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二胎開發,身邊越來越多人加入了二胎行列。在二胎出生之前,大多數家庭的中2~6歲的大寶都是跟爸爸媽媽一起睡的。當老二出生了,正常情況下自然是要跟媽媽睡的,那老大跟誰睡呢?
為了好好睡一覺,網上有各種獻策。囍媽也來說說咱家的情況。
在大喜半歲之前,都是獨自睡嬰兒床,半歲之後奶奶過來,看到小小人兒獨自睡,心疼得不得了,直摸眼淚,直接喊話:「你倆不抱孩子一起睡,那我抱去跟我睡」。
於是,6個月的大喜才開始跟爸爸媽媽同床睡。
若問我為什麼不讓大喜跟奶奶睡,客觀原因可以問度娘,主觀原因是囍媽明白:孩子是奔著父母而來,不是奔著爺爺奶奶而來。
大喜到了一歲,囍媽意外懷上小喜,想要訓練一個剛剛充分體驗跟父母一起溫暖入睡的小萌娃再次分床獨自睡,那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從醫院回來,我把小喜放在了床中間睡(平時大喜睡的位置),2歲的大喜似乎明白了什麼,晚上睡覺趁我給小喜餵奶的時候,趕緊躺下了。
於是,我們採取的戰略是:小喜靠著媽媽,大喜靠著爸爸。
睡了不到一分鐘,大喜突然嚶嚶哭起來,我問咋了?她說:「我要挨著媽媽睡。」不得不又換過來,大喜靠著媽媽,小喜靠著爸爸。
接下來的下半夜,囍媽是這樣過的:小喜哭了,忍耐著傷口疼痛越過大喜抱小喜; 把大喜推到爸爸身邊睡,大喜半夜醒來發現不是靠著媽媽又哇哇大哭;剛哄玩小喜睡著,大喜一個風車轉,又壓到小喜,又是平底一聲雷......
最後,把小喜放在囍媽外側才相安無事,但是囍媽整個後半夜都是一手環繞小喜而睡,生怕小喜掉下床。
連夜,在某東買了一個床圍欄。
第二天收到床圍欄,安裝在床的外側,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一家四口同睡,但是這次是囍媽左擁右抱,小喜睡在靠床圍欄的一旁,大喜睡在靠爸爸的一旁。剛想為自己的行為點讚,結果當晚的實踐證明我又天真了!
睡覺的時候,大喜非要我面向著她;
半夜翻身,簡直就是一個技術活,大喜十有八九是半壓著我;
半夜起來餵奶、換惡露,我蒙了:找不到地兒下床呀!要麼越過大喜和隊友,要麼滑到床尾處下。(這對於一個剛生完娃的產婦來說,簡直是酷刑啊!)
好處:滿足各方需要,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避免了分離焦慮。
壞處:媽媽睡眠質量相對較差。
經過兩晚的折騰,孩子的奶奶看不下去了。提出由她來帶大喜睡覺,大喜自然是千萬個不願意。於是爸爸和奶奶輪流陪大喜玩,結果大喜沒睡著,爸爸先睡著了。最後,大喜在兩個房間之間奔跑了N+1次,精疲力盡,凌晨一點終於睡著了!
凌晨四點,翻個身醒來發現身邊的是奶奶,跳起來,又哭又跑地躥到我們的床上......
好處:爸爸媽媽可以集中精力照顧二胎
壞處:老人辛苦,大寶產生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以及擔心失寵、討厭二胎。
爸爸因為感冒,單獨到一個房間睡了幾天。在那幾天的夜裡,我都是左擁右抱,既要夜裡起來十次八次餵奶、換紙尿褲,又要照看橫七豎八睡覺的大喜。
夜裡漆黑中,囍媽的眼皮在打架,老腰在酸痛,乳頭在皸裂,小喜在哭,對面奶奶房門緊閉(由於小喜是純母乳餵養,奶奶夜裡幾乎是不過問的),隔壁房間爸爸鼾聲如雷......
在產後激素的作用下,淚啊,就這樣無聲地淌下來......囍媽從未感到過如此絕望。
結果,爸爸感冒好了,婆婆建議爸爸繼續分房睡,理由是孩子太吵了,爸爸第二天要上班!
當然,我是義正辭嚴地決絕了婆婆的提議。爸爸看著我那幾天熬出的國寶眼、以及我那莫名其妙的淚點,還是乖乖回來房間一起睡了。
好處:滿足大小寶生理、心理需求;不影響爸爸睡眠質量。
壞處:也可能培養了「甩手掌柜」,可能會誕生「抑鬱症產婦」,還可能會上頭條哦!
其實囍媽是最不贊成這種做法的:分房睡,不但影響夫妻感情,君不見,多少婚姻破裂的前奏是分房睡?同時,分房睡也造成了多少爸爸退居育兒二線?
只有一起睡,才能體會媽媽的不容易,爸爸無法替代媽媽懷胎十月以及生產之痛,那總要幫組媽媽一起養兒吧?如果不想成為怨婦,請不要把孩子爸爸踢下床!
經歷了半個月的各種折騰,我們不顧奶奶的反對,把大喜之前的嬰兒床重新搬出來。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喜睡嬰兒床,嬰兒床靠著大床床頭,大喜睡在媽媽和爸爸中間。
那天晚上,我終於不用爬著上下床,也終於可以隨心翻了!由衷地感慨:嬰兒床絕對是二胎家庭必備啊!
於是,我們這種睡法,一直到了小喜1歲。
好處:既照顧了小寶,又滿足了大寶的心理需求,爸爸媽媽也能同時參與照顧孩子。
壞處:小寶睡覺的時候容易發生驚跳反射。
小喜1歲後,雖然依戀她那溫暖的嬰兒床,但是更懂得依戀媽媽的懷抱。不可避免地要回到大床跟爸爸媽媽一起睡,而且要跟姐姐一樣:要睡在爸爸媽媽中間!
而這個時候的大喜,依然強烈地表示要跟爸爸媽媽一起睡,但是,在爸爸媽媽的威逼利誘下,大喜願意靠著爸爸睡了。即使如此,睡著後的兩寶,每天晚上都會上演「轉風車」大戰。大喜不堪其擾,有一天晚上竟然自己跑到床尾去睡,半夜卻滾下床。
第二天,大喜自己提出要把床圍欄安裝在床尾處,她說這樣她睡覺就不會掉下床了。老娘深感安慰啊!
至今大喜三歲半,我們家依然是一家四口一起睡,只是大喜睡在床的另一端。有時候看著小小人兒獨自蜷縮著,於心不忍,抱過來一起睡,她反而睡不著了!
或者你們會疑問:為什麼不弄一張兒童床貼著大床,讓大寶自己睡,畢竟小寶更需要媽媽的護理。
這個方法在二胎出生前或許有用,但是二胎一旦出生,即使大寶睡慣了兒童床,也仍然會擠到大床上跟爸爸媽媽一起睡:因為大寶害怕爸爸媽媽不愛他了,只愛小寶。
一邊是需要媽媽護理的嬰兒,一邊是渴望愛、渴望安全感的幼童;囍媽認為,安撫幼童應該擺在首位。
目前看來,我們的做法是正確的:大喜開朗自信、充滿愛心。
更更重要的是:非常愛護妹妹,絕對是爸爸的小棉襖,媽媽的小幫手!
所以我們從來不舔屏別人家的「小暖男」和「小棉襖」。
既可以讓大寶充滿好奇地分床睡,又可以讓大寶照顧小寶培養責任感,兩全其美。
我想說,這種方法對於剛出生的二胎,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大寶和二寶一起睡,不管是分房分床,還是分床不分房,都是不可取的。
貪睡父母壓壞新生兒,讓新生兒窒息的新聞時有發生,難道你還指望一個幼童或者青少年時刻保持清醒嗎?即使大寶只是名義上的照顧,難道父母一整夜不合眼,盯著大小寶看嗎?
當然,當二胎1歲以上了,囍媽也是非常贊成這種方法的。既能培養手足情深,又能還父母二人世界。
如今,囍媽問大喜想不想跟妹妹獨自一個房間睡的時候,大喜還是明確地說不。但是當囍媽描繪了跟她一起裝扮房間、如何擺放房間物品,用什麼樣的床上用品的時候,大喜的眼睛露出了興致勃勃的期待......
大喜今年上幼兒園,囍媽謀算著,等大喜適應了集體生活,變得更獨立了,就開始過渡到分床、分房睡的階段。
育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THE END—
文丨囍媽,一個妙筆生草的二孩媽媽, 不是專業育兒師,所有文字都是自己在養育兩個女孩兒的路上學習+實踐得出的心得。如果對你有用,歡迎點讚、留言、轉載。
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