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桑田鄉綿福裡,有這麼一座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潮汕特色建築——潮汕祠堂。這座恢宏的潮汕祠堂,據說造價上億元。
這座祠堂,是由崇弘公子孫在其家鄉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興建,這座祠堂氣勢之宏偉,格局之大氣,佔地面積之寬廣,一個小小的鄉村如此大規模的建築,實屬罕見,說是鄉村祠堂之最一點也不為過!令人嘆為觀止,也不禁讓人感慨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帶大家來領略著一座新世紀建造的中國潮汕祠堂精湛的工藝!
民間有一句話:潮汕厝,皇宮起。俯瞰這座建築,是一座四馬拖車的潮汕建築風格。
駟馬拖車是潮汕地區有名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駟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
蔡澤民的《潮州風情錄》對「三落二火巷一後包」的格局和功能作了詳細描寫:「'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洞,俗稱『門樓肚'。進大門,中間是過渡廳,有道『反照'擋在正中。左右各一間房子,稱為『前房'。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門通火巷,左廊的門便叫『青龍門',右廊的門稱『白虎門'俗稱為『龍虎門'。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廳的前後各由八扇禪門隔起來。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廳,南北廳前後兩端都有『厝手間』,相接前後進的大房。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庫左右有門通後包。主體建築兩邊各有一列與它平行的房子稱作火巷,由龍虎門及厝手間的內外子孫門連接主體建築。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
據清府縣誌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為壯麗。」「雕梁畫棟,池臺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祠堂大門旁,牆上左右石壁描金篆刻:崇九牧繼往開來綿世澤,弘十德承先啟後振家聲
中國地大物博,地方建築燦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匯千百年來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窯民屋的粗獷,瑤寨吊腳樓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蘇州園林的自然一樣,潮汕民居也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內涵。
金光萬文乾坤大,學富五車天地寬。
作為一種集居住與祭祀於一體的以宗祠為中心的祠宅合一的建築,就規模氣勢而言,「駟馬拖車」 式的綿福裡雖說與古代京都帝王府不可同日而語,但其建築結構,卻是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府第式」民居,這種以宗祠為中心,左右有護厝和後包圍護的中軸對稱的「從厝式」民居群落,是從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宮殿「府第」衍變而來的古老的建築形式,因保留了一些古代「京都帝王府」的遺制及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而有「潮州厝,皇宮起」之說法。
就材質言之,綿福裡內外裝飾大致有木雕、石雕、壁畫、嵌瓷、漆畫;就形式言之,有通雕、平雕、半浮雕、泥金漆畫、水墨淺絳,大青綠設色;就裝飾題材言之,有戲曲人物、歷史故實、神話故事,山水花鳥、蟲魚走獸等吉祥題材,如雙龍搶寶,雙鳳朝牡丹,雙獅滾繡球,福祿壽喜,百鳥朝王,鳳鳴朝陽,松鶴延年,麒麟送寶,獅子戲球,仕農工商,漁樵耕讀,童子抱書,五子登科,鯉魚躍龍門,花開富貴,八駿圖,狀元遊街,八仙圖等等。這些集傳統民間藝術精華的裝飾,寄託著對傳統的尊重,體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和諧社會的讚美!
結構
雍容華貴,美輪美奐。
生動形象,技藝精湛。
在這些裝飾門類中,最耀人心目的是綿福裡崇弘公祠承德堂驚彩絕豔的金漆木雕裝飾。
潮州金漆木雕,簡稱潮州木雕,是一項中國民間雕刻藝術,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得名,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並譽中國兩大木雕體系。
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漆木雕始於唐,盛於宋。在廟宇建築中,隨處可見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藝,往往帶有故事性,蘊含發人省思的意義;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頭雕刻,甚至貼上金箔以顯示尊貴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進行雕刻,並在其上髹漆、貼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
這裡無論從梁架、額枋、梁桁、柱間、簷角、門窗、屏風、隔閃等的陳設和裝飾中都大量採用黑漆裝金、五彩裝金等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工藝。這些精美絕倫的金漆木雕裝飾,每一個細部都處理得十分妥當熨貼,故雖雕梁畫棟、流金溢彩但繁而不雜,滿架輝煌而無俗氣,精巧玲瓏而不小氣,顯得華貴雍容,雅致多姿。
綿福裡數量眾多的石雕工藝,則在圍牆、照壁、梁柱、門框、門肚、牆裙、臺階、露臺等外部空間等得到廣泛的應用。
雙獅滾繡球
雙獅滾繡球,金龍兩邊遊。
華堂開景運,事業展鴻猷。
百鳥朝王
百鳥朝鳳凰,華堂集瑞祥。
庭前玉樹茂,院裡詩書香。
嵌瓷是潮汕和鄰近地區特有的種建築裝飾形式, 由於濱海的地理與氣候,使潮汕屋頂塑像易受風雨侵蝕,聰明的藝人們便用打碎的彩色瓷片,調上灰泥糖水和桐油,將其粘在已塑好的粗壞上,使之成為晶瑩剔透的嵌瓷。它不但可抵禦近海強風酸雨的侵蝕,而且經雨淋日曬之後,更顯得熠熠生輝。綿福裡的嵌瓷不但形式多樣,造型各別,而且精緻豔麗,璀璨奪目,是不可多見的藝術精品!
五行山牆是最具潮汕特色的建築裝飾。
五行山牆,顧名思義,可知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來裝飾的山牆,這大概是源於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剋之道吧,這種最具潮汕建築風格的裝飾樣式,是和魚露一樣離開潮汕便找不到的「東西」。如果你在外地或國外,偶見有如此裝飾風格的屋宇,那位屋主一定是潮人了,因為她那獨特的裝飾風格,讓人一望便知,而且印象深刻。
五行山牆盛行於閩南、廣東潮汕、馬祖、金門以及臺灣之民居。
潮州古民居的建築裝飾形式深受「五行」學說的影響。「五行」學說認為,陰陽二氣的茲長變化和「相生」、「相剋」衍生了世上一切有形或無形事物,並以此解釋地理位置的東、南、西、北和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現象;方位前、後、左、右、中在「五行」中也有其相對的位置: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這些在我國歷代相沿,影響廣泛,受到世代人們的推崇,而營造村落,民居廣泛使用。
同時,在「五行」學說中,還人為地將山峰坡形態劃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有人簡單概括為「金木水火土,圓陡長尖平。」潮汕工匠根據這些五行規則,在營造建築中演變出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種基本形式牆頭。
潮汕各縣的五行山牆的裝飾情況總的來說其風格是一致的,所不同者僅是有的山牆小些、有的大些;有的豪華點,有的簡樸點。「金」式的山牆特別多,不知是屋主們真的五行「缺金」,抑或是建「金」式便意味著財源滾滾來呢?
按傳統的五行山牆裝飾,其講究是非常嚴格的;建屋前,要請風水先生考察,風水先生則要根據屋主的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決定該屋應該採用哪種式。
我們所見到的山牆,有的採用「金」式,有的採用「木」式或「水」式,有的則用「雙土」式,有的認為普遍的「水」式不夠意思,則來個「大水星」式。大戶人家的宅院,則諸式並用,各取所需而各顯其「能」。
有錢的人家厝角頭講究有「三線三肚」,下帶浮楚,即楚花。線指的是模線,窄的為線條,寬的為板線。流暢的板線模線沿左右兩邊傾瀉而下,線與線之間留下一個個被稱為「肚」或「板肚」的裝飾空間,「肚」根據題材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花鳥肚」,「山水肚」,「人物肚」。其上用彩畫、灰望或嵌瓷作為裝飾。採用這些裝飾後,使潮汕傳統建築原本比較簡單的「厝角頭」有明顯的明暗和色彩變化,豐富了潮汕傳統建築立面的藝術效果。由此也可窺見老屋曾經主人的顯赫家世。而牆頭正中下方成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紋即使「楚花」。
厝角頭之所以是潮汕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是因為它很「大眾化」。無論是花窗灰塑嵌瓷或木雕,很多都是只有在祠堂廟宇或富豪的住宅才能見識一番,而厝角頭是所有傳統民居都具備的,不論屋主的貧富。貧富間只差別個大小裝飾罷了。
這種獨特的五行建築裝飾,就這樣一代一代年復一年地在潮汕大地默默地留傳下來,成為我們潮汕的一種獨特的建築文化。理氣宗盛行的福建一帶多見此類山牆,潮汕之地與閩南接近,互為影響。
關於五行山牆有這樣的話:金者頭圓而足闊,木者頭圓而身直,水者頭平而生泥,平行則如生蛇過水,火者頭尖而足闊,土者頭平而體秀。
門神
凜凜兩門神,栩栩如生靈。
忠精日月照,勇猛鬼魅驚。
拜亭
祖德流芳日月光,孫枝挺秀坐高堂。
克紹箕裘千秋盛,馨香俎豆萬代昌。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光旖旎,氣象萬千潮汕大地的綿福裡,是崇弘公子孫特別是季子學雄成就丕業之後,丕承先志,垂裕後昆所建的公祠。
學安居-雄安居
獨特的西式別墅 光輝居-金光居
西洋風格的別墅建築,將西方建築文化和東方建築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建築文化表達方式。
文章來源:林氏宗親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