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志紅
在分享經驗的同時,與會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是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提高編校人員的報酬。
二是培養數字出版編輯和校對人員。
三是加強對外校公司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要建設文化強國,出版業必須高質量發展。出版業該如何通過編校業務創新確保產品高質量呢?11月25日,由中國出版協會編校工作委員會和教育圖書工作委員會主辦的出版社編校業務創新發展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11家出版社的總編室、質量辦、校對科負責人,圍繞當前編校業務的新情況、新進展、新做法及新問題進行了交流。
說起舉辦這次座談會的由頭,中國出版協會編校工作委員會主任、韜奮基金會秘書長張增順表示,座談會的舉辦受到他參加《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的《總編輯會客廳》第二期活動的影響,「那次活動的主題是用『三審三校』制度築牢質量防火牆,我作為版協編校委負責人,一直在思考舉辦這次座談會,聽取大家的意見」。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座談會上,多位發言者提到了「專業」一詞。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聖陶科文中心主任李紅說:「『三審三校』,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人教社要求,初審責編的學科背景須與書稿專業相對應,交叉學科應安排雙責編。例如,人教社正在做的《中醫藥文化中小學生讀本》,分別安排有中醫學和中文專業背景的兩人擔任責任編輯。
「人民社一直堅持專業編輯審專業稿件的原則。」人民出版社總編室副編審段海寶也提到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提高質量的一個根本方法就是強調專業的一致性和相近性,即讓專業的作者寫專業的稿,專業的編輯審專業的或者相近的稿,校對人員因工作重點不一樣,要強調校對行業的專業性。「這裡面的核心是編輯的專業性,只有學有所長、對自己所學專業有足夠了解和判斷力的人才能組到有質量的好稿子,也才能看出專業性的錯誤。」
印前審讀多把一道關
「建議在現行編校制度裡加上重點圖書付印前審讀這一環節。」張增順此前在參加《總編輯會客廳》錄製時曾提到的這個觀點,一些出版社已經在實施。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從2020年開始嘗試逐步推行全品種行印前審讀,把問題消滅在正式印刷之前。該社總編室主任龐海龍說:「之前,印前審讀針對的是國標教材和重點項目圖書。為進一步給讀者提供高質量圖書,出版社計劃逐步實現全品種印前審讀,今年是50%,明年力爭實現全品種印前審讀。」此外,該社在「三審三校」基礎上,增加了付印之前覆審覆核和終審覆核環節,進一步檢查覆審和終審意見的落實情況,確保圖書內容質量。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也有這樣的制度。該社總編室主任陳松濤說:「我社在付印之前,要求責任編輯和責任校對付印樣通讀,重點選題的付印樣還要經質管部通讀檢查合格後方可付印。」
北京出版集團的獨門「秘笈」,則是在印前對圖書的封面、扉頁、版權頁等單獨進行校對。該集團校對科科長曲丹表示,這項制度已經實行了十幾年。
質檢不合格將被列入黑名單
在座談會上,多名發言者提到了自己出版社的質檢黑名單制度,這也是倒逼編校人員提高質量水平的一個舉措。
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新書二次復檢不合格的編輯也會被列入黑名單。該社總編室主任陳博說,所有新書出版3個月之內由編輯部完成質檢,如果社裡在審讀中對編輯部提交的質檢報告存疑,將會延請社外的審校專家對成品進行二次復檢。「如果二次復檢的結果和編輯部提交的質檢報告落差很大,我們可能會把這個編輯列入黑名單,並就此同這個編輯談話,還會對這個編輯責編的所有作品二次復檢。」
段海寶介紹說,人民出版社在強調「三審三校」基本要求的同時,制定了《人民出版社關於進一步加強「三審三校」的暫行規定》,主要強化和量化了對政治導向錯誤的懲罰措施,提高了重要圖書的差錯率標準。
注重編校人員素養提升
對於如何提升編校人員的技能和素養,大家也分享了本單位的經驗和心得。
「我社在近兩年的新編輯培訓中安排了大量的語文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明年還計劃用半年時間安排20次語文課,幫助編輯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中國出版協會編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化學工業出版社總編輯潘正安說。對於新入職的編輯,化工社也有嚴格的培訓。新入職的編輯要接受5個月的審稿和編輯加工專項強化培訓,部分往年入職編輯也重新安排了學習。這5個月的培訓內容,包括1個月的理論課(有大量的作業和考試),1個月的模擬書稿編輯加工和講評,3個月的書稿試加工,一步一步引導新編輯掌握規範的工作方法。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通過線上圖書質量編輯交流平臺,促進了編輯基本技能的提升。龐海龍說,目前該平臺有200多位編輯在線,出版集團的審讀專家、資深編輯通過這一平臺,每天即時回復處理大量編輯提出的專業問題。
為編校創新建言獻策
在分享經驗的同時,與會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總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提高編校人員的報酬。正如一位與會代表所說:「編輯校對是需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和文化情懷的人才能勝任的,如果他們的收入過低,就會因為生活問題從而消磨他們的文化情懷,也會因為生活所迫一味圖快,從而影響質量。」
二是培養數字出版編輯和校對人員。多位與會代表認為,數字出版參考傳統出版「三審三校」模式,但由於數字出版編校人員不足,面臨如果嚴格執行編校制度,則數字出版生產能力大幅受限,或者擴大數字出版生產規模可能難以嚴格保證審校質量的兩難選擇。因此希望培養數字出版編輯校對人員,出臺數字資源製作的規範和編輯加工費用標準。
三是加強對外校公司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多位與會代表提到,僅靠出版社自身校對力量很難完成所有校對工作,使用外校已成為出版社的必然選擇。但是由於外校公司質量參差不齊,出版社紛紛呼籲行業協會或專門機構對外校公司及其校對人員進行資格認證,同時進行定期培訓與考核,以保障校對人員的基本素質。
此外,商務印書館、電子工業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代表也都發表了很好的意見。最後,中國出版協會教育圖書工作委員會主任、語文出版社總編輯魏運華表示,大家在座談會上談到的編校創新工作,可以歸結為九點:提高認識,領導重視,健全制度,強化責任,規範流程,保障人員,藉助外力,加強培訓,嚴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