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閩臺緣文史集刊》
CN-35(Q)第0102號
摘要:長泰為漳州四大古縣之一,本文對唐宋之際長泰區劃變遷進行歸納,其過程可以概括為由鄉升場,由場置縣,由泉入漳,並對其原因展開分析,由鄉升場,是升為稅場,是經濟人口發展後便於徵稅而設置的行政單位;由場置縣,首先釐定了長泰建縣的確切時間公元955年,其次通過與安溪的對比等,推測了建縣之初,長泰的人口及經濟狀況;由泉州改隸漳州,一方面是當時漳州的區劃格局已經初步建立,治所也已穩定後,為了方便長泰徵輸、期會,方才改隸漳州。長泰的區劃變遷也是經濟重心南移背景下唐五代漳州地區經濟開發的縮影,其區劃變遷也是閩南政區逐步完善的體現。
關鍵詞:長泰;唐宋之際;稅場;區劃變遷
長泰為漳州四大古縣之一,位於九龍江流域東部,東連廈門市同安區、集美區、杏林區,南鄰漳州市龍文區、龍海市,西鄰漳州市薌城區、華安縣,北接泉州市安溪縣,面積912.67平方公裡。唐宋之際,長泰區劃沿革經歷了由鄉升場,由場置縣,由泉入漳的過程,本文擬對該時段長泰區劃變遷進行梳理,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一、升場前長泰歷史人文
關於升場前長泰歷史,史書僅有零星記載,據清乾隆版《長泰縣誌》記載:「自禹平水土,益作《山海經》而有閩,自秦廢閩越王,而有閩中郡。今長泰縣,本閩中泉州府南安縣武德鄉崇教裡地。」[[1]]據此可知升場以前,長泰縣屬泉州府南安縣武德鄉崇教裡地。
相對於志書的零星記載,30來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建立了長泰龍津溪流域的文化序列和年代標尺,戈林山遺址早期地層[[2]]及後厝山遺址石器加工場[[3]](商周),枋洋採集的青銅钁、覆船山發現的夔紋陶遺存(西周-春秋時期),戈林山、石牛山、座前山、犁頭山、西山和墓亭山等6處為閩越文化遺址[[4]],犁頭山墓葬(戰國中晚期)和石牛山各墓葬(西漢前期)[[5]],在巖溪有發現鹹和三年(328年)石臼(東晉時期)(圖一)。
圖一 鹹和三年(328年)石臼
「場」是唐宋之際基層政權的重要形態,據研究「場」主要分為礦場及稅場[[6]],據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中:「諸州界內有出銅礦處官未置場者,百姓不得私採。金、銀、鉛、鑞、鐵等亦如之。西北緣邊無問公私,不得置鐵冶。自餘山川藪澤之利非禁者,公私共之。」[[7]]關於福建諸場,鄭學檬先生認為是山區經濟開發,收稅的稅場,「從唐開元至五代南唐的二百年左右時間裡,由於北方及浙、贛兩省移入閩地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原來人口的自然增長,山區勞動力缺乏的狀況有所改善,山谷地區陸續得到墾闢,形成居民點,繼而設場收稅,進而置縣治理」[[8]]。
長泰前身武安場當為稅場,據萬曆《泉州府志》「貞元十九年析南安縣之四鄉置大同場」[[9]],據《太平寰宇記》載:「長泰縣,東北五十裡,三鄉,本屬泉州,唐乾符三年析大同場西界六裡置武德場……」[[10]],「由大同場析出一部分,以建立武德場」[[11]],清乾隆版《長泰縣誌》載:「武安場,唐乾符間,設官收解稅,南唐置縣,場廢」,[[12]]「唐乾符三年,邑長張思進,始置為場,以便輸納,名為武德場。文德元年,又改武勝場,尋改武安。」根據以上文獻可知,長泰原屬泉州南安縣。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之四鄉置大同場,長泰此時歸大同場管轄,唐乾符三年(876年),為便於徵輸,從大同場西部析出六裡,建立武德場,文德元年(888年)改名為武勝場,後來又改為武安場。長泰整體地形是盆地地形,巖溪、武安均是平原地區,便於農業耕作,銅鐵等礦產資源較少,設場不是官方為了開採礦產資源,而是為了收稅,唐朝實行均田法和租庸調法,其根本都是以「人丁為本」,因此,設稅場本身就是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體現。
唐代長泰經濟、人口的增長可以從唐代長泰縣境內佛寺的繁榮得到印證。據縣誌載今天長泰所屬區域在唐代有院(寺)11座,以長泰所轄之疆域,院(寺)比例之高,足以稱為「閩南佛國」了。從表一可知,從分布地域看,院(寺)在長泰境內各處均有分布,以石銘裡為最,縣城周邊次之,彰信裡、旌孝裡、善化裡亦有分布。再從創建時間看,嘉靖版及乾隆版縣誌記載的院(寺)創建時間均具體到年份或者年號,雖然志書成文較晚,但嘉靖版縣誌有提及參照宋淳祐志,[[13]]應是有參照較早版本或其他石刻資料的,因此可信度較高。表一所載的院(寺)除了天王院、國師巖創建時間晚於建場時間外,其餘9座均在長泰建場之前就已建立。
表一 唐代長泰境內院(寺)表[[14]]
院(寺)名
地址
始建年代
創建者
備註
國師巖
良岡山
唐宣宗時(810—859年)
僧懷暉
蔡如松謂五代僧儆明所居
報親院
治南
唐開元中(713年—741年)
僧大覺
有塔,亦名塔寺
報慈院
彰信裡山後
唐永泰元年(765年)
僧滄海
天王院
人和裡
唐元和四年(809年)
僧無違
梁岡院
石銘裡良岡山
唐永徽元年(650年)
僧自如
龜洋院
石銘裡
唐永徽五年(654年)
僧自如
東巖院
石銘裡
唐永徽元年(650年)
僧自如
良巖院
旌孝裡董鳳山
唐開元八年(720年)
僧嶽翁
三峰院
善化裡
唐開元間(713年—741年)
棲雲院
石銘裡
唐貞觀三年(629年)
福信院
城東北人和裡
唐開元間(713年—741年)
僧月江建
後廢為東嶽司
建場前長泰院(寺)的繁榮,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彼時長泰經濟、人口的發展。據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研究成果,筆者製作了隋-五代全國寺院僧侶簡表(表二),從中可以看出在長泰院(寺)建立的650-765年間,全國平均每個寺院的僧侶人數在15-24人之間,因此我們可以粗略估算該時段長泰院(寺)僧侶總人數在135-216人之間,考慮到當時長泰地處華夏邊緣,人數當少於平均值,但應在百人左右。
寺院的建造必須有龐大的信眾基礎,對於信眾是提供一個精神場所,而對於寺院就是供養體系,第一是建造成本,建造寺院需要較高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運行費用,主要是收取寺租及捐贈,據《縣誌》載:「泰寺租,不知始於何時,相傳閩王多度僧,撥民田之膏腴者以給之。歷世既久,田歸民間,租仍歸寺。」[[15]]院(寺)佔據了肥沃之地,再將土地租給當地農民,收取寺租。另外,寺院另一項收入來自於當地群眾的捐贈。寺院經濟的核心是供養人,院(寺)的發達從側面反映了建場前當地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
在建場前的一段時間裡長泰經濟、人口都得到了初步的增長。「……視廛裡若巨邑,覽風物如大邦,鱗鱗然廨宇之羅,靄靄然煙火之邦……凌晨而舟車競來,度日而笙歌不散」。[[16]]盛均(南安縣人,大中十一年進士)的《桃林場(今永春縣)碑記》所載同屬泉州的桃林場(永春縣)的盛況也可以印證長泰的發展。
表二 隋-五代全國寺院僧侶簡表[[17]]
時代
全國僧侶人數(萬人)
全國寺院數(人)
單個寺院僧侶數(人)
590-604年
23
3792
61
650-683年
6
4000
15
713-755年
12.61
5358
24
955年
6.12
6030
10
據《文獻通考》,「坊場即墟市也,商稅及酒稅皆出焉」[[18]],說的即是稅場,場的設置促進了墟市的繁榮,帶來的人口聚集、賦稅增加引發了升級置縣的需求。
周振鶴先生曾經指出,經濟因素對於政區置廢的作用相比政治、軍事、文化等因素而言最為深刻、持久和穩定,「政區的置廢和分布情況的變化,實際上是經濟興衰和人口變遷的一項動態指標」,「當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要設置新政區,反之,就要撤銷原有政區。」[[19]]關於長泰置縣時間存在三種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建縣於保大元年(943年),嘉靖版《長泰縣誌》載:……南唐保大元年,南唐始升為長泰縣,改名曰長泰」[[20]],萬曆版《漳州府志》載「南唐保泰元年升為縣,改名長泰,長安泰也」[[21]],《八閩通志》載:「……五代晉天福八年(943年),南唐升為長泰縣……」[[22]];第二種觀點認為建縣於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依據乾隆版《長泰縣誌》:「五代周顯德三年,是為南唐保大十四年,始置長泰縣」[[23]],第三種觀點認為建縣於周保大十三年(955年),據《太平寰宇記》載:「長泰縣……江南偽唐乙夘歲升為長泰縣……」[[24]]《泉州府志》載:「周顯德二年,以小溪場置清溪縣,武安場置長泰縣」[[25]]。
以上所列文獻充分說明長泰縣建縣於顯德二年(955年),因為保大元年(943年)說及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說史料都是單一的,而顯德二年(955年)有多重證據印證,可信度較高,首先宋代地理志書《太平寰宇記》記載長泰建縣時間用的是幹支紀年(偽唐乙夘歲),據《泉州府志》載,長泰與安溪同一年置縣,關於安溪建縣,文獻有詳細記載,詹敦仁「避亂來隱仙遊植德山下」,吳越顯德二年(955),泉州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闢之,「乃求監小溪場,既至,請升場為縣」[[26]],並作《初建安溪縣記》:……小溪場西距漳、汀,東瀕溟海,乃泉之一鎮守也……丙辰(顯德三年,956年)十月甲辰記[[27]]。安溪建縣為顯德二年(955年),長泰的建縣時間與之相同,顯德二年換算為幹支紀年剛好為乙夘年,因此可以確定長泰的建縣年份亦是顯德二年(955年)。關於長泰建縣時的基本情況,史料沒有涉及,而與長泰相鄰且同年置縣的安溪留有《初建安溪縣記》:
夫萬戶而置郡,千戶而置邑,古制也。泉之為郡古矣。小溪場西距漳、汀,東瀕溟海,乃泉之一鎮守也。地廣二百餘裡,三峰玉峙,一水環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後翔而飛翥。土之所宜者桑麻谷粟,地之所產者麞麈禽魚,民樂耕蠶,冶有銀鐵,稅有竹木之徵,險有溪山之固,兩營之兵額管二千餘人,每歲之給經費六萬餘貫,地實富饒,是豈不足以置縣歟?敦仁奉命以來,視事之始,既嘉山川雄壯,尤喜人物夥繁,思築而縣之,乃以狀請於郡太守。未幾,而報可之令下,增割南安近地,新揭清溪美名,……析為四鄉一十六裡,通計一邑幾三千餘戶。……居民鱗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濟濟而有辨。由陸而至者必出其塗,自水而運者會流於下。坐肆列邸,貿通有無,荷畚執筐,各安職業。土沃而人稠,風淳而俗樸,真東南形勝之地,實疆場衝要之區也。……[[28]]
《初建安溪縣記》詳細記載了建縣時安溪經濟社會的基本條件:土地物產、耕蠶之業、銀鐵之冶、竹木之徵、鎮守兵額、每歲給費等等,其中,在《初建安溪縣記》中也舉出了置縣的基本標準,「萬戶置郡,千戶置縣」[[29]],最根本的要素在於「人物夥繁」,可見人口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建縣時與長泰相鄰的安溪有戶數三千餘戶,長泰縣較安溪幅員小,但能置縣,戶數應該也是超過一千戶的。
唐元和年間(806-820年)漳州(轄龍溪、漳浦、龍巖三縣)人口戶數為1343戶,人口約5000人,到了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漳州轄龍溪、漳浦、龍巖、長泰四縣,戶數為24007戶,人口約50000人[[30]],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戶數、人口均增加了10倍左右,除了其他三縣人口的自然增長外,長泰改隸漳州,也為漳州人口增長做了重要貢獻。關於長泰的人口數量(表三),南宋淳熙年間才開始有記載,在宋代長泰人口數都在一萬左右,從宋淳熙到清康熙,長泰的人口數才達到一萬八左右,宋代長泰的人口增長率極低,因此在去宋不遠的長泰建縣時應是也有幾千的人口了。
表三 宋至清長泰戶數及人口數表[[31]]
時代
戶數
人口數
備註
宋淳熙間
8192
10185
宋嘉定間
9140
10189
宋淳祐間
8893
10160
元
無考
明洪武二十四年
5200
15000
明嘉靖二十一年
1097
16016
清康熙三十年
1428
17647
一方面是長泰的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田水利設施的修築,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據道光《福建通志》載,長泰縣有152座陂,宋代所築的佔122座。[[32]]著名的顏甫陂、雙圳陂都是宋代修築的[[33]],橋、路的修建促進了域內和域外的聯繫(表四)。
表四 宋代長泰新修橋、路表[[34]]
橋(路)名
地點
始建年代
倡建(修)者
備註
朝京橋
在南門外東裡許
宋乾道丙戍
令黃孟永修
東津橋
東門外
宋嘉定乙亥
令餘克濟造
南津橋
欽化裡
宋嘉泰癸亥
令呂炎
北津橋
彰信裡三江溪
宋嘉定辛未
令王自強建
林店橋
宋淳熙丙午
令邱微之重修
虎渡橋
縣東南
宋紹定戊子
令陳子木建
令趙與坦重修
陳公橋
虎渡橋下流
宋紹定中
陳公建橋
東溪路
縣東南欽化裡
宋
令邱微之砌以石
另一方面是漳州在唐代區劃格局初步建立。漳州夏商屬百越地,戰國後期前屬閩地,後屬閩越地。秦列入秦中央版圖,屬閩中郡。東漢為會稽郡冶縣地,隋為建安郡四縣之一,唐初隸嶺南道[[35]]。唐總章二年(669年),閩廣之交,「獠蠻嘯亂」,朝廷命玉鈐衛左郎將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統率5600名府兵入閩,鎮守綏安故地(今漳浦縣西南100裡)。[[36]]經過陳氏父子的經營,唐垂拱二年(686年),唐王朝採納陳元光的建議,置漳州,並以其地立漳浦為屬縣[[37]]。開元二十九年後,以泉之龍溪來屬[[38]],大曆十二年(777年)割汀之龍巖縣來屬[[39]],至從垂拱二年起,州治經歷從雲霄綏安縣故址,漳浦縣東舊城,直到「貞元二年(786年)……以龍溪為漳州治」[[40]],即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至此漳州的治所奠定下來。
隨著長泰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泰縣與距離300裡之外的泉州,期會、輸納都顯得日益不便,而隨著漳州治所移到龍溪,長泰縣到龍溪的直線距離僅40裡左右,在以實物輸納和車馬舟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唐五代,改隸漳州成為長泰縣民眾的重要願景,據《太平寰宇記》載:「……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割屬漳州,從轉運司之請也」[[41]]。「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邑原任武勝場大使楊海等,以去泉州三百餘裡,期會、徵輸不便,請於泉守林金吾,割隸漳州;奏於朝,許之。遂為漳屬邑」[[42]],「太平興國三,年洪進納土……五年,領縣六,改清溪為安溪,以莆田、仙遊屬興化軍,以長泰屬漳州……」[[43]]。於是就有了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邑原任武勝場大使楊海等請求改隸漳州。至此漳州轄龍溪、漳浦、龍巖、長泰,其區劃格局也三百年來未有大變動,直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析龍溪、龍巖、漳浦3縣交界地域建置南勝縣[[44]]。五、小結
本文初步探討了唐宋之際長泰政區沿革,其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由鄉升場,置縣,改隸漳州,簡單概括為「升場置縣,由泉入漳」,升場是當地人口、經濟得到初步發展的體現,設場是設稅場,便於徵稅;釐定了長泰建縣於955年,而非956年,並通過與安溪的對比,初步勾勒了建縣之初長泰人口、經濟基本情況;由泉州改隸漳州,一方面體現了長泰人口、經濟及基礎設施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重心南移背景下的唐五代漳州地區經濟開發的進程。長泰改隸漳州後,奠定了漳州基本區劃格局,自此漳州的格局三百年來未有大變動。《嘉定清漳志序》載漳州「自宋以來,生齒日繁,漳之事物,益非昔比」。[[45]]長泰的區劃變遷也是經濟重心南移背景下唐五代漳州地區經濟開發的縮影,其區劃變遷也是閩南政區逐步完善的體現。
[[1]]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輿地誌》,第19頁。
[[2]]林春興主編:《長泰文物》,《戈林山遺址》,長泰縣博物館編印,2010年。
[[3]]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福建長泰縣龍津溪中遊商周時期
石器製造場》,《考古》2016年第5期。
[[4]]《長泰發現六處閩越文化遺址》,http://www.ccnt.com.cn/news/shownews.php?id=1029421681。
[[5]]福建省博物館:《漳州發現商周、西漢墓葬》,《福建文博》2001年第1期。
[[6]]張達志:《唐宋之際由場升縣問題試釋——以宣歙、江西、福建為中心》,《復旦學報》,2015年第3期。
[[7]]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 附唐令復原研究》,「雜令」,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影印本第229頁,校錄本第369頁。轉引自張達志:《唐宋之際由場升縣問題試釋——以宣歙、江西、福建為中心》,《復旦學報》,2015年第3期。
[[8]]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嶽麓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頁。
[[9]]( 明萬曆)《泉州府志》卷一,《沿革》。
[[10]](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華書局,2007年11月版,第2034頁。
[[11]]朱維幹:《福建史稿》上冊,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頁。
[[12]]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雜誌》,第263頁。
[[13]](明嘉靖)《長泰縣誌》,《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8冊,第759頁。
[[14]]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雜誌》,第266、267頁。
[[15]]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賦役志》,第74頁。
[[16]]馮登府:《閩中金石志》,卷1,頁44。
[[17]]本表依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研究成果繪製,謝和耐:《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17-19頁。
[[18]]《文獻通考》卷19,《徵榷考》。
[[19]]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底280、294頁。
[[20]](明嘉靖)《長泰縣誌》,《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8冊,第759頁。
[[21]](明萬曆) 《漳州府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40頁。
[[22]](明)黃仲昭:《八閩通志》上,《福建地方叢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頁。
[[23]]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輿地誌》,第19頁。
[[24]](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華書局,2007年11月版,第2034頁。
[[25]](清)《泉州府志》卷之三,《建置沿革》,同治庚午重刊本。
[[26]]《十國春秋》卷九七《閩八·詹敦仁傳》,第 1394 頁。
[[27]]詹敦仁: 《初建安溪縣記》,《福建通志》卷七一《藝文四·記》。另見《全唐文》附陸心源編: 《唐文拾遺》卷四八詹敦仁《初建安溪縣記》,第245 頁。
[[28]]詹敦仁: 《初建安溪縣記》,《福建通志》卷七一《藝文四·記》。另見《全唐文》附陸心源編: 《唐文拾遺》卷四八詹敦仁《初建安溪縣記》,第245 頁。
[[29]]( 民國)《同安縣誌》,卷之一《疆域沿革》,《中國方志叢書》第83號,成文出版社。
[[30]]陳景盛:《福建歷代人口考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118頁。
[[31]]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賦役志》,第58-60頁,(明嘉靖)《長泰縣誌》,《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8冊,第785-790頁。
[[32]](清道光)《福建通志》,卷36,《水利》。
[[33]]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輿地誌》,第33頁。
[[34]]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輿地誌》,第35頁。
[[35]](明萬曆)《漳州府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31頁。
[[36]]《漳州潁川開漳族譜》,轉引自朱維幹:《福建史稿》上冊,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頁。
[[37]]朱維幹:《福建史稿》上冊,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頁
[[38]](明萬曆)《漳州府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33頁。
[[39]](明萬曆)《漳州府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33頁。
[[40]](明萬曆)《漳州府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33頁。
[[41]](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華書局,2007年11月版,第2034頁。
[[42]]長泰縣地方志編委會: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重印本,《輿地誌》,第19頁。改隸漳州時間一做宋太平興國六年,「太平興國二年洪進納土……六年,析晉江地置惠安縣,割所屬莆田仙遊別為興化軍,長泰歸漳州……」,出自《泉州府志》卷之三,《建置沿革》,同治庚午重刊本,此說當為錯誤。另關於楊海,有的觀點認為其為文德元年(888年)初置武勝場時的大使,又認為其在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上奏請求改隸漳州,文德元年和宋太平興國五年距離92年,因此楊海定然不是初置武勝場時的大使,應當是建縣之前武安場的大使,關於楊海身份,乾隆版《長泰縣誌》認為其為武勝場大使,嘉靖版《長泰縣誌》認為其為邑民。筆者認為其可以上疏的權力,為武安場大使的可能性較大。參閱(明嘉靖)《長泰縣誌》,《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8冊,第759頁。
[[43]]明·黃仲昭:《八閩通志》上,《福建地方叢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頁。
[[44]](明萬曆)《漳州府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第135頁。
[[45]](清光緒)《漳州府志》,卷首,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