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等媒體報導,1月25日,175名中國遊客因航班延誤,被滯留在日本東京成田機場。遊客因不滿航空公司安排,與當地警方爆發衝突,一名遊客被警方帶走調查。環球網引述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稱,一名中國男子「不聽從航空公司2名職員的勸阻,將2人撞倒在地,導致其中一名女性職員左腳扭傷」。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公告表示,已第一時間緊急介入處理。經努力,滯留旅客已於26日凌晨順利返回上海。
因為航班延誤,旅客與航空公司、機場及警方之間的衝突事件,時有發生。發生在日本的這起衝突,跟此前發生於國內的若干衝突並無實質性區別。
要說有什麼不同,就是在國內許多情況下,遊客「鬧一鬧」,航空公司等方面一般會作出最大程度的妥協,儘可能滿足遊客的訴求。但是,此次175名中國遊客回國乘坐的航空公司,並沒有通融安排,甚至沒有懂中文的職員,讓矛盾進一步激化。
「中日旅客區別對待」「現場唱起國歌」,一些自媒體在發布消息時,似乎想把讀者帶入情緒化的視角。但是,航空公司回應,在場中日旅客並未被區別對待。我國駐日大使館也證實,5名日本籍旅客系自行離開機場。
以往在討論航空公司如何處理航班延誤時,輿論常列舉國外如何妥善處理滯留旅客的「先進經驗」。例如,歐盟針對航班晚點規定:如果飛機比預定時間晚到了3個小時以上,即使已到達目的地,依然可以要求最高達600歐元的補償。日本是國人熟悉的發達國家,為何在發生延誤事件時顯得那麼「不靠譜」?
其實,如何處置延誤,首先要看航空公司。執飛這趟GK35次航班的是捷星航空日本公司,其母公司捷星航空的總部位於澳大利亞,是一家國際知名廉價航空公司。
注意了:捷星航空是廉航!筆者查詢了該航空公司今年4月從上海飛往東京的單程機票價格,最低價僅600多元,明顯低於同時期大多數普通航空公司經濟艙票價。
在「價廉物美」方面,航空業實在沒有什麼發言權。在確保飛行安全的前提下,航空公司向來是赤裸裸地「價格歧視」——當然此歧視並非真正的歧視,無非是一分價格一分貨而已。
普通航空公司尚且有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的區別,對於能否退改籤也有不同的定價策略。主打低價的廉航更是把價格槓桿運用到了極致——沒有餐食甚至沒有水,沒有行李託運,延誤不賠償,是很多廉航機票的限制性條件。
這恰恰是航空業市場化發展多年所形成的慣例。坐飛機出行,有人只追求以最小的支出抵達目的地,有人則習慣於享受精緻、周到的服務,廉價航空公司滿足的正是前者的需求。這些年流行「窮遊」,很多窮遊者正是通過廉航實現了週遊世界的理想。應該說,這種對市場的精準劃分,有其內在的合理性。
在國內,國家民航局對低成本航空(廉價航空)的鼓勵態度一直很明確。國家民航局對廉航的部分服務標準不作強制性規定,允許適當簡化服務。只要廉航事先與旅客籤訂協議,可以不予提供乘客食宿,不予及時改籤航班。
又要花最少的錢買機票,又要享受完善的服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其實,只要願意花錢,廉航同樣可以提供與普通航空公司類似的服務。比如,預定機上餐飲,花錢選座,也可以購買延誤險。如其延誤時與航空公司撕扯,不如提前買個心安。
發生在日本的這起衝突事件,再次說明國人對廉航的接受程度尚不盡如人意。近年來,很多旅客與航司的衝突都涉及廉航。如果一味滿足旅客的訴求,勢必會提高廉航的運營成本,最後體現在票價上,對其發展顯然是極為不利的。
據報導,175名中國遊客中存在部分團隊遊客。值得追問的是,旅行社在與消費者籤訂協議時,有沒有盡到告知義務,說明廉價航空的服務特點?在現場發生衝突時,旅行社有沒有作好溝通,讓旅客保持理智,在當地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維權?在廉航文化較普及的國家和地區,廉航乘客多為獨立出行的背包客,而到了國內,廉航為何成了旅行社壓低團價的方法?
花多少錢,買怎麼樣的服務,這是市場經濟的常識。總體而言,捷星航空在此次衝突中並無明顯違約,輿論評價不宜只講人情而忽略規則。事實上,有規則才有情義,逾越規則的索取可能成為矛盾與衝突的導火索。
文/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