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落實省市區教育工作大會精神,深入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工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技素養,結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蘇家屯區依託中國衛星和導航協會,與北京大學地球觀測與導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在全區開展北鬥+人工智慧科技教育,創建北鬥科技教育示範區和基地校。
為全面推進此項工作,9月26日,我區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譚述森、清華大學教授過靜珺、北京大學教授焦維新、北京大學地球觀測與導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鬥杯」大賽秘書處副主任丘揚到我區開展科技創新培訓。本次培訓活動在瀋陽市第三十中學舉行,市教育局副局長趙仁君、基礎教育二處處長陳馨、蘇家屯區政府副區長劉金英、區科協主席胡學英、區教育局局長郭志美等區教育局領導、研究中心領導、中小學校長、主管科技教育副校長、科技輔導員、三十中學高一、高二學生近1200餘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會議由區教育局副局長陳小鋒主持。
首先,區教育局局長郭志美致歡迎辭。他希望全區各學校以此次科技示範區和基地校創建為契機,重視科技創新教育,廣泛開展各類科技教育實踐活動,形成濃厚的科技教育氛圍,將我區科技教育做精、做實、做深、做強,切實提升學生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引領未來科技創新人才成長。
隨後,中國工程院譚述森院士作了題為《北鬥系統創新發展歷程》的報告。譚述森院士從「北鬥」創新曆程與21世紀GNSS重大成就、「北鬥」產業化與應用情況、衛星導航基本原理、北鬥系統的發展歷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譚述森認為,「北鬥」作為國之重器提供了統一時空基準及技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衛星導航產業鏈,成為交通、電力、通信、金融等行業的安全保障設施,也是大眾智能設備、網際網路、物聯網的技術基石。衛星導航是一項多學科、跨專業的巨型航天工程,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和優化,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期望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關注衛星導航、關注北鬥,爭取做一名衛星導航技術的創造者。
北京大學地球觀測與導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鬥杯」大賽秘書處副主任丘揚就北鬥基地校創建做了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速北鬥應用,這對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少年強則國強,北鬥的發展需要更多青少年認知北鬥,了解北鬥,應用北鬥,為科技教師及青少年搭建進一步成長並施展才華的科技創新支持平臺,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培養青少年科學興趣及科技創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
最後,清華大學教授過靜珺和北大教授焦維新分別作了題為《北鬥與5G技術特點及在人工智慧上的應用》、《中國探月的創新之路》的主題講座。講座從衛星定位系統為什麼能定位、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的特點、中國月球探測的特色等方面傳播北鬥、探月科普知識,他們的講座案例豐富生動,條理性極強,激發了學生學習航天知識、傳承航天精神的熱情。同時兩位教授還勉勵同學們發揚北鬥精神,為振興中華而奮鬥。
講座現場同學們激情澎湃,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大家積極踴躍地向三位專家院士提問。專家院士也親切地與同學們互動,深入淺出地為學生們答疑解惑。使學生們認識到「北鬥」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們對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使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愛國熱情、科學興趣和學習的動力得到激發,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們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信心。
北鬥系統是黨中央決策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7月31日,總書記出席建成暨開通儀式並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目前,在我區教育強區、教育興區的發展戰略中,科技創新教育是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此次開展科技示範區和基地校創建活動,與會領導提高了對於科技創新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標先進,奮發作為,為開創我區教育五育並舉新局面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