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魚湧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土洋社區葵湧河入海口處,是東部黃金海岸上很有特色的一環,其不僅有500多年峰迴路轉的傳奇古村,更有隱在山間的那片藍海、那片沙灘和那片民宿。
一、沙魚湧裡的500年傳奇
位於葵湧河入海口東岸、位置偏遠的沙魚湧,據說建於明、興於清,有500多年歷史,曾是惠州、東莞、寶安三地最大的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沙魚湧也曾是抗戰時期東江縱隊的根據地,香港淪陷後被秘密營救的茅盾、鄒韜奮等文化名人也在沙魚湧登岸脫險,1946年東江縱隊由此登船北撤。
沙魚湧裡的500年傳奇,足以讓人吃驚不小。
二、探尋峰迴路轉的沙魚湧
由於沙魚湧的特殊地理位置,去沙魚湧必須要經歷4次峰迴路轉:
第一轉:景區大門外的峰迴路轉。駕車要先從葵湧的深葵路轉到葵鵬路,再到第一個路口右轉,再往前走就會看到醒目的沙魚湧景區大門。
第二轉:停車場後的峰迴路轉。景區大門內有停車場,但想開車繼續往裡走也可以,但在上坡彎道處有些危險,上坡路窄又是大角度拐彎,一旦遇到會車就只能後退到寬闊處;提心弔膽轉出彎道就是500年沙魚湧古村的所在。
第三轉:古村裡的峰迴路轉。將車停在村口路邊停車場,進入古村大門,穿過一堵沙魚湧古墟浮雕牆和一座橋,在民國風的街巷裡兜兜轉轉到海邊的山路。
第四轉:山海間的峰迴路轉。從半山石壁上的小路步行,從路旁古木老藤的枝葉間,俯瞰碧波蕩漾的葵湧河入海口,還有紅樹林溼地和飛翔的白鷺;再往前走,轉過一段石壁和一個碉堡,眼前就是豁然開朗的大海。
每一次峰迴路轉,都會有各自的忐忑,也會有各自不一樣的驚喜。
三、發現隱在山間的那片藍海
經過數次的峰迴路轉,終於看到那片隱在山間、雲天相接的藍藍大海。
從半山石壁的小路下來,先是岸上一片平整的樹林,樹下有不少坐凳可以休憩;如果再往前走,翻過一個山峰,就是官湖沙灘那片海。
而眼前沙魚湧這片海,三面環山,海水也很清澈,藍藍的煞是好看;山腳下直接就是約300米長的漂亮沙灘,沙質雖比不上大小梅沙的細膩,但很乾淨、原生,遊客也少,海風撲在臉上、海浪漫過腳踝,一切都是那麼原汁原味。
四、東江縱隊北上的碑亭礁石
從半山小路直接下行到海邊,就是一片巨型礁石,礁石上有小橋、亭臺,還有一塊巨型紅色石刻,據說1946年東江縱隊2583人從此地登船北撤至煙臺,1989年在原址建亭立碑,被列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站在堅硬的礁石上,眼前是藍藍的大海與天空、白白的沙灘與浪花、紅紅的碑刻與亭欄、青青的環山與林木,耳邊唯有靜靜的濤聲,心胸內頃刻間清淨、豁達、安詳許多。
五、500年古村裡的民宿客棧
從海邊戀戀不捨地返回佔地17.8公頃、現有98棟民居的沙魚湧古村,再次審視這個有著500年歷史的古村,沿街儘是民國風的壁畫雕像、民居和商業建築,也有不少很具文藝範的主題客棧、特色民宿,盡顯濱海客家古村的人文風情。
古村在「山海情」、「民國風」的主題基礎上,又突出紅色文化、彰顯500年歷史,先後修建了東縱北撤紀念公園及陳列館、東江縱隊群雕、百年變遷史話銅畫浮雕牆等人文景點,整體紅綠相映、青藍交融,宛如山海間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