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26年前「張玉環殺童案」再審宣判無罪持續引發輿論圍觀,多個相關話題衝上熱搜。當主流輿論從唏噓感慨逐漸轉向對正義的拷問,一些「蹭熱度」、「博眼球」的不和諧的聲音也在撩撥社會情緒,使輿論場變得紛繁複雜。
微博截圖
一、輿情概述
8月4日
江西高院再審宣判張玉環無罪被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將這一塵封26年的冤假錯案推至臺前。據媒體報導,法院最終以「原審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宣告張玉環無罪。
8月4日下午
張玉環回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接受江西高院的道歉,但這26年的痛苦和折磨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決的問題。「搞得我妻離子散、一無所有。我要求司法機關追究『刑訊逼供』人員的刑事責任。」同時,張玉環還表示希望通過申請國家賠償彌補以前的遺憾,但目前這個想法還未啟動。
在此前的採訪中,張玉環的前妻宋小女回憶了張玉環被抓後的艱難生活,她說要讓孩子們回來陪伴張玉環,「主要就是為了他高興,他現在最需要陪伴。」當宋小女說「我非要讓他抱著我轉」,她眼裡的光打動著無數網友。同時她也對現任丈夫表達了歉意,稱「會回到現任丈夫身邊,回報他多年的付出。」
8月5日-8月10日
媒體對本案的多方當事人以及案件推動者進行了採訪。張玉環案律師王飛談到,司法理念落後和正當程序的缺失都是本案成為冤案的成因,他說「出現這樣的案件都是法律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這是我始終的觀點。」小兒子張保剛對媒體表示「他和哥哥計劃,用一年的時間輪流『陪護』父親,幫助他適應出來後的生活。」被害男童母親劉荷花則已經離開村莊,她說已經不想再去追究了,心裡恨到了極點,但是放棄了,「已經這樣了,沒有辦法了。」村醫張幼玲表示,張玉環回村後還是受到了誤解與孤立,自己希望案件繼續追查真兇,給受害者家屬一個交代。
8月10日
進賢縣公安局政治處工作人員告知媒體,針對兩孩童死亡案是否重啟調查及是否對當年辦案人員啟動追責等問題,目前由進賢縣委政法委統一協調部署,有新進展會再告知。進賢縣委政法委副書記汪義華則表示:「政法委這邊主要是負責張玉環後續的安置工作,這個(追責)不是我管的範疇」,「要組織定的話才能告訴你」。
8月12日
張玉環的代理律師王飛透露,下一步,張玉環將下一步將申請國家賠償,同時也會控告在該案件中有違法犯罪行為的司法人員。
二、輿情傳播
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輿情走勢圖
根據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優訊,十五年專注輿情監測,可申請免費試用)監測數據顯示,8月4日,多家媒體報導江西高院宣布張玉環案改判無罪後一日,央視新聞、新京報、鳳凰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對當事人張玉環及其家屬、前妻的採訪開始在網絡傳播,並迅速引起熱議,促使輿情聲量快速達到峰值。隨後,輿情數量逐漸下降,但輿情熱度仍在高位。8月8日,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中央電視臺CCTV-13頻道新聞周刊節目中談到張玉環案時問到,27年,人生失去多少?相關聲音得到多家媒體轉載,引起輿情聲量二次小幅回升。
三、輿論失焦
8月5日,此前各大媒體對前妻宋小女的聚焦在網絡上引發爭議,有人指責她在鏡頭前說「欠我一個擁抱」是「表演型人格」,還有人認為她是為了分得一部分賠償金。對於網民的質疑與網絡惡評,8月5日,宋小女當著張玉環申訴代理律師程廣鑫的面說:「來日張玉環拿到賠償,我不會要一分錢。」宋小女兒子張保剛接受採訪時也稱,母親看到那些惡評就會哭,外界對她有一些誤解,希望大家能理智的對待他的母親。
微博截圖
8月8日,@陳劍導演發微博惡意挑起事端,發表「不要再哭訴了,國家賠你幾百萬也夠了」「江西農民,你27年的收入比博士還高」等言論,此事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與討論。8月10日,微博官方給出相應措施,給予@陳劍導演帳號永久禁言懲罰。
微博截圖
四、媒體評論
哪怕用冰冷的邏輯分析,也不該貿然懷疑宋小女的動機。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為張玉環申冤,足以說明其誠心。張玉環、宋小女和其現任丈夫三個人的厚道體面讓我們明白,情義面前很多物質並沒那麼重要。接下來,我們除了關注此案的國家賠償、倒查原因和追責外,就不要過多窺探他人的私事,公私分開,也是必要的圍觀姿態。
——中國新聞網《妄自揣測宋小女「申冤動機」,缺乏基本同理心》
把坐冤獄想像成「另類打工」、用「性價比」的思維,是不折不扣的謬論。生命的意義,恰恰在於隨時間展開的無限豐富的可能性,而這種被扼殺掉的可能性,是多少錢都無法再贖回的。正如張玉環自己所說:「即使給我一千萬,能換回我27年的青春年華嗎?這件事搞得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新京報評論《「張玉環領幾百萬也值了」,是冷血算法》
無論是將國家賠償形容為「每天進帳」,還是與其他職業的收入做對比,是對國家賠償制度及其價值和作用的扭曲與「物化」。認清並及時駁斥「張玉環不虧」之論,不僅是為保障像張玉環這樣的冤案受害者依法取得國家賠償掃清觀念障礙,也是減少冤案必不可少的社會理念支撐。在此問題上,絕不能任由糊塗、冷血之論來撕裂社會共識,每個人都應更多一份清醒和「免疫力」。
——新京報《別讓「張玉環不虧」式怪論挑逗社會情緒》
冤假錯案不僅令無辜者蒙不白之冤,還錯過最佳辦案時機令真兇逍遙法外。27年過去了,當下可能很難回到案件的原點,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案件可能找不到真兇,屬於兩個孩子及其家人的正義,也許永遠等不到了。在案件陷入僵局,真兇逍遙法外,違法辦案者未受懲罰的情況下,脫離了受害者奢談「遲到的正義」,未免有些輕飄。
——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對張玉環案,別急於替受害者說「遲到的正義」》
網友看法
不少網友對此事表示唏噓,感慨人生有多少個27年?一部分網友表示必須追責。公權力受到約束,程序正義得到重視,刑訊逼供和冤假錯案才能真正減少。還有部分網友認為媒體不應帶偏公眾注意力,只是一味的感動,而更應該關注追責、追查真兇和對冤案的反思。
微博截圖
五、輿情小結
在「張玉環改判無罪」的整個事件過程中,前期媒體自然而然地將關注點聚焦在張玉環及其家人身上。然而在鋪天蓋地的感動和讚美中,張玉環和他的冤案本身似乎成了輿論失焦的背景,屏幕前的你我感動於家人、朋友對他不離不棄的奔走申訴,卻忽視了這本是一場悲劇,無論對於張玉環一家,還是當時被殺的兩個兒童的家庭。
媒體情緒太過激蕩會帶來關注,但也可能帶來輿論導向的偏離。在媒體對張玉環冤案眾多推動者細節進行報導的同時,揣測「伸冤動機」,抨擊「宋小女高調」,質疑張玉環「嫌疑仍在」,甚至「張玉環不虧」等怪論漸漸出現,將輿論引向故事性和戲劇化。這種輿論失焦不僅消解事件本身的嚴肅性,也可能造成情緒掩蓋理性,導致事實真相和追責問題被輿論遮蔽。
正義的彰顯需要輿論的力量,其中,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則是重要一環。本次事件中,主流媒體在輿論短暫失焦後及時轉變報導方向,開始對追責和程序正義問題進行拷問,將陷入感動情緒的輿論及時拉回。我們在同情張玉環同時,不能忘記這起事件的真正焦點,即案件本身的真相。可以預見的是,張玉環和宋小女的事件的輿論熱度終會下降,但媒體對事件真相的追蹤、對冤假錯案的反思以及對司法公正的呼籲還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