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陷債務泥沼的泰禾地產相似,閩系房企陽光城地產的高周轉中,也夾帶著一絲兇猛。
通過加槓桿、高周轉,在2018年和2019年銷售規模先後突破1000億和2000億後,狂飆的陽光城卻不得不在2020年,放緩前進的腳步。
在4月份的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陽光城執行董事長兼總裁朱榮斌表示, 2020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強的年份,疫情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持續多久,誰也無法估量,陽光城能夠做的就是向死而生,做出最悲觀的情況判斷。
對於今年的目標,陽光城是謹慎中難掩野心。「2000億元+」的意思是,在整體供貨貨值可達到3200億的情況下,以65%的去化率就能完成目標,但並不滿足於2000億。
謹慎之處在於,陽光城前7個月的銷售額就已破千億,達到1080.02億元,完成了全年2000億銷售目標的54%,其中權益銷售金額為697.62億元。
不過,在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債務高企成為陽光城當前最大的隱患與頑疾。半年報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30日,陽光城負債總額達到2838億元,其中短期有息債為377億元。
事實上,陽光城的現狀與泰禾極其相似,其最大的軟肋在於,行業向好的時候,規模會快速擴大,一旦行業稍有停滯,就會帶來巨大的反作用力。本質上是一場賽跑,賭注是企業的命運。
紅線上的「重點房企」
融資監管,近期在房企內部成了熱詞。
8月20日,恆大總裁夏海鈞、萬科總裁祝九勝、融創總裁汪孟德、中海總裁張智超、陽光城總裁朱榮斌,以及碧桂園、保利、綠地、中梁等房企的財務負責人齊聚北京,參加了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召開的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
據多家媒體報導,參會的「重點房地產企業」為: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和陽光城等12家房企。
此次座談會上,住建部與央行等部門擬對這12家房企進行融資債務總規模的控制,即「345新規」,旨在控制房企有息負債規模,要求其在9月底上交降檔方案,並於2021年1月1日起面向全行業推行相關規則。
據了解,「345新規」以有息負債規模作為融資管理的操作目標,設置了「三道紅線」:一是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二是淨負債率不超過100%;三是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
據消息人士稱,參與此次會議的12家房企均非常重視,前來參會的要麼是總裁,要麼是財務一把手。
根據相關機構2019年年報數據,中國恆大、融創中國、綠地控股和陽光城4家房企位於紅檔,「三道紅線」均踩線。
當然,隨著各家房企逐漸公布半年報,有部分房企也將位於紅檔。由於上半年融資相對寬鬆,導致一些房企不斷拿地,債務水漲船高,槓桿難言下降,即使下半年拼命降槓桿,短時間內也難見成效。
降不了槓桿,融資就會受困,哪怕是「重點房地產企業」。
負債與融資
在朱榮斌、吳建斌「雙斌」加盟後,陽光城的打法基本沒變,只是在優化。
例如,陽光城的淨負債率在逐年下降。截至2020年6月30日,陽光城淨負債率為114.98%,較2019年底下降23.22個百分點;有息資產負債率降低至33.06%,較2019年底減少3.46個百分點;平均融資成本7.5%,較2019年年末優化20個基點。
短期嘗債能力上,截至6月30日,陽光城帳面貨幣資金483.50億元,實現全額覆蓋376.52億元的短期有息負債。
2017年,吳建斌曾提出,淨資產負債率在2019年降至150%以內,2020年降至100%以內。對照來看,2019年目標達成,但2020年目標能否實現呢?
有業內人士表示,陽光城未來一年將有50億元永續債陸續到期,如果不償還,永續債利率將會上升,蠶食歸母利潤;如果償還,那麼淨負債率降到100%恐怕沒那麼容易。
命門仍然在融資端。
12億元規模的20陽城01,票面利率6.95%,為期4年,於2024年4月24日到期;8億元規模的20陽城02,票面利率7.3%,為期5年,於2025年4月24日到期……
近期,陽光城融資成本平均值超過7%,高於行業內平均值6%。數據顯示,此前陽光城的美元債,票面利率更高。
天平左右邊
「公司的負債和規模就像一個天平,天平的左邊是負債,右邊是規模,中間是利潤。當負債重的時候,規模這個天平就要向上走,也就是加槓桿的過程,企業的規模就可以做大。當負債減輕,規模必然會下降,債務和規模之間的支撐點就是利潤。」陽光城執行董事吳建斌這樣解釋過高槓桿問題。
大致意思是,高周轉的房企需要用負債去擴大規模,規模擴大後,再用利潤去覆蓋債務。
道理似乎說得通,但不意味著陽光城就不在意負債表裡的數字。據媒體統計,2017年,陽光城發行了40億的永續債,接近當年10家A股房企發債總額419億的十分之一。此後2018年到2019年,陽光城永續債規模一直保持在50億左右。
永續債就像是讓人「上癮」的藥方,儘管不會列入負債表,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但增高的利息卻不斷蠶食公司歸母利潤。
今年上半年,陽光城淨利潤17.71億元,同比增長14.98%,淨利潤率微升0.26個百分點至7.34%,仍低於2019年行業11.2%的平均淨利潤率水平。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無疑是一種惡性循環。陽光城只有依靠不斷增長的銷售規模,才能與不斷增長的負債規模達成平衡。一旦遭遇市場問題,公司狀況會迅速惡化。
「影子」的價值
有媒體稱,陽光城正在通過資產騰挪,將帳面上的債務變小。
據報導,陽光城通過旗下子公司拿地,隨後將子公司的股權轉讓給其他公司。而其他公司背後的最終控制人,就是陽光城董事長林騰蛟,這些公司算是陽光城的「影子」公司。
陽光城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陽光城共計處置了19家公司的股權,這些公司合併總負債高達193.85億元。這樣做的好處是,項目以及債務出表,降槓桿立竿見影。
「企業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繼續要追求高周轉的打法,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高財務槓桿是根本降不下來,一是沒有這個條件,二是也沒有降的理由,三是它能夠推動公司的快速發展,從心理上也不需要(降)。」吳建斌不久前坦言。
現在好了,融資監管加強的情況下槓桿仍然得降,雖然房企有很多的應對方式。但泡沫終有一天會破,誰將成為下一個被戳破的泡沫?
內容來源:求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