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裡,海島岸線長167.37公裡,有大小島嶼82個。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裡,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無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頭潮汕文化歷史悠久、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汕頭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劇、潮樂、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民俗等特色。
2016年,汕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80.54億元,比2015年增長8.7%。
2017年12月,廣東省政府發布了《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
2018年5月,中國城市品牌評價(地級市)百強榜發布,汕頭以368.53分名列第44位。
先秦時期,廣東地區屬南越。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汕頭屬南海郡揭陽縣。
汕頭市區北片的汕頭市區古為濱海衝積地,唐末五代時期便有靈聚庵存在。宋代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聚落,溝南、魚洲亦已有居民。宋宣和三年(1211年)重置揭陽縣時屬其轄區;南片的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宋時增設了砂浦都,此時招收、砂浦仍然屬潮陽縣管轄。
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
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明嘉靖年間潮州府新置澄海縣時:北片(今汕頭市區)脫離揭陽,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南片(今濠江區)仍屬潮陽縣。
清康熙年間於潮州府建沙汕頭炮臺,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鹹豐八年(1858年)4月,已經佔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籤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臺南為通商口岸。
汕頭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饒平,北鄰潮州潮安,西鄰揭陽、普寧,西南接揭陽惠來,東南瀕臨南海,面積2064.4平方千米。汕頭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是廈漳泉三角區(註:即廈門、漳州、泉州沿海經濟開放區)、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臺灣高雄180海裡。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臺灣高雄均不足200海裡。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衝積平原為主,佔汕頭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佔土地面積30.40%,臺地等佔總面積5.98%。汕頭市地處海濱衝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臺地或階地——衝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衝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遊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衝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區)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汕頭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裡,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汕頭市有大小島嶼40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汕頭境內大部分屬亞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
汕頭市溫和溼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溼,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汕頭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18℃~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5℃~38℃,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汕頭市水資源主要由大氣降水、江河徑流和地下水所構成。地表徑流主要源於大氣降水,多年平均徑流深79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流量16.42億立方米。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榕江、練江、濠江和雷嶺河等。
韓江,流域面積30112平方千米,全長470千米,上遊梅江和汀江在三河壩匯流為韓江,過潮州市流入汕頭市區和澄海市,從五個口門出海。潮安站多年平均徑流量254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478億立方米 (1983年),最小年徑流量112億立方米(1963年),下遊五個出口均築有攔河橋閘御鹹蓄淡,韓江豐富的過境水量,為我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榕江,流域面積4408平方千米。主流南河和支流北河在揭陽市雙溪咀匯合為榕江,向南流經我市潮陽市,在關埠注入牛田洋海域。全長175千米 (潮陽市境段長60千米,面積334.21平方千米,屬潮感河段)。榕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5.6億立方米。三洲南岸引榕和潮水溪(引榕)為潮陽市榕江片農業和鄉鎮供水的重要水源。
練江,流域面積1353平方千米,長72千米。發源於普寧市境內,流經潮陽市、過海門灣橋閘出海。潮陽市境內面積838.5 平方千米。練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0.4億立方米潮陽市境內已建有中型水庫7宗、小一型水庫18宗及一批小型塘庫,總庫容2.56億立方米它在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發電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除害興利效益。
濠江,流域面積137平方千米,長16千米。位於汕頭市區,乃是港灣潮汐通道。
雷嶺河,發源於潮陽市雷嶺鎮,流域面積444平方千米,潮陽市境內面積61平方千米,下遊流經惠來縣出海。
韓江、榕江和練江流經汕頭市的多年平均過境水量共263.23億立方米。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汕頭市土地總面積2179.95平方公裡(326.99萬畝),其中城鎮村、工礦及交通運輸用地85.15萬畝,耕地57.02萬畝(如包含可作為耕地考核地類34.49萬畝,則汕頭市耕地為91.51萬畝),園地、林地、草地115.15萬畝,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萬畝。
在2011年宣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裡2611人,其中金平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裡7457人,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土地資源極為稀缺。
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汕頭市所屬區域已找到礦產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從已有區域地質勘查成果來看,汕頭市區域地質的顯著特徵是中生代侵入巖花崗巖類發育,第四紀海陸交互相及海相沉積發育,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種類頗多,分布較廣。與內生成礦作用相關的鎢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在澄海、潮陽等地花崗巖類分布區,與外生成礦作用相關的石英砂、鋯英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濱海地帶。區內的礦產以鎢、稀土、玻璃用砂、建築用花崗巖、飾面用花崗巖及礦泉水、地下熱水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其勘查開發前景甚好。錫、金、鈦鐵礦、鋯英石、獨居石及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礦潛力。廣泛分布的花崗巖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築原料資源。
2016年,汕頭市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組建環保警察,出臺獎勵公眾舉報環境違法行為辦法及系列追責措施,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晝間)56.4分貝,比2015年增長0.4%;市區PM10與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為48和30微克/立方米,下降7.7%和9.1%;空氣品質級別為優的天數169天,增長6.3%,空氣品質級別為良的天數186天,增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