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16:4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攝影 魏志陽 通訊員 樓航燕
陰陽五行,是天地間自然的色彩。五月的鮮花,開遍原野,鮮豔燦爛,展開一幅天然的畫卷。此時的玉皇山下,一場別樣的色彩盛典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進行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天然染料歷史學者、天染染色匠人、染色藝術家相聚於此,共同展望擁抱自然的生活方式,挖掘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和歷史文化,並把這些歷史和天然的色彩,用於裝飾和美化人們今天的生活。
這便是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的現場。展覽、研討會、工作坊、集市、公開論壇、研學行……中西文化在這裡交融,最前沿的思想在這裡碰撞,多彩的當代藝術品在這裡匯聚。
一張地圖,帶來300年來的紡織品染料史
歐亞大陸貫穿聯通,早在青銅時代就有文化和技術的傳播和交流,從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與亞洲的交流更為密切。在廣袤的絲綢之路上,紡織品的貿易往來尤其頻繁。染料,作為紡織品色彩的主要來源,也在此傳播著,交融著。那麼,神秘的染料在世界範圍內是如何傳播的呢,世界各地又分布著些什麼樣的染料呢?
如今,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內的一張染料地圖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地圖從何而來?得來於中國絲綢博物館近年來對天然染料的研究。
據主要負責人劉劍介紹,中國絲綢博物館近年來徵集了一批17世紀至19世紀世界各地的紡織品,通過科學分析,鑑別並將其與同時期亞洲和歐洲各個國家使用的典型染料品種進行比較和展示,以反映天然染料融合科學、技藝、藝術與文化的多樣性和區域性。
△「斑斕地圖:歐亞300年紡織品染色史」展覽現場
如今,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呈現在了「斑斕地圖:歐亞300年紡織品染色史」展覽中,並最終匯聚於這張染料地圖上。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看來,這張地圖或許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張染料地圖了。不同顏色的圓圈、三角形,抑或是方形,代表著不同的天然染料。有植物染料,也有動物染料。
在這裡,文物都對應著相應的天然染料。一塊來自法國的「中國風」紅色織錦的染料來源是克玫茲胭脂蟲 ( 紅色 )和紫膠蟲(絳色),一塊中國的石青緞繡團鶴料由蘇木(紅色)、靛青(藍色)、黃檗(黃色)、薑黃(黃色)、黃荊(黃色)染色得到。
展覽基本呈現了歐亞大陸各個地區常見的典型染料,通過染料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有些染料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比如地衣紫、黃花飛燕草;有些染料的使用橫貫東西,比如蘇木、紅花;還有些染料的植物來源不同,但最終附著於織物上均是同一類色素,比如單寧和靛青。
△黃地印花呢
研究中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劉劍表示,在一塊由故宮調撥的黃地印花呢中,發現其中的黃色來源於木犀草。而木犀草是一種歐洲的染料,所以可以推測得到,這件文物很有可能來自於歐洲。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4日。
一場展覽,天然染色與當代藝術完美融合
凡染造物,取之天然,染若天工,謂之「天染」。「天染」是人類經歷長期使用合成染料染色後關於復興天然染色的再思考。天然染料在當下,又是如何運用於藝術和生活的呢?
同期亮相時裝館的「天染:國際當代天然染色藝術作品展」匯集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在世界範圍內徵集到以「天染」為主題的當代天然染色作品近百件,展示了各國各地區有關天然染料的藝術創造、技藝表達,跨界綜合的設計理念及其實踐成果。時裝館的大廳、銀瀚廳,二樓休息區等場所,這裡的角角落落都充斥了各色各樣的天然染料的當代藝術品。天然染料,在藝術家的手中,又煥發了新生命。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5日。
△「天染:國際當代天然染色藝術作品展」現場
△展覽中的當代藝術裝置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合成染料已經在紡織工業市場取代了天然染料,天然染料的時代不可再回。然而,今天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於自然、生態、和諧的追求卻越來越強烈,天然染料重回舞臺,在當下廣受應用和親睞,正是今人對環保的呼籲和親近大自然的體現。
作為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舉辦的展覽,在趙豐看來,首次舉辦天然染料雙年展的目的是為廣大的天染愛好者提供一個平臺,「為研究者提供學術平臺,為匠人和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也為廣大師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而這,也很好地闡釋了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本次系列活動正是搭建了一個別樣的天染社區,發揮了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作用。未來,天然染料雙年展將每兩年舉辦一次。
△集市
△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