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期隨訪管理的心衰患者最近給我發來簡訊非常自豪地說:
「哈大夫,我最近半年只住了一次院,還不是因為心衰住的,而是因為腿疼,怎麼樣,還可以吧。」
聽到患者這樣形容,由衷替他感到高興,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這是一位難治性終末期心衰患者,反覆因為心衰加重在當地醫院住院,當地醫院已經沒有辦法,家屬冒著生命危險將其轉運至北京。
第一次見他是在兩年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他口唇發紫,煩躁不安,只能趴在病床的餐桌上喘氣。
心臟超聲顯示,他的左心室舒張末徑90mm,已經接近正常人心臟的兩倍大。
經過問診發現,他有很多生活習慣都是心衰患者忌諱的。這樣的患者,哈大夫認為,給予恰當的治療固然重要,但教會他如何家庭自我管理也是不容忽視——心衰患者出院後學會自我管理可以明顯降低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質量。
事實上,心衰是心血管病中再住院率最高的疾病!患者經常抱怨住院期間症狀明顯改善,可是出院後過不了幾天病情反覆,需要再次住院治療。
而這位患者現在不僅不用頻繁住院,還能每天散散步,和鄰居聊聊天、打打牌。
除了治療,哈大夫教他做了什麼?
下面哈大夫就一一列舉出來:
這些裝備您有沒有?
血壓計:每天記錄血壓、心率。
及時監測心衰程度變化:心衰加重時血壓會降低,心率會增快。
提供平時血壓、心率情況,對醫生調藥幫助很大。
體重秤:更早期的監測心衰程度變化,便於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飲水及利尿劑用量。
量杯:精確測量飲水量和尿量,特別是早期患者還沒有量的概念時。
這些惡習您改了嗎?
其實,這些習慣就是那根導火索。
脾氣急躁
暴飲暴食、狼吞虎咽
高鹽飲食
「不自量力」:過度勞累和體力活動、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等應激狀態
不依從醫囑,擅自加藥、停藥、減量
相信偏方
什麼情況提示心衰加重?
了解心衰的基本症狀和體徵,知曉心衰加重的臨床表現:
如疲乏加重、運動耐力降低、靜息心率增加≥15-20次/min ,活動後氣急加重、水腫(尤其下肢)再現或加重、體重增加等。
掌握自我調整基本治療藥物的方法:
出現心衰加重徵兆,應增加利尿劑劑量;
根據心率和血壓調整β受體阻滯劑、ACEI或ARB等的劑量,心衰患者的目標心率在55-60次/分,目標血壓<130/80mmHg。
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種感染時儘早糾正。
什麼情況下就不要硬扛著了?
自行調整藥物後症狀沒有緩解趨勢,反而有加重趨勢。
這時就要及時向隨訪護士反饋或至專科門診就診,此時通過專科醫護人員的調整能較快恢復,不要扛到不能再扛了才來醫院,這種情況下治療風險高,藥物作用效果差,住院治療時間長,住院費用高,而且每一次對身體都是巨大打擊。
建議大家:
注意觀察摸索自己的狀態與飲食、活動量、各項身體指標的關係,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定期複查,即使沒有症狀,每1-2個月1次至醫院複診或向隨訪護士報告基本情況,包括日常生活和運動能力;體重變化;飲酒、膳食和鈉攝入狀況;以及藥物應用的劑量、依從性和不良反應。每3-6個月1次複查心電圖、生化檢查、利鈉肽檢測,必要時做胸部X線和超聲心動圖檢查。
END
本文作者:黃麗洪
審稿專家:田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
[圖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