流」的關係中,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加速器。綜觀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頂尖大學,都是通過率先建設一流學科而聞名於世的。作者在分析總結世界名校爭創一流學科的戰略選擇與實現路徑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校目前的實際,為「兩個一流」建設提出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科交叉融合構築學科建設新高峰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科交叉融合構築學科建設新高峰 發布時間:2020-07-03 09:41:20      來源:   7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侯惠民領銜的藥物智能製劑與智能製造研究中心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正式揭幕
  • 第一輪「雙一流」建設接近尾聲,中文學科發展如何?
    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進高等學校評價機制,「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引導高校爭創世界一流」。近年來,為了推進文科創新發展,服務國家社會需求,我國相繼開展了新文科建設、強基計劃等新措施,對接國家需求,以此優化專業學科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山東大學:聚焦雙一流建設,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
    人民網濟南11月25日電 今年2月,由山東大學牽頭組建的山東應用數學中心獲得科技部批准,成為首批公布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歷時8個月後,山東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在山大揭牌,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建設究竟要建什麼,如何去建?山東大學經過多年探索和不斷創新,通過聚焦雙一流建設來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交出了一份自己的「山大答卷」。
  • 「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政策檢視
    根據《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的時間安排,「雙一流」建設的第一個建設周期即將結束,相關建設高校和學科是否完成建設任務,有沒有實現「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的目標很快就會揭曉。但作為一項長期規劃和發展戰略,相較於達成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如何實現「雙一流」建設第二階段,尤其是第三階段的最終目標才是最重要的。
  • 安徽大學科教融合,築基一流學科建設
    近年來,安徽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爭一流、重服務、創特色」為原則,以打造世界一流學科為重點,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不斷推動科教融合、協同創新,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學校和學科名單公布,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
  • 2020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多個學科表現亮眼
    6月29日,上海軟科發布《2020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以下簡稱《排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繼續保持優勢,表現亮眼:此次共有10個學科入榜,6個學科排名國際前一百,4個學科排名國際前五十,3個學科躋身世界前十,成為擁有世界前十學科數最多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門類,這些高校早已搶佔先機!
    ,拓展新興前沿方向是學科發展重要途徑。2020年6月2日西工大科學技術研究院組織醫工交叉學科交流座談會,馬炳和院長指出:學科交叉是當前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徵,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榮命哲副校長在總結中指出,通過一年多的建設,學校深入推動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建設,強化學科間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實現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支撐學校早日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 上海市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都是誰,什麼學科,你知道嗎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東華大學有松江校區、延安路校區和新華路校區,學校設有18個學院(部),本科專業55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含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 國務院關於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
    >  現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