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宋思揚,中共黨員,西安交通大學2018級博士生。他瞄準衛星載荷高精度調整的國家重大需求,解決了空間高精度驅動控制的「卡脖子」難題,支撐了氣象、信號中繼等國家重要衛星預研的高精度調整控制需求。
宋思揚所研製的高精度壓電驅動器件,實現了關鍵器件的國產化,申報的創新創業項目不僅獲大學生「網際網路+」大賽金獎,還獲得近千萬科技成果轉化意向。
2011年,宋思揚進入西安交通大學工程結構分析專業學習,2015年投入到衛星載荷高精度控制研究,主動申請參加國家重要衛星預研項目,逐漸成長為科研骨幹,參與航天預研、驗證項目4項,航天正樣研製1項,發表學術論文10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4項,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項。
宋思揚致力於將成果應用在航天前沿的需求中,,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01
愛國奮鬥,爭做西遷精神新傳人
作為西安人,宋思揚小時候就聽長輩們講過交大西遷時西安市民義務勞動支援學校建設的故事,「那時候從交大門口路過,看著鬱鬱蔥蔥的梧桐樹,覺得這是一所有底蘊的高校,所以高考後我選擇了西安交大作為第一志願」。
愛國奮鬥的西遷精神,指引著宋思揚始終將研究工作面向祖國需要的地方。「相比於西遷前輩在艱苦環境下篳路藍縷地開拓科研平臺,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今天良好的科研環境與時代機遇,面向祖國需求做研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與光榮使命。」
西遷教授一次次的諄諄教導,重跑西遷路的汗流浹背,讓他更加堅定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實際行動踐行「西遷精神」,為祖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02
迎難而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
在研究中,他不滿足於讓現有的研究成果停留在實驗室,為了實現從實驗室到航天工作實踐的跨越,他進一步研究起了作動器航天環境適應性的難題。與實驗室穩定溫和的環境相比,在航天應用中,搭載在衛星上的作動器要經歷發射過程的重力過載與振動,在軌時要承受劇烈的溫度變化,這些問題給他的研究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面對挑戰,宋思揚迎難而上,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解決研究成果應用的具體問題中。他的努力也換來了收穫,相關技術已經應用在氣象衛星的地面驗證中,幫助未來的氣象衛星提供更準確的雲雨信息預報。這項技術支持了我國實踐二十號在軌雷射通信的實現,使得人們通過衛星跨過山海,在太空中建立一條與地面鋪設光纖效果相當的信息高速路。
03
啃硬骨頭,致力解決「卡脖子」難題
宋思揚的研究方向,並不是傳統意義上能夠產出豐碩文章成果的「藍海」,同時還要面臨國外此類研究方向已具規模的商業化衝擊。
但是宋思揚毅然選擇了這樣一塊「難啃的骨頭」。背負著解決難題的壓力,宋思揚從壓電材料驅動的驅動原理、驅動器結構、控制方法三個方面出發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提升壓電作動器推重比的方法,並成功在實現頭髮絲直徑千分之一運動精度的同時,讓作動器具備很大的推重比,一個水杯大小的作動器,就能夠提供足以將一個成年人抬起來的驅動力。
到目前為止,在他所做的研究工作中,一些核心指標已經能夠達到國外競品的兩倍以上,成功解決了「卡脖子」難題。
04
精益求精,助力產學研融合發展
宋思揚所研製的高精度壓電驅動器件,幫助國內實現了關鍵器件的國產化。
針對研發程度較高的驅動器產品,他努力推動著研究成果從航天的高精尖領域,應用到更廣泛的工業領域,助力中國製造的產業升級。宋思揚組織同學們參加了2018年的「網際網路+」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從全國64萬隻隊伍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全國金獎的成績。
後續他們的創業項目還登上了央視《創業英雄匯》欄目,在舞臺上大放異彩,拓寬了相關技術成果在廣泛工業市場的應用前景。他們的產品項目,收穫了估值五千萬的投資意向,獲得了近千萬科技成果轉化費。
實習編輯:黃曉珊
版式設計:張一瑋
責任編輯:宋瑩
中國大學生網(微信ID:dxszzcn)
投稿:china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