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我們不能跨出國門,去看世界各地的風景。但是也正因為疫情,孩子現在跟著我聽了新聞聯播的播報,也知道了不少世界其他國家的國名,日本、義大利、俄羅斯等等,還會問它們在哪個洲,它們那裡現在是晚上還是白天?
所以,這個好奇的年齡,真的有必要為孩子備上一個地球儀,或是讀一讀關於世界知識的圖書,一本地理書,或是一本關於世界的科普書,對於年幼的孩子,那麼先讀一本適合他們年齡的世界科普繪本是明智的選擇,那麼,《7個孩子的一天》正符合這個要求,非常適合3~6歲的孩子,當然,更廣泛的年齡層也是適合的。
7個孩子7個家庭,分布在世界的各地,涵蓋地域廣。他們有來自歐洲的義大利、俄羅斯,有來自亞洲的日本、印度、伊朗,有來自南美洲的秘魯,還有個來自非洲的烏幹達,他們中有男孩,有女孩,他們中有的家庭生活比較殷實,有的條件相對落後,但這一切並不妨礙他們家庭的和睦和這些孩子無憂的成長。
不同洲不同國家的地域風情各不相同,這些孩子和他們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有明顯的差異。書中的這七個孩子個家庭都是真實的,更具可信度。
他們的膚色不同,為什麼烏幹達的人膚色深,為什麼俄羅斯的人皮膚白呢?如果孩子問及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和他一起來探討一番,講一講地球緯度、緯度和溫度的關係、不同的緯度地帶,講一講不同地域的植被、生態圈等等。讀了這本書以後,孩子知道世界如此廣闊。
作為一本世界科普繪本,它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以孩子的口吻向大家介紹他們的家庭、他們生活。
首先展示的是每個孩子的畫像,一張張如證件照片,簡單的自我介紹,讓孩子快速認識書中的這些小主角。然後介紹他們的家,不僅展示房子的全景模樣,也介紹房子所處的地理位置。還有他們的家庭成員、他們的衣著、飲食、出行方式、學校老師、他們的學習狀況、遊戲娛樂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等。一日三餐、起居休閒,每個人的一天,都在這一本書裡同步展示,畫面同時切換在七個頻道,同一天裡大致相同的作息中他們有著相似卻又不同的生活方式。
印度的孩子會上通識課和價值教育課,還有數學、印度語、英語課。我們知道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他們受英語的影響非常大。但是梵文才是印度的古典語言,所以,在後面,孩子們拼寫的自己的名字裡,我們看到印度的孩子用印度語寫名字,使用的是梵文字母。
如此對比,而日本傳承的是中國文化,所以,無論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還是所使用的文字,都與中國如出一轍。對孩子來說,看到的最神奇的一幕是日本的孩子使用日本漢字來書寫她的名字,那日本漢字明顯就是中國字。孩子問及這個,我們可以順勢給他講講。據考古,漢字傳入日本可追溯到日本彌生時代中後期,大致就是中國的秦漢時期。因為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的關係,所以孩子對日本的飲食、文化、生活方式也覺得相對熟悉一些。
在《7個孩子的一天》這本書裡孩子既看到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在圖畫的細節中領略自然界的神奇。
通過這本設計巧妙的繪本,認識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群,了解他們的生活,讓孩子知道地球地域的差異,以尊重的態度去理解和接納別國的民族文化。
以前孩子看到黑人是比較害怕。可能是因為他們膚色深,本身孩子對黑暗有種天生的恐懼,所以害怕。但是在《7個孩子的一天》這本書裡就有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孩子,她和她的家人、老師、同學的膚色是棕黑色的,孩子因為讀了這本書,了解了他們,看到他們和其他人群相似的生活軌跡,其中烏幹達女孩和她的同學們一起跳繩的畫面,讓孩子覺得很有趣,也貼近孩子的校園課外生活。
烏幹達因為工業基礎薄弱,他們的生活相對貧困落後,當地的主食是一種綠色的香蕉,名叫Matoke。從書中烏幹達女孩的一日三餐,我們可以看到,叫「馬託基」的青香蕉是烏幹達人民一日三餐的主食。早餐是肉拌馬託基,午餐吃青香蕉配番茄醬,晚餐也是有青香蕉。
不過,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到了烏幹達卻吃不習慣馬託基」香蕉飯」,然而這並不影響「馬託基」成為烏幹達人民喜愛的食物,也不妨礙它作為烏幹達國宴上的佳餚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
和孩子讀了這些,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生活和文化。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抵就是這個道理。
這《7個孩子的一天》為孩子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增長了孩子的見識,獲得對文化差異的感性認識。雖然有差異,但是我們又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同一片星空下。由不同再回歸至相同,最後的一頁是大家看到的同一片夜空。這種「還原」告訴孩子世界各地的人同呼吸、共命運。就像這次疫情,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因為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只有攜手努力,共同抗擊疫情,共創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