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2020-12-15 清華大學新聞網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6-7-11 張漫子


  38歲,對於許多中國女性來說,是一個忙於照顧上小學的孩子的年紀,是一個逐步承擔更多生活瑣事、為家庭而收斂的年紀。她們時而為額頭眼角冒出的皺紋而惆悵,時而為雙重的責任而迷茫。

  可生活中還有一些「她們」,選擇以另一種方式贏得尊敬。這份尊敬無關年齡、無關性別,關乎人類生活、科學進步,甚至國家榮耀。

  她們在這個年紀,離開繁華和喧鬧,壓縮在廚房裡、搖籃旁、梳妝檯前的時間,去觀察顯微鏡、作實驗記錄、處理實驗數據、撰寫論文,在多數為男性的科學界撐起一片天。

  顏寧就是其中耀眼的一員。

  一提到顏寧,許多光環天然地向她「靠攏」:《自然》「中國十大科學之星」之一、國際最出色的女科學家之一、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

  也有人會想起在2012年度科技盛典上,當顏寧身穿紫黑色小禮裙、挽起髮髻,亭亭玉立站在臺前,將研究成果娓娓道來,人們記住了這位入行未滿12年的新生代女科學家,以及她是如何以智慧定義「美麗」。

非典型科學家:「研究確實很難,可越難越好玩不是嗎?」

  很難尋找一個新鮮的形容詞用在顏寧身上。

  聰明、奉獻、堅韌,這些通常用來形容科學家勤勉的通俗字眼,放在她的身上總是「差點意思」。但凡接觸過她的人,就能明白存在於她特質中的一點「反差」。

  「科學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走進實驗室的她,無疑是專注的、較真的。

  自從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鑑定出來之後,獲取它的三維結構成為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課題之一,不少國際一流實驗室為攻克它爭分奪秒,顏寧團隊也不例外。

  如果不是刻意提及,顏寧不會主動透露,她可以連續工作48個小時而不覺疲憊。攻關期間,從上午開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連續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點,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眯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工作。

  「時間花在哪裡是看得到的。」顏寧說。在她看來,科學發現猶如上帝打開了一扇窗,是神跡,也是對你獨一份的獎勵。而這種獎勵的吸引力來自純粹、微小、簡單的快樂:創造知識帶來的智力興奮,接受挑戰、偶開天眼的刺激。

  終於,2014年6月,這項困擾學術界近半個世紀之久的無解難題,顏寧團隊僅用6個月便攻堅成功。從此,人類可清楚看到: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那扇「門」究竟長什麼樣。

  別人看來晦澀枯燥的科研,在顏寧心中卻如同「打怪通關」。顯微鏡前的顏寧,如同一個天真、純粹的小女孩,「玩」轉科學是她心中最大的事。

  「做科研要做的狠,玩兒也要玩兒的狠。」她的眼睛裡忽地閃過一絲狡黠。

  喜歡和學生在課題上爭論得面紅耳赤的她,最不喜歡的就是研究上的「蠻幹」。顏寧從來不對學生來實驗室的時間做硬性規定,一有時間就組織學生們「偷懶」,聚在小會議室聊八卦,玩殺人遊戲,《爸爸去哪兒》等真人秀節目也是一集不落。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無法將那一連串光環、和多到數不過來的公開發表成果,與眼前這個時而紮起個馬尾、穿著印有「清華」LOGO的帽衫、自內而外洋溢著率性熱情的「女孩」畫上等號。

  回顧自己回國的這些年,顏寧稱自己最滿意的就是將一個個極具挑戰的課題變得不再可怕。

  「研究確實很難,可是越難越好玩不是嗎?」

古靈精怪型學生:「學生物,是迷迷糊糊的選擇」

  歸國不足十年,「玩兒」轉科研的顏寧已被譽為「傑出青年女科學家的榜樣」。然而當科學家並不是她打小就埋下的人生伏筆。

  1996年9月,當18歲的顏寧被錄取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一名新生時,只有她知道,這個結果是個迷迷糊糊的選擇。

  高中時代,文科曾是顏寧的喜好所在,那時的全部樂趣就是讀小說看電影,從金庸古龍到曹雪芹關漢卿,從《英雄本色》到《大話西遊》。誰知文理分科時,「年級第一」的她愣是被班主任勸去了理科班。

  哪怕在報高考志願時,她也沒有提出什麼主意。母親喜歡醫生,希望她學醫,卻因她害怕解剖而作罷;父親聽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勸她去學生物,這建議讓顏寧眼前一亮:生物跟醫學挺像,父親滿意,母親也一定高興,於是就樂呵呵報了生物系。

  進入清華園後的顏寧,不只滿足於專業課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她的閨蜜、曾經的清華同窗李一諾口中的她,是區別於「學術女神」的另外一番模樣。

  「她是從小學就開始看武俠小說,著迷於各種明星八卦,被正經的我所不齒。我那時候憂國憂民,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她每天沉迷於自己的小世界,為了她的花邊電影的選修課到處看電影,每天念叨她以後立志要當一名娛記的偉大理想。總之就是我無趣的奔前程,她有趣的無前途就對了。」就連顏寧自己也說,「從未想過要當科學家」「申請出國只為出去看看吧」。

  然而命運的暗示卻沒有停止。2000年,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華作報告,介紹普林斯頓大學的情況,他是當年負責面試亞洲學生的「面試官」。

  正考慮出國看看的顏寧,立即動筆寫了一封英文信寄給施一公。其中言簡意賅地列出自己的成績,信的結尾說:「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申請出國很浪費時間,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

  或許是這封牛氣沖天的信「震」住了施一公,他立即從美國打來電話面試了顏寧,很快這位大四的「師妹」顏寧便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

  到了普林斯頓,她才知道真的「來對了」。這裡的自然之美令她著了迷:建於1913年、如同城堡般的樓宇外,四周古典的哥德式建築環繞著天井,最當中的兩棵古樹周圍一片綠地。傍晚,草地上有人坐著彈吉他,還有螢火蟲圍著他飛舞。「那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一個情景。就像到了哈裡·波特魔法學校的大廳一樣!」顏寧回憶說。

  也正是這個「亂入」的人間「仙境」,讓顏寧盡情享受科學之美。「給我們上課的老師大多上年紀,他們可以把每個發現講得像歷史故事一樣引人入勝,讓人覺得:哇,原來做生物是這麼好玩、這麼有意思!」

  從此,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顏寧枕書而眠。「讀論文」好像是她那個階段學生時代的全部:幾乎每晚都是讀著論文睡去,早晨醒來,撿起論文又接著讀。

  從此,她愛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當細胞裡那些只有幾個到幾十納米大小的蛋白質分子通過X-射線衍射,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當那些微小結構被放大幾億倍之後,其美麗的構造清清楚楚被肉眼看到,顏寧總忍不住感嘆造物者的偉大。

  的確,科學的魅力在於發現真相的過程。「如果剛好你正是世界上第一個揭示出這些大自然奧秘的人,那該多棒啊!」

最年輕博導:曠野中尋找美之風景

  「我特別了解自己。我喜歡做實驗時的專注,我嚮往自由的人生,受不了公司裡朝九晚五的生活。」29歲的顏寧學成後選擇回到母校清華,在科學的曠野中尋找美之風景。

  當是時,對膜蛋白研究已有一定貢獻的她,儼然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也是最年輕的女博導。

  她帶領著一個跟她一樣有趣的團隊,令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科研界的聲音。2009年,其研究成果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2010年,顏寧團隊解析了大腸桿菌中巖藻糖轉運蛋白FucP的晶體結構;2012年,成果再次入選《科學》年度十大科學進展;2014年,首次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2015年,獲得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從外界看來,不愛接受媒體訪問的她,仿佛只用「成果」說話。可對於她來說,成為團隊指路人的她,漸漸地被賦予了新的身份。她不在只是一個嚮往自由自在、沉浸於「科研很酷」之中的學術女神。

  對中國科學界懷有的使命感,令顏寧不滿足、不止步於科學的捕獲與發現。作為新生代科學家的代表,顏寧的熱情、坦率,對科學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實驗室裡未來的科學新星。儘管她還是一副簡單的、素麵朝天的校園女生打扮;儘管她還是習慣於把車停成一種傾斜30°角的「特定」風格;儘管她還是喜歡高中時喜歡的歌手羅大佑、黃安。

  「我有時在想,到底人是什麼?不過是一個集成的化學反應器吧。那麼新陳代謝後,我們留下了什麼?每個人白駒過隙在世上不過百年,我們在世上走一圈,最終留下什麼?」2016年7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典禮上,顏寧題為「勇敢地,做獨一無二的自己」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可以發現,顏寧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多了,思考、分享的命題也由「享受科研」,「科研不要太相信運氣」到「關注女科學家」,再到「如何定義成功」以及「人生應當留下什麼」……

  她獨具風格的博客,不間斷地向同行、向學生、向學術新星提供發表文章、做科研、讀文獻、度過有意義人生的多種建議。她對學生們說,做事第一是不放棄,第二是盡最大的努力,這樣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入行16年,這位女科學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

■顏寧簡介

  6月20日,權威期刊《自然》網站在首頁顯著位置上線了一篇對10位中國科學家的特寫。經過反覆審議和討論,《自然》評選出了10位「中國科學之星」,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名列其中。

  顏寧是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長江特聘教授、國際最出色的女科學家之一、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這一長串「頭銜」,顯示出這位中國傑出女科學家的分量。

  顏寧主要致力於研究在基本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膜蛋白的結構與機理,其代表性工作包括葡萄糖轉運蛋白和鈣離子通道。自2007年回到清華大學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發表學術論文40篇,其中13篇作為通訊作者發表於《自然》《科學》《細胞》,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

  葡萄糖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最基本的能源物質,它們需要以GLUT1為代表的葡萄轉運蛋白介導才能進入細胞進行代謝,提供能量支持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GLUT1是研究最為廣泛的模式轉運蛋白,其結構在過去四十年是世界諸多實驗室攻堅的對象。顏寧領導的研究組在研究思路和實驗技術上大膽創新,終於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於2014年和2015年在世界上率先報導了GLUT1和GLUT3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原子解析度結構,不但完整闡明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並且揭示了其異常所導致的致病機理,對於研發治療癌症和糖尿病的新型藥物提供了分子基礎。

  另一方面,她針對肌肉收縮這一基本生理過程中涉及的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做出一系列突破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高解析度鈣離子通道的結構,這些成果先後發表於《自然》和《科學》,在國際生物物理領域引起巨大反響。

  顏寧的工作迅速獲得國內外學術界認可,於2012年獲頒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併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2015年相繼獲得國際「蛋白質科學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2016年當選最具聲望的國際學術研討會GRC的Alexander M. Cruickshank演講人資格,代表了該領域對其工作的極大認可,這也是首次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獲此殊榮。

編輯:苑苑

 

相關焦點

  • 顏寧:別叫我女科學家!
    被顏寧稱為「女神」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楊薇是這樣評價顏寧的出走的:「顏寧在國內的話,會一直成功下去,而且會越做越大,位置坐得越高,影響力越大。她去普林斯頓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全新的挑戰。」【「網癮少女」顏寧】「其實我是個網癮少女。」
  • 開講啦:清華美女生物科學家顏寧為何不喜歡被叫作「女科學家」?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繼續推薦《開講啦》這個節目,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顏寧表示科學的世界她對性別沒有偏向性,認為每一個女孩子都應該遵從內心,勇敢做自己。同時她也在《開講啦》的現場闢謠「餓死癌細胞」的言論,她表示,科研從基礎研究到產生療法是一個漫漫長路,要給自己定好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是我們今天講的主題是,為什麼顏寧會這麼不喜歡「女科學家」的稱呼?
  • 高顏值女科學家顏寧,3年前落選中科院院士赴美國?如今立下大功
    近日,我國的一名女科學家引起熱議,她就是顏寧,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從事生物學研究。13年前,她選擇回國,年僅30歲的她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女教授,攻克了很多難題。遺憾的是,3年前,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該校的終身教授,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施一公弟子,不是顏寧,榮獲「諾貝爾女性獎」,顏寧發文耐人尋味
    而近些年來讓施老更加出名的除了自己本身的科研成就之外,還有培養出顏寧、白蕊、萬蕊雪等優秀的弟子。正所謂「嚴師出高徒」,施一公教授麾下的弟子,也是一代比一代優秀,每一位都獲得了令世人佩服的科研成果。近日,施一公教授的一名弟子,不是顏寧,獲得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並且她年僅27歲,可謂是「最年輕」的一代科學家了,網友紛紛感嘆:牛掰,那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 是什麼論壇,讓顏寧×四對科學伉儷共同集結?
    (語出顏寧在2019年女科學家論壇的發言)到了要小孩的年紀,但現在處於讀博的關鍵階段,我該如何權衡?- 出身農村的大學生,想從事科研工作,但父母總勸我早點嫁人,相夫教子,我該怎麼辦?北京時間12月27日 14:00-17:00,未來論壇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
  • 顏寧在美又獲獎項
    2017年的時候,顏寧辭去清華大學教授的職位,並離開中國去美國發展。到達美國後的三年時間裡,也就是今年8月份,顏寧在美國獲得女科學家組織的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該獎項包括三個獎。其中佛羅盧塞還授予顏寧生物科學家獎,顏寧所在的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了終身講席教授的榮譽,所有的獎項都是為了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獲得的成就
  • 施一公的高徒顏寧,離開清華赴美國任教,無懼爭議
    以前世人不知道的秘密,被顏寧窺探到了。一位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師從著名生命科學領域專家施一公,不到30歲就成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導,甚至有著「清華最美女教授」之稱,她就是顏寧。也正是如此,在國內屢獲大獎的顏寧,卻終究選擇遠赴美國任教,一位科研人才就這樣流失,許許多多的人充滿氣憤,甚至將矛頭指向了顏寧,稱她是「叛徒」。然而實際上,顏寧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正如她說的那般,「不欠任何人解釋」。顏寧,對得起自己的祖國!
  • 撒貝寧也有接不住的冷笑話,《開講啦》顏寧讓我們見識到啥叫魅力
    高福與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陳珏和鎖志剛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那麼今天就讓大家認識一下顏寧這位女科學家,顏寧擁有高顏值和氣質,還帶著股天真,重點是年紀輕輕,在學術上就達到讓全球科學界矚目的高度。《開講啦》那段演講能讓我們見識到這位女科學家的魅力所在。當顏寧登上演講臺,撒貝寧調侃她,「您的名字不應該叫顏寧應該叫顏值」,顏寧幽默地回道:「寧——送你啦!」
  • 「網癮少女」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微博畫風是...
    顏寧朋友圈截圖美國科學院通知顏寧在沒睡醒的情況下自拍顏寧的「開掛」人生她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37歲率領團隊攻克困擾結構生物學界半世紀的科學難題。請不要叫我「女科學家」雖然是科學學霸,學術生涯也看似開掛,但是顏寧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到分子裡不苟言笑的科學家。相反,她是一位穿著打扮時尚、談吐幽默的知識女性。
  • 清華回應39歲顏寧出任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持開放態度
    2007年,年僅30歲的顏寧從普林斯頓大學學成而歸,回到自己本科時的母校清華大學任教,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清華厚道、大氣、穩重,普林斯頓優雅、淡定、高貴,這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兩個地方。」顏寧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 三位女博士讓清華自豪,留學回國的顏寧成為院士,而她追隨施一公
    比如清華大學的三位女博士,顏寧、萬蕊雪和白蕊,先後師從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如今已經成為知名的女科學家,取得的科研成就讓母校清華大學驕傲。在求學經歷上,顏寧是典型的清華精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並在本科階段開始師從施一公教授。
  • 清華大學美女教授顏寧,為女性正名,優秀女性並非「滅絕師太」
    「不希望再時不時就鬧出沒有任何定語的『餓死癌細胞』的笑話」這就是顏寧成為網紅的初衷。為了實現自己的網紅夢,顏寧在2016年登上撒貝寧主持的青年公開課節目《開講啦》,在節目上,顏寧顛覆了大眾對科學家的固有認知,臺上的她穿著時尚,談吐幽默,金句頻出。
  • 大名鼎鼎清華女科學家顏寧:13年前自告奮勇回國,現又為何歸美?
    顏寧是我國著名的女科學家,在那個女性科學家寥寥無幾的年代,顏寧無疑為中國絕大多數女性做出了很好的成績,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女人在科學界同樣能大展身手,女人的理性思維不輸於任何男人,女人也能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科學力量添磚加瓦。
  • 顏寧:很多人追求成功,成功又是誰來定義的?
    2016年6月,顏寧出席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畢業典禮並做了演講。作為中國著名的結構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顏寧的演講自然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她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對成功的定義正在吃掉當代年輕人,即"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年輕人應該追求怎麼樣的成功",這一觀點引發了許多人的深思。她的原話是這樣的:"很多人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成功又是誰來定義的?……一定要去做別人眼中那個優秀的你嗎?
  • 從清華大學到普林斯頓,天才科學家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
    時光如流水,不知不覺間,顏寧教授離開中國,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已經三年了。2007年,顏寧教授離開美國大學,回到國內,在清華大學任職。2017年,回國十年的顏寧教授,又離開了清華大學,重新去了美國大學。
  • 清華博士白蕊入選「未來女科學家」,有望成顏寧!博士界共5人入選
    提起顏寧,現在在科學界,尤其是作為一名女性,可謂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了,關於她所取得的成就和學術成果z在這裡就不再贅述。大家都知道她是科學界大名鼎鼎的施一公的最得意的女弟子之一,而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天重點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如今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生命科學學院的白蕊,從施一公團隊中眾多優秀學子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科學界又一大家十分關注的「女科學家」式的人物!
  • 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顏寧是現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的得意門生,她在海外完成了學業以後,便回到了中國,回到了清華大學,成為了清華大學的一名老師,顏寧的加入讓清華大學如虎添翼,加入清華大學以後,顏寧教授十分用心地在高科研,做學術研究,她帶領著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取得了許多顯著的研究成果,為清華大學爭光,
  • 給張朝陽先生科普一下,顏值與智慧並存的女科學家們
    我估計張朝陽比較孤陋寡聞,決定給他科普一下,讓他了解了解,世界上有多少顏值和智慧都並存的優秀女性。在講這件事前,我要稍微抱歉一下,因為這些科學家可沒有想著拿自己的顏值來說事,她們更希望世人關注她們的科學成就。真是對不起了。海蒂·拉瑪海蒂·拉瑪,著名電影明星,曾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也是 CDMA 之母,WIFI技術奠基人。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只回了兩個字:扯淡
    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對於這些說法,北京時間5月25日凌晨,顏寧在微博上回應了兩個字:「扯淡!」
  • 白蕊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2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
    這些歷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獲獎人,作為科學抗疫的最美「疫」中人,以智慧與勇氣詮釋了「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而這也是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投身於女性」計劃堅持22年的承諾。 中國科研巾幗的實力從來不可小覷,我們誕生了年逾八旬的古生物學家 -- 「國民女神」張瀰漫;世界一流禽流感專家陳化蘭;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謝毅等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並享譽世界的頂尖女科學家們,為造福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科研前輩屢戰功勳,科學新秀「她力量」也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