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園林眾多,其造園者可大致分為官吏,商人,文人。而梁園的造園者梁靄如,則是少有的官商文三者結合,並且是唯一以姓氏冠名的梁園,集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將詩情畫意,嶺南風韻,高度凝練在這咫尺山水之中。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園內果木成蔭,富有嶺南水鄉特色。
梁園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華、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
梁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及東莞可園並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園中亭臺樓閣、石山小徑、小橋流水、奇花異草布局巧妙,盡顯嶺南建築特色。梁園素以湖水縈迴、奇石巧布著稱嶺南;園內建築玲瓏典雅,綠樹成蔭,點綴有形態各異的石質裝飾;不僅如此,梁園還珍藏著歷代書家法貼。秀水、奇石、名貼堪稱梁園「三寶」。
由松風路先鋒古道進入梁園,映入眼帘的是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等和刺史家廟等建築物,造園者巧妙地將住宅、祠堂、園林和諧地聯結在一起。移步換景,站立於小榭屋簷下,面對鋪滿荷葉和荷花的湖水,一片碧綠中的點點粉紅,令人心醉。
走過一座設計精巧的小石拱橋,就到達汾江草廬群體,看一泓湖水裡成群的金魚、錦鯉時浮時沉,泛起漣漪連綿,遙望湖面,則見一塊形態奇特高約三米的石塊屹立於湖中,似一位老者守護這一片靜湖。沿著柳樹成行的堤岸,便可到達松竹寮,可見列柳成行,一水畫堤的意境,展示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田園風韻,體現造園者追求遠離煩囂、貼近自然的獨特構思。
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梁園佔地面積曾達200餘畝,人丁興旺時曾有200多人居住在內。梁園的大門樸素而又窄小,與園主低調謙遜的心性息息相關。梁園的宅地區,是古代佛山居民通用的「三間兩廊」式建築格局樣式,房屋高大寬敞,地面也採用吸收水性極好的青磚。
來到觀音堂,禮佛祈福;進入刺史家廟,紀念祖先,「三雕兩塑」的嶺南特色建築裝飾藝術被完美地融入其中。穿過圓如滿月的「月亮門」來到私塾和書屋,漫步在旁邊便是石庭,一解讀書時的苦悶。石庭奇石遍布,磷峋突兀,和其他園林的疊山不同,梁園的石景多為一石成行,獨石成景。
看那青松翠竹,荷花垂柳,處處都能體現著古代文人的高雅品位。曲水迴環,蔬果盈枝,也體現著古人對田園風韻的追求。梁園的以其獨具特色的亭,被世人津津樂道。依牆而建的半邊亭,看似不完整,卻體現了「求缺」的中國傳統造園理念,還有小巧玲瓏的荷香水榭,格調高雅的運橋,四州通透的船廳等等,猶如「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園內精心構思的「草廬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異其趣;展示文人園林特質的「石齋寄情」、「硯磨言志」、「幽居香蘭」、「莊宅遺風」四景,將嶺南古園林的多種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讀書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賦閒等多種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
然而,在清代末期,梁氏家族家道中落,梁園風光不再。民國時局動蕩,梁園的園產產遭損毀或變賣,一代名園基本凐沒殆盡。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對倖存的群星草堂等景點,進行大規模修復,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漸漸重現了良緣部分群落的昔日風採。
目前梁園組群中赫赫有名的無怠懈齋,十二石山齋,韓香館等,還有待陸續修復重建,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座如詩如畫的嶺南園林,將會全部呈現於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