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欲望都市》
她們不是90後,但永遠不會老去
我的好朋友R最近和她已經在一起三年左右的男朋友分手了。
她拉著我在某個工作日的晚上出來喝酒,像所有失戀酒局的俗套劇情,剛開始我們笑著舉杯,唱著梁靜茹的《分手快樂》,祝福自己明天會更好,酒過三巡後,堅強女孩一秒鐘開始黛玉葬花,坐在我對面哭的梨花帶雨。
我試圖安慰她,問,「你們到底為什麼分手?」
她說,「我覺得他不愛我了。」
每天因為這種理由分手的情侶拉起手可以擊敗香飄飄不知道能繞地球多少圈,於是我不依不饒,「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講,你說對方不愛你了,你總要有點根據吧?」
她吞吞吐吐了半天,說,「我們已經一個多月沒有關燈後運動了,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關燈後運動,用前一段時間《都挺好》裡的臺詞解釋就是「開個會」,再稍微網絡一點的解釋,就是「為愛鼓掌」。
而用學術的語言解釋R 和她男朋友分手的原因,大概就是他們已經有一個月沒有過性生活了,而R認為這是不正常的,並且執拗的覺得這是對方已經不再愛自己的證據。
很在多人的認知裡,90後是「性磅礴」的一代。
我們血氣方剛,青春活力,吃得飽穿得暖,發育良好的同時,誕生於「保守」和「開放」的交界點,這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我們的眼界與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上的變化。
就像無數電影中描繪的青春一樣,很多人覺得90後戀愛經驗豐富,每時每刻不是在心動就是在心動的路上,戀愛如同換衣服,總是堅信下一件會更好。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在早年網上做過的一個關於當代年輕人的性生活狀態的調查中,3萬名90後,48%的90後從未有過性生活,而另外24%的90後性生活的頻率低於每月一次。只有27%的90後,擁有至少每周一次的性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就像青春電影裡的白月光一樣的男主角,你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都遇不到一樣的虛假。
其實很多活在現實的90後,他們的性生活不知道被什麼悄悄的偷走了,連帶著那些建立在傳統觀念中性生活之上的親密關係。
「我們為了想要更多而同居
卻沒想同居讓我們失去了更多」
朋友A和他的女朋友已經同居了大半年了,用他的話說,他們之間「一起開會」的頻率,在這半年裡實現了斷崖式的跌落。
剛開始同居的時候,A和自己的女朋友定下了一個規則,不管每天晚上兩個人回家多忙,睡前都一定要留十分鐘,來一場「靈魂溝通」。
可以是無關緊要的牢騷,也可以是無實物版的vlog表演,分享彼此的生活,更可以用這十分鐘來吵一次架,畢竟「床頭吵架,床尾和」,第二天睡醒就什麼都忘了。
剛開始,這十分鐘是可以洗刷他們一天疲憊的幸福感來源,也成為了開啟過無數個美好夜晚的前奏。
他們可以從八通線的擁擠和窒息聊到最近國際政變,從樓下大媽家的狗生了一窩小狗聊到大環境不太景氣,趙本山口中那個破壞「大環境」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但隨著兩個人同居時間變久,慢慢的這十分鐘再也沒被填滿過。
某天睡前十分鐘的靈魂天裡,A無比興奮和對方分享了一件自己白天經歷的趣事,換來的卻是對方隱藏在面膜紙下的一句沒有任何表情的「哦。」
「分享的欲望不知道為什麼消失了,因為你太了解你身邊的這個人了,你知道她喜歡什麼,她討厭什麼,你知道你們會為什麼而一拍即合,會因為什麼爭的面紅耳赤。「
很多人說,同居是對兩個人的考驗,考驗彼此的習慣脾氣和包容。但其實,面對一段親密關係,如何戰勝新鮮感的流失才是這場永恆戰爭的主題。
無法否認的是再會尋找冰箱,給愛情保鮮的人也需要面對兩個人在彼此面前不斷變得透明的無聊。
每一段親密關係,都無法逃脫「熱情總會變冷淡」的現實。
戀愛中的很多的衝動,紀念日的鮮花,儀式感的約會,還有所謂的春宵好夢。都是被新鮮感的火花引燃的。
明明兩個人為了靠的更近,想要的更多而同居,但同居後,反而讓兩個人失去了更多,甚至是彼此。
「做PPT的時間都快沒有了
哪來的時間做愛?」
朋友B是真的很忙,忙到什麼程度?我每一次凌晨三點的失眠,她都從未缺席過,準時的在微信對話框的另一頭,等待我的留言和牢騷,然後說一句「我還在加班,先不說了。」
她和所有想要努力想要「站穩腳跟」的90後一樣,儘管兩眼一閉就是天黑,卻還是堅持著擦最貴的眼霜熬最晚的夜,才是對自己北漂身份最大的尊重。
我以為,B戀愛後應該就不會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了,畢竟一個的生活變成了兩個人,你的生活可以活在手機的工作裡,但是戀人總不能還活在手機裡吧,不然和高級的電子寵物有什麼區別。
後來又是某一天的深夜失眠,我準時的去打擾她,她在一邊等方案的終稿,一邊和我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
我問她,「你男朋友怎麼樣,還好嗎?」
她說,「應該還好吧。我們已經快一周沒見面了。」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人家可能只是忙不沒見面而已,你憑什麼判定人家的「性冷淡」現狀?
廢話,可是連面都見不到,哪來的天雷勾地火???
現在的90後真的太忙了,忙到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留給愛情,不管是需要做出來的愛,還是說出來的愛。
學著長大步入社會後,關關難過,關關得過,我們的生活裡需要負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一部分關於未來的野心不斷的膨脹,透支掉了我們人生的大多數的精力。
對自己好一點這件事都變得有點難,更何況是對自己的愛情稍微好一點?
很多努力開始被量化,覺得很多的欲望,夢想,現實問題都可以被「好好工作」解決,包括在愛情裡想要給對方的一切。
但愛情最基礎的需要,其實是時間。
「比起事後煙的滿足感,
我還傾向於多吃點好吃的,或者多睡一會。」
其實我周圍大多數的朋友之所以會成為「性冷淡」人群,更多的是出於個人的選擇。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覺得戀愛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狹路相逢的不一定都是勇者。
可能一起仗劍天涯,但很多愛情故事的結局都不那麼美滿,為一張臉養的都不是一身的傷,可能是自我否定,可能是對於愛情這件事本質的懷疑。
愛情和性從某一刻開始就沒那麼重要了。
他們覺得從性或者是愛情中獲得快樂需要付出的成本,真的還不如吃一頓自己不用兼顧挑剔伴侶口味的「一人食」,下班回家無所顧忌的可樂炸雞玩遊戲到困了也不會有人逼問你「遊戲重要還是我重要。」
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裡有這樣的一句話形容社畜和性生活缺失的90後在合適不過了:「如果明天,連飯都吃不上,你還顧得上戀愛嗎?」
90後是難以被滿足的一代,也是容易被滿足的一代。
難以被滿足在於,我們總想要很多,容易被滿足在於,我們也很容易覺得「就這樣吧,挺好的。」
其實性和愛情一樣,都是個人選擇,二者之間的關係也都是因人而異,但相同的是,我們一定都曾經為了一個人而動過情,也都曾經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掙扎過,想過如果這樣的關係結束,兩個人該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每一個人在這件事裡擁有平等的選擇權,就像你選擇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一樣平常。
各種交友app五花八門,左劃右劃兩天之內說不定你就能經歷一場完整的戀愛,無數人的孤獨被這些催化愛情和性的機會無限放大。
愛變得又難又簡單,性變得唾手可得而又小心翼翼,想找到一個可以愛的人很容易,但對一段愛情真實的認真又沒那麼容易。
但無論怎麼樣,在這樣的變化裡,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生活方式,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