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自然的色彩 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亮相中國絲綢博物館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2019-05-22 16:4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攝影 魏志陽 通訊員 樓航燕

陰陽五行,是天地間自然的色彩。五月的鮮花,開遍原野,鮮豔燦爛,展開一幅天然的畫卷。此時的玉皇山下,一場別樣的色彩盛典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進行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天然染料歷史學者、天染染色匠人、染色藝術家相聚於此,共同展望擁抱自然的生活方式,挖掘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和歷史文化,並把這些歷史和天然的色彩,用於裝飾和美化人們今天的生活。

這便是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的現場。展覽、研討會、工作坊、集市、公開論壇、研學行……中西文化在這裡交融,最前沿的思想在這裡碰撞,多彩的當代藝術品在這裡匯聚。

一張地圖,帶來300年來的紡織品染料史

歐亞大陸貫穿聯通,早在青銅時代就有文化和技術的傳播和交流,從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與亞洲的交流更為密切。在廣袤的絲綢之路上,紡織品的貿易往來尤其頻繁。染料,作為紡織品色彩的主要來源,也在此傳播著,交融著。那麼,神秘的染料在世界範圍內是如何傳播的呢,世界各地又分布著些什麼樣的染料呢?

如今,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內的一張染料地圖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地圖從何而來?得來於中國絲綢博物館近年來對天然染料的研究。

據主要負責人劉劍介紹,中國絲綢博物館近年來徵集了一批17世紀至19世紀世界各地的紡織品,通過科學分析,鑑別並將其與同時期亞洲和歐洲各個國家使用的典型染料品種進行比較和展示,以反映天然染料融合科學、技藝、藝術與文化的多樣性和區域性。

△「斑斕地圖:歐亞300年紡織品染色史」展覽現場

如今,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呈現在了「斑斕地圖:歐亞300年紡織品染色史」展覽中,並最終匯聚於這張染料地圖上。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看來,這張地圖或許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張染料地圖了。不同顏色的圓圈、三角形,抑或是方形,代表著不同的天然染料。有植物染料,也有動物染料。

在這裡,文物都對應著相應的天然染料。一塊來自法國的「中國風」紅色織錦的染料來源是克玫茲胭脂蟲 ( 紅色 )和紫膠蟲(絳色),一塊中國的石青緞繡團鶴料由蘇木(紅色)、靛青(藍色)、黃檗(黃色)、薑黃(黃色)、黃荊(黃色)染色得到。

展覽基本呈現了歐亞大陸各個地區常見的典型染料,通過染料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有些染料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比如地衣紫、黃花飛燕草;有些染料的使用橫貫東西,比如蘇木、紅花;還有些染料的植物來源不同,但最終附著於織物上均是同一類色素,比如單寧和靛青。

△黃地印花呢

研究中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劉劍表示,在一塊由故宮調撥的黃地印花呢中,發現其中的黃色來源於木犀草。而木犀草是一種歐洲的染料,所以可以推測得到,這件文物很有可能來自於歐洲。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4日。

一場展覽,天然染色與當代藝術完美融合

凡染造物,取之天然,染若天工,謂之「天染」。「天染」是人類經歷長期使用合成染料染色後關於復興天然染色的再思考。天然染料在當下,又是如何運用於藝術和生活的呢?

同期亮相時裝館的「天染:國際當代天然染色藝術作品展」匯集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在世界範圍內徵集到以「天染」為主題的當代天然染色作品近百件,展示了各國各地區有關天然染料的藝術創造、技藝表達,跨界綜合的設計理念及其實踐成果。時裝館的大廳、銀瀚廳,二樓休息區等場所,這裡的角角落落都充斥了各色各樣的天然染料的當代藝術品。天然染料,在藝術家的手中,又煥發了新生命。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5日。

△「天染:國際當代天然染色藝術作品展」現場

△展覽中的當代藝術裝置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合成染料已經在紡織工業市場取代了天然染料,天然染料的時代不可再回。然而,今天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於自然、生態、和諧的追求卻越來越強烈,天然染料重回舞臺,在當下廣受應用和親睞,正是今人對環保的呼籲和親近大自然的體現。

作為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舉辦的展覽,在趙豐看來,首次舉辦天然染料雙年展的目的是為廣大的天染愛好者提供一個平臺,「為研究者提供學術平臺,為匠人和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也為廣大師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而這,也很好地闡釋了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本次系列活動正是搭建了一個別樣的天染社區,發揮了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作用。未來,天然染料雙年展將每兩年舉辦一次。

△集市

△工作坊

相關焦點

  • 杭州:「斑斕地圖」展示絲綢古道上的色彩流動
    新華社杭州5月22日電(記者 馮源)在中國絲綢博物館21日開幕的「斑斕地圖——歐亞300年紡織品染色史」展覽上,展示了一張標有24種天然染料的地圖。據介紹,為了染出同樣的顏色,古代的染匠會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的染料。例如在歐洲,木犀草作為黃色染料,而在伊朗,黃花飛燕草則是黃色染料。
  • 大自然的天然染料DIY原生態印染桌布的製作方法
    大自然的天然染料DIY原生態印染桌布的製作方法牛油果皮可以染出粉紅色,洋蔥皮或金盞花可以染出黃色和橙色,紫甘藍能染出紫色或藍色,但所有的染料都無需花錢購買,完全可以從食物垃圾中得到,即使是花瓣也來自於擺放上一周多快蔫了的鮮花,來自於大自然的花草植物都能成為原生態染色材料,如胡蘿蔔纓、咖啡渣和茶葉袋、樹皮、樹葉
  • 《衣尚中國》解讀自然之美,卡薩帝洗衣機留住自然中國色
    來源:時刻頭條1月9日,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第八期開播,通過探索古代植物染色,講述中國衣物「自然之美「。春暖花開,草長鶯飛,夏日酷暑,觀荷納涼。中國色彩演繹自然之美在本期的歷史空間單元裡,李思思穿越到清朝化身清代格格,將古代用植物織染的衣物送給友人。輕如蟬翼,薄如羅娟的薴麻透氣、涼爽,被世界譽為「中國草,中國寶」,也是當時上乘的紡織品。演員李晟所扮演的古代女子則最喜歡楊貴妃鍾愛的石榴裙,它是古代每個女孩所嚮往的仙女裙,也是大自然中最鮮豔的一抹紅色。中國色彩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十年時尚回顧展、乾隆色譜、絲綢之路上的動植物 2021年中國絲綢...
    十多年時間裡,中國絲綢博物館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時尚展。 「雲薈:中國時尚回顧大展2011-2020」 為大家回顧了這十年時尚展,匯集近百位中國設計師的時裝精品和40餘家紡織企業的面料創新產品。今年,中國絲綢博物館還將首次舉辦紅色主題的展覽。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舉行。 李宏圖 攝中新網福建德化12月15日電 (孫虹 柯寧)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15日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舉行,106萬元人民幣的總獎金花落各家。
  • 設立兒童博物館、開展紅色展覽……今年國絲館要幹這些事
    「今年絲綢之路周的配套展覽將以絲路上的動植物為主題,絕對是一個面目一新的展覽,我現在不捨得講太多……」作為「網紅」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以下簡稱「國絲館」)的動態一直很受文化迷關注。1月13日,國絲館舉辦了2021迎新媒體見面會,天目新聞記者在這裡為大家劇透一波。
  • 草木染 拓印 制硯 木雕 版畫 快報帶你玩轉杭城博物館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杭州多家博物館都推出精彩的展覽和有趣的互動活動。快報特別聯合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民藝博物館、浙江美術館等,免費請大家參與——相關活動所需的材料費,我們都承包了,只等你來體驗。 參與方式很簡單:掃二維碼下載快抱App,搜索關鍵詞「國際博物館日」,找到相關活動並按要求填寫報名表。
  • 首屆德化「中國白」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今日舉行
    福建消費網-福建新消費訊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截至11月10日作品徵集收官,共收到來自中國29個省份和地區,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863人1330件報名作品,規模與數量均遠超預期。
  • 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
    蘇州絲綢博物館研究員王晨向市民介紹黑緞地漁樵耕讀條幅錦的獨特之處。  昨天(3月9日)上午,「瑞慶禎祥——清代織錦珍品特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共展出清代織錦珍品52件。據悉,這是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也是臺灣收藏的清代絲織品文物第一次在蘇展覽。  織錦代表著中國傳統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本次展出的這批清代織錦珍品,在20世紀初期由河南博物館收藏,並按照當時的文物分類編為「月字號」。
  • 「精神·圖式——首屆中國寫意油畫雙年展」在長沙李自健美術館...
    華聲在線5月1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攝影 徐行 通訊員 丁陽亮)今天,「精神·圖式——首屆中國寫意油畫雙年展」在長沙李自健美術館開幕。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當前特殊情況,美術館首次啟用了「直播+連線+VR觀展」的線上「雲開幕式」,這也是李自健美術館開年來首個大展。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展
    人民網德化12月17日電(餘杉芳)近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福建德化舉行。 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紡織前沿:真絲綢天然染料印染
    源於植物的天然染料品種較多,中國古代常用的有靛藍、茜草、紅花、紫草、綠草、黃梔等。動物源染料較少,主要有蟲膠紫、胭脂紅:等。礦物質顏料有丹砂、粉錫、鉛丹、大青、宅青、赭石等。古代印染方法除了缸染以外,有描繪法、扎染法、蠟染法、凸版和鏤版印花法。但是天然染料的提取、配色以及在織物印染中的應用都不如合成染料方便,而且天然染料難以預製成隨時可供應用的穩定劑型。因此,天然染料很快被合成染料淘汰。
  • 「首屆中國寫意油畫雙年展」在李自健美術館「雲開幕」
    「首屆中國寫意油畫雙年展」在李自健美術館「雲開幕」 2020-05-18 0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止間市集 | 天然色彩引領都市生活美學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遠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們便已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如今的植物染色便是我們常說的工藝「草木染」。在花瓣、落葉或中草藥中萃取意想不到的美麗顏色。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開幕,多位世界級藝術家參展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是山東省第一個由政府主辦的國際雙年展活動,同時也是山東省近年來參展作品最多、展覽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美術展覽。經過多輪審議,「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共有來自美國、德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阿根廷、剛果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8位藝術家參展。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舉行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截至11月10日作品徵集收官,共收到來自中國29個省份和地區,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863人1330件報名作品,規模與數量均遠超預期。作品經全國15位專業評委三輪評選。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隆重...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截至11月10日作品徵集收官,共收到來自中國29個省份和地區,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863人1330件報名作品,規模與數量均遠超預期。作品經全國15位專業評委三輪評選。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正式啟幕
    開幕式首先通過專題片向大家介紹了本屆雙年展主題意義、策展團隊、組織籌備等情況。作為山東省第一個由政府主辦的國際雙年展活動,「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集結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85位藝術家,展出十餘個門類596件藝術作品,展現了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對「和動力」這一主題的深入思考與藝術表達。
  • 草木染 | 最初的美,最天然的色彩!
    世界本是五彩繽紛,各種植物也有不同的色彩。起初在新石器時代,那時候的人們就會用大自然賦予的色彩,將野花野果的根、莖、葉、皮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而這種染料的技術也一直延續現在,它就是——草木染。草木染,也就是植物染料,它是無毒無害的,是直接取自於大自然。它本身結構的形成完全是自然生長的結果,其間不會涉及任何化學原料,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任何傷害。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色彩,有色彩的地方就有文化,有色彩文化的地方就有情意,有情意的地方就有人文的深度。
  • 首屆中國印刷藝術設計雙年展:用創意推動印刷業的發展
    在這樣的情境下,由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和北京印刷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印刷藝術設計雙年展(以下簡稱為「印藝雙年展」)在萬眾矚目之下成功開幕了。↑繪本,真琦在印藝雙年展的報送作品中,學生作品佔了四分之三。報名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也遠遠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