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作"禮儀之邦。"所以"送禮"在中國,是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裡,"禮"通常不是指金錢,更多的是一份情意。俗話說"禮輕情意重"便是如此。
古時人們在提親時會攜大雁以示忠貞。在別人結婚時,也會隨禮,這種禮儀基於親緣與地緣。甚至極少使用貨幣,幾乎沒有物化的痕跡。
中國普世的"送禮文化"
如今交通便利,人們的地緣關係減弱,在缺少親緣關係的前提下,只能通過送高價的東西,維持鞏固合作關係。商品經濟高速發展,我們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人們礙於面子,讓送禮開始變得物化。
而現在送禮,也不是說僅僅一個貴重就能送到受禮人的心坎上。送禮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受禮人的習俗,包括人格。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些許關係,比如送鐘錶之類,有"送終"的含義在,梨子不能分開吃,有"分離"之意。所以說,送禮,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
給學者和長輩送壽禮,大多人會選擇象徵延年益壽的壽桃,或者是雅致的筆墨紙硯之類,在這些閱盡千帆的長輩眼裡,更看重的是一份心意。而在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的90歲壽宴上,他卻當即表示清華大學送的禮物,讓他很不高興。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學府之一,究竟送了什麼?為何讓楊振寧老先生如此不滿?
物理大能楊振寧
楊振寧老先生我們不陌生,他和李政道兩人的合作故事,我們更是從小聽到大。這位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出生在1922年的安徽合肥。他天資聰慧,自4歲識字開始,一年便掌握了3000多個漢字。楊振寧讀小學三年級時,他的父親任教清華,他因此就讀於清華教員子弟小學。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38年以高二學生的身份報考西南聯大化學系,被成功錄取。是金子總會發光,他在物理上的天賦被老師注意到了,在老師和興趣的引導下,楊振寧轉到到物理學專業跟隨吳大猷教授學習。
在物理行業裡,楊振寧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天賦,他當時的一些理論,已經初見大師的端倪。他在1945年出國留學於芝加哥大學,畢業後開始與李政道合作。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被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
要知道,諾貝爾獎種類繁多,但物理學獎的含金量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物理界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在國內為此歡呼雀躍的時候,得到這項榮譽的楊振寧,卻選擇了留在美國。這讓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給他打上了"不愛國"的標籤。
其實楊振寧的選擇在如今看來。可以理解。楊振寧是一個理論型學者,他歸國對於祖國的建設意義並不大。加上那時美國,對於得到博士學位的人才,管控得十分嚴格。楊振寧留美繼續研究物理,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楊振寧在1999年退休,退休後的他,把自己1944年之後的所有論文包括手稿,都捐獻給了香港中文大學,包括那枚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章。這些資料,對我國的物理行業的影響不難想像,是巨大的。
楊振寧一直在為回國努力,終於在2003年,他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祖國,執教清華。在清華的楊振寧像一根蠟燭,用燭光照亮著祖國物理行業未來的花朵。
以他的水平,帶博士生碩士生,都是綽綽有餘的。他卻對自己教授本科生毫無怨言。每次上課前,他都會花兩小時備課,在同學們問到在他看來很幼稚的問題時,他也沒有絲毫不耐煩。他說,本科生對於物理的學習是在打基礎,基礎不牢房屋自然不穩健。他們這樣愛學,他的高興是心裡發出的。他為他們高興,更為祖國未來物理的事業高興。
不被眾人接受的"愛情年齡差"
有人會槓,楊振寧回國之後,迎娶23歲的嬌妻翁帆,是為老不尊。而人們之所以稱讚愛情,不正是因為它不分國界,不分性別嗎?為何偏偏拘泥於年齡?
翁帆和楊振寧的愛情在如今我們看來,是荒誕的。但是子非魚,焉知魚樂?世界這麼大,老夫少妻比比皆是。楊振寧的成就,決定了他會活在大眾的視野下,因此成為我們攻擊的對象。對於愛情,我們要有起碼的尊重。
楊振寧為我國如今的物理事業貢獻良多,是清華出了名的良師益友。在我國物理實驗室的成立當年,他也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振寧與清華的關係是很親密的,他又為何在生日宴上表示不滿?
戳人心肺的禮物"金屋"
在楊振寧90大壽的宴會上,他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生日禮物。看到禮物的一瞬間,楊振寧臉色變了,清華送上了一座純金打造的房子。雖然清華解釋到這個金房子是寓意"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這樣直白的禮物,還是讓人心生膈應。
加上金屋自古就有"金屋藏嬌"之意,楊振寧與翁帆的愛情在彼此眼裡是真愛無疑,但聽多了流言蜚語的他的心,早已被折磨得千瘡百孔,十分敏感。加上學者文人最重氣節。給學者長輩送禮,送黃白之物,明顯不是明智之舉。這明晃晃的金銀,像是在打他們的臉。
楊振寧一生沉迷於物理事業,他的一生講學無數,也算周遊列國。他閱盡了人生百態,是絕對不缺錢的。他正是了解清華,和清華感情甚篤,才震驚於清華大學不妥的行為。
清華自知不妥,很快補送了禮物。那是一塊黑水晶,上面鐫刻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在收下這塊黑水晶的同時,出於禮貌,並未退回第一個禮物,反而和其他禮物一樣,放在了陳列櫃裡。
楊振寧如今依舊在祖國的物理事業,發光發熱。在清華裡,依舊能看到他給學子們上課的身影。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物理,落葉歸根,他終究還是回來了。
清華給了他很高的禮遇,讓老先生能在清華任教的自己的過得舒坦幸福,卻不想一件禮物引起了老先生的不滿,破壞了兩者的關係。
這也警醒著我們,送禮如果過於物化,反而失去了送禮的本真。收到禮物本是件開心的事,如果禮物沒有送到心上,就不是結下善緣,反而是結仇了。
中國的送禮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結婚、喬遷禮還是壽禮都有各自的講究。他們不一定要貴重,但作為一份祝福,祝福的意願包括好兆頭是至關重要的。中國送禮講究彩頭,講究討個吉利,這是我們要尊重的傳統。時代無論怎麼變幻,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傳統的文化卻是根深蒂固,值得我們去了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