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譜寫300首佛樂的「80後」蒙古女性
在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有一間茶室裡,我和張鶴潑茶聊天。年僅30歲便創作出了《觀音菩薩在心中》、《千年一嘆》、《雲水逸》、《明月心》等300餘首佛樂,並無償供法師、音樂人及大眾傳唱的經歷,讓我對眼前的這位蒙古族女子充滿好奇。
張鶴,80後,蒙古族,著名青年作曲家、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5歲開始學習古箏,後學鋼琴,研習作曲。300首或細膩婉轉、或空靈悠長、或磅礴大氣的佛樂,見證了她深厚的佛緣與悟性。
音樂世家的琴童:苦練古箏與鋼琴
張鶴出生於音樂世家,父母親都是學音樂出身,分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大學和中學任教。張鶴清楚地記得,1986年央視播出了一個古箏演奏節目,讓當時只有5歲的她對古箏一見鍾情。熱愛音樂的父親高興極了,趁一次出差的機會,一口氣買了古箏、二胡、琵琶三種樂器,讓女兒選擇。年幼的張鶴從此開啟了她的音樂之旅。
張鶴的第一位古箏老師是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尹紅梅,曾在電影《六指琴魔》中擔任過林青霞的替身。 1991年,尹老師出國,去了新加坡國立藝術中心。
在張鶴的父親看來,音樂的最高層級就是作曲。為了讓女兒在作曲方向上走得更遠,父親選擇了鋼琴作為女兒學習的第二樂器。作為一個乖巧的女兒,張鶴深知父親的一番苦心,將全部精力放到了音樂學習上,每天8小時練琴,風雨無阻。
古箏、鋼琴,一中一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成為張鶴感受與創作音樂的良師益友,也成為她日後創作佛樂時,揮灑靈感的「道場」。
與佛教結緣:人生中的必然
從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中心畢業後,張鶴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工作不到一周,領導就派她去全國各大寺院參訪、學習,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結緣昌盛法師的佛教音樂和佛教故事專輯。這個昌盛法師,正是當年國內著名歌唱家,《青藏高原》的演唱者李娜。無巧不成書,早在1997年,張鶴日後的老師李凱便給昌聖法師製作了她唯一的佛樂專輯《一聲佛號》。
2004年的夏季溼熱多雨,張鶴從北京出發,一路南下北上,從北京到雲南,再從雲南到四川,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寺院。寺院多坐落在名山大川,即使在城市也大多在市郊。剛畢業的張鶴常常背著佛樂跋山涉水。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腿泥地拜訪了許多寺院。一路走來,她不僅對寺院文化有了初步了解,更是從內心深處與佛菩薩越來越親近。後來,她不再僅僅為了工作,而是慢慢地走進了佛門-----這片神聖的心靈淨土。
從有著蓮峰和尚降蛟龍傳說的雲南昆明盤龍寺,到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從有著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傳說的江蘇寒山寺……從虔誠拜佛的感受,到機緣成熟的似曾相識,張鶴覺得自己離佛越來越近了,她的這次如行腳僧人般的結緣,已不再是工作本身,而是將自身漸漸融入到佛教之中。
全憑著年輕人的那股衝勁兒和韌勁兒,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張鶴參訪了全國名山各大寺院,出發時新買的一雙運動鞋,回到北京時已不能再穿。
回京後,張鶴把自己這一個多月來的所行、所知、所感匯聚成了她人生的第一張專輯也是第一部佛樂專輯——《觀音菩薩在心中》。
出版後,在佛教界和音樂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多次再版,並在東南亞國家同時發行,陸續被眾多歌星翻唱。從此,張鶴在佛教音樂方面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峨眉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著近千年的佛教發展歷程,傳承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成就了許多高僧大德,普賢菩薩就是以此為道場示現教化眾生的菩薩。2001年,峨眉山獲得了聯合國頒布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認定。這座承載了幾千年中國佛教文化的名山,從1998開始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的大佛禪院,經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峨眉山全山方丈永壽法師的精心規劃、設計與修建,現已建成亞洲最大的禪院。
2004年初夏,大佛禪院還正在大興土木,佛教文化的傳播形式並不豐富。第一次走進這片聖地面對正在修葺中的大佛,張鶴在內心深處生起一種了一種奇妙的感覺,直覺告訴她,不久她還會回來。
3年後的2007年,此時的張鶴通過對佛教文化和佛教音樂的學習理解,已經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與收穫。
2007年春節,張鶴受中國佛教協會邀請,再次來到峨眉山,創作了由永壽法師作詞,廖昌永、韓磊、騰格爾演唱的佛教音樂專輯——《行願峨眉》。
今年的5月,張鶴第三次來到大佛禪院,參加了峨眉山行願基金會的啟動儀式。當聽到自己在7年前創作的《行願峨眉》在大佛禪院響起時,不禁熱淚盈眶。
佛教音樂:一生的創作一生的摯愛
曾經,張鶴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民樂、兒歌以及流行歌曲。在這一領域,她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在「中央電視臺」弘揚傳統文化音樂晚會《道德經》專場中,張鶴為著名歌唱家王麗達原創的單曲「以百姓心為心」成為晚會中最經典的歌曲;為「中央民族樂團」首席金玥原創的二胡電影音樂專輯《春秋戰國》,獲得2010年度最佳唱片榜十大唱片獎;為「中央廣播少兒合唱團」原創的兒童歌曲專輯《童心》獲得2012年度發燒天碟榜最佳藝術獎。她創作的《江南絲竹》、《箜篌》、《大聖遺音》、《經典永恆》、《笙歌》、《泛愛眾》等唱片,入選2009年度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榜;她製作的女聲合唱專輯《新中國》榮獲2010年度發燒天碟榜最佳藝術、最佳音效獎和2011年第七屆十大發燒唱片榜十大唱片;她製作的《戲說•現代交響京劇組曲》榮獲第七屆十大發燒唱片榜年度最佳DTS音效專輯和第八屆十大發燒唱片榜年度最佳主題音樂專輯。去年,作為總策劃她為毛阿敏量身打造了十大發燒唱片榜年度十大唱片《天之大》,同時策劃並製作了笛·簫世界電影主題曲專輯《流光浮影》。
從主流的流行音樂作曲領域轉到非主流的佛樂作曲領域,對張鶴來說,經濟利益方面的損失不可避免。皈依佛門後,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佛教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推廣中,甚至將她的歌曲創作所得也貼補到佛樂上。常常,錄完音已是後半夜,為了節約時間,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她就在錄音棚裡將就一宿,第二天繼續工作。
何曾幾時,宗教是一個令國人禁忌的話題,佛教亦不例外。直至近年來,佛教才逐漸恢復社會應有的尊重和認可。特別是今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提到:「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總書記對佛教文化的評價,為更多的佛教界人士點亮了心頭的明燈。
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和對佛法感興趣的人人群持續增多,張鶴更有信心在佛樂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她為《心經》、《大悲咒》等佛教經典和密咒譜曲,同時還參與了全國很多寺院大型佛教音樂會的編創工作。張鶴最喜歡的佛教經典《金剛經》,還有一部總共不過3百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蘊含著深刻般若智慧的佛教經典,也是張鶴靈感和克服萬難前行的信念來源。
看到她的堅持和投入,張鶴在中央民族樂團和中國歌劇舞劇院擔任樂手的好朋友,也都在百忙之中義務支持著她,這讓張鶴非常感動。為了回報朋友們對她的支持,張鶴給朋友們製作了多張原創專輯。
張鶴說,在她8年的作曲生涯中,能創作出300餘首佛樂、近百張佛樂唱片得以在海內外流傳,都和各位法師、老師支持,以及明星、朋友的友情助陣分不開。在與眾多法師的交往中,張鶴感受最深的就是,法師多以出世心態做入世之事,他們那種堅定、淡然、專注、超越時空的心境激勵著她在佛樂創作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張」式佛樂:不失傳統不失現代
2014年3月份,張鶴與百度、騰訊籤訂了一份《音樂作品使用授權書》,將自己的佛樂作品免費提供給兩大網站供大家無償使用。「佛教稱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能慈悲濟世,利樂有情,解脫生死苦海,皆是方便。」 在佛教弘法的歷程中,梵唄的功用很大,它可以陶冶性情,修養身心,尤其是在宣傳佛法上有重要的價值。音樂、歌曲屬於情感交流,它能直接打動人們的感情,好的音樂能使眾生聽之頓生好感,隨之引起共鳴。像叢林寺院裡傳出的鐘聲、念佛聲,佛教合唱團播出的贊佛聲、歌詠聲,莊嚴、肅穆、柔和、恬遠,都能激發起人們對佛教信仰的情懷。張鶴牢記《金剛經》的宗旨:以無所求心行一切善法。因此她致力於把梵唄佛樂製作成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現代佛樂,以佛樂啟蒙佛性。
在張鶴看來,由於歷史的原因,加上以往對佛樂宣傳和普及不夠,使得大家對佛樂感到神秘和陌生。因此,在繼承傳統佛樂的同時,更多地應開拓現代佛樂,以適應現代人的渴求,讓佛樂更好地延續,以達到弘揚佛法和教化眾生的目的。
近年來,海內外佛教團體成立了佛樂團、藝術團,這些團體背負起延續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佛樂,弘揚佛法。但在傳播佛教音樂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研究佛樂的專家學者少而甚少、佛樂的研究和出版發行不系統、社會對佛樂重視不夠以及傳統佛樂與現代佛樂的碰撞等等問題。特別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融合,前者完全保持佛樂的本來,以寺院廟堂傳統樂音為主,這類作品是佛教界人士接受,社會人士不太接受。後者則是現代人容易接受,而佛教界人士卻難以接受。
面對這個難題,張鶴有她自己的觀點:「傳統的要繼承,這是文化的延續;現代的去創新,這是佛法的圓融,是對機說法,是隨緣度化。」如果能做到在保持傳統音樂成份上適應今人的需要,「傳統」與「現代」兩者結合。這將有利於佛教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佛樂的普及與推廣不應只在寺院,讓佛教音樂走向社會,要社會了解佛樂,真正達到慈悲濟世,利樂眾生。
「如因緣具足,我會把漢傳、南傳、藏傳重要經典經文譜寫成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現代佛樂,以廣傳慧音。張鶴堅定地說。(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