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的升學深造率,深造同學中過半進入QS排名Top50的國際高校、11人進入清華、北大;主持和參與30餘項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國際、國家級、省級等各類競賽獲獎累計超過70餘次;20人次在SCI期刊上參與發表論文……這一組數據是西安交大化學生物試驗61班30位同學一起創造的輝煌戰績。
一個班的同學個個優秀,到底有何奧秘?「創新性、個性化的培養是關鍵。」西安交通大學班主任劉華東教授解答了記者的疑惑。「學校對化學生物試驗班的定位是培養化學和生物學領域拔尖人才。班級採取『退出與吸收相結合』的動態機制,通過小班教學、翻轉課堂和導師制等方式,提升授課質量,突出學生個性化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熱情。」
化學生物試驗61班的導師由生命學院、理學院化學系、前沿院、錢學森學院、仲英書院的教師組成,這些教師本身就是學科交叉和科學前沿的優秀代表。「導師帶著我們到實驗室進行科學實踐,拓寬我們的學術視野,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在課餘接觸到學科領域的前沿。」班級科技委員李明月道出了名師對於成長的薰陶作用。
「一對一」的模式則讓指導更精準。斬獲多項科研成果的房欣蕾告訴記者,學業導師盧曉雲教授對她科研成長幫助很大。「除了最開始科研思維、文書寫作的指導外,在熟悉跟進項目後,盧老師開始讓我接觸更多的課題與方向。在盧老師的指導下,我在本科階段的科研並不是局限於一個小點的研究,而是參與了多種不同方面的工作。」
最讓李明月津津樂道的,是翻轉課堂的學習方式,「班裡每一位同學都會參與備課講課,我在物理化學課上講過形狀記憶合金,」李明月表示,「為了能在5-10分鐘內為大家清晰講解,我們需要在課下搜集知識、消化梳理、準備講稿和PPT,這是一個鍛鍊自學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
當然,除了良好管理機制、準確培養定位的有力保駕護航外,優秀成績的取得更離不開老師的關心、同學們個人的努力和團隊集體的付出。
劉華東密切關注班裡的每一位同學,發現哪些同學在學習上有困難了,就第一時間談心談話,談定位、講前途、聊壓力、析問題。他特別重視學風和班風建設,班委成員認真負責,他們經常組織班會,考試期間大家相約在圖書館刷夜學習,每學期結束後都會組織集體活動,每一年都會照一次集體照,點滴小事,凝聚了深厚友誼。
「班裡的同學都很積極上進,經常能在實驗室中看見大家穿著白大褂做實驗的情景。」李明月說。同學們把高定位和高壓力轉化成了學習的動力,他們積極參與科研競賽,競賽類別涵蓋從機器人到能源各個領域;他們熱情投身志願活動,從支教團、學長團到疫情防控青年志願服務隊,在服務中綻放光彩。
同學們清楚,化學生物試驗61班是一個大集體,只有凝聚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的能量。因此在碰到分歧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集體的榮譽。房欣蕾給記者講述了參加iGEM競賽時的一個插曲。據介紹,當時班裡共有兩個隊伍參加,為代表學校取得更好的成績,兩個開始互相競爭的隊伍通過商量留下了進展情況更好的一隊並進行了重組。「淘汰隊的隊員,也立即參與到另一支隊伍的工作中,共同努力做到更好,我就是更換隊伍的隊員之一。」房欣蕾說。在這種良性的競爭和合作關係下,同學們不僅斬獲了金獎,也增進了友誼。
作為第一屆化學生物試驗班,師生們要面對很多「吃螃蟹」的事情。比如一些專業課是以往沒有開設過的,怎麼講才能讓學生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目前課程的設置方式是否合理?對於這些問題,教師在精心設計外,也將學生邀請了進來,雙方共同探討,向著共同的目標探索前行。比如,為讓學生精準了解班級特色,班主任在入學之初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培養方案。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邀請學生共同討論,不斷調整、完善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我們既是課程的體驗者,也是課程的建議者。」班長鄭宇鵬告訴記者,原來有機化學這門課是64學時,老師雖然講得很認真很細緻,但因為時長原因,有一些內容還是不能講透。「後來我們在上有機合成化學課時,發現有機化學的基礎非常重要,在我們的建議下,下一屆的課程時長就延長了。」鄭宇鵬還提到,通過外聘教師的形式,班級開設了許多過去沒有的專業課。「物理化學課聘請的是南開大學的朱志昂教授,80多歲的先生站在講臺上神採奕奕,我們在獲取知識、開拓視野的同時,也看到了師者的風採。」
由房欣蕾創作、張夢溪撰寫的祝福詩,送給班裡的每一位同學
這就是化學生物試驗61班,一個優秀的集體,也是一個在探索中不斷成長的集體。他們班衫上寫著Chemical Biology,每一位同學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元素符號,各個元素單獨使用即為單質,組合使用即為化合物,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學們將自己稱作「花生米」,今後雖然將各奔東西,但是他們懷揣著化生夢,將持續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未來可期。
關注中國教育在線陝西站
掌握最新教育資訊
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