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反思:美式民主制度正變得不民主,且給美國帶來危險

2020-12-15 中國青年網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將在本月29日登場,大選公正性、最高法院等話題將是總統川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激烈交鋒的主題。隨著大選臨近以及兩黨就最高法院大法官職位展開纏鬥,多家美國媒體日前在反思美國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美國《國家》雜誌表示,美國的政治制度已經變得陳舊。《華盛頓郵報》更是直言,美國的民主不僅正在變得不民主,而且給美國帶來危險。

據CNN23日報導,美國總統競選辯論委員會周二宣布,川普和拜登的首場辯論將於本月29日在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舉行。辯論將從晚上9時開始,持續90分鐘,分為6段,每段15分鐘。辯論的主題可能根據「新聞動態」發生變化,但將包括川普和拜登的政績、最高法院、新冠肺炎、經濟、種族衝突和暴力以及選舉的公正性這6個主題。首場辯論將由福克斯新聞頻道主播華萊士主持。

最高法院以及選舉的公正性兩個主題和美國近期政治形勢密切相關。據美國《新聞周刊》22日報導,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後,有關美國政治和司法體系的辯論越來越激烈。《華盛頓郵報》22日發文稱,美國旨在防止多數人暴政的政治制度讓少數人暴政不斷抬頭。文章以參議院制度為例稱,民主黨在參議院共有47個席位,共和黨則擁有53個席位。不過47名民主黨參議員代表近1.69億人,而53名共和黨參議員僅代表約1.58億人。此外,在參議員選舉中,支持共和黨的州多是「移民少、白人基督徒多、大學生相對較少」的地區。美國《國家》雜誌表示,美國的「民主制度」從設計理念上就違背了多數人原則。

選舉人團制度也是美媒熱議的話題之一。隨著大選的臨近,很多人擔心川普將再次在輸掉普選的情況下,通過選舉人團制度和「贏者全拿」制度登上總統寶座。川普2016年獲得的選票比希拉蕊少約300萬張,但贏得的選舉人票(304張)卻比希拉蕊(227張)多,由此贏得大選。

CNN主持人雷蒙22日呼籲廢除選舉人團制度。據美國《國會山報》23日報導,希爾-哈裡斯調查最新的民調顯示,51%的登記選民表示應該廢除選舉人團制度。

多家美媒強調,在過去25年,有兩位共和黨總統入主白宮時沒有贏得普選。《國家》雜誌稱,決定誰將成為美國總統的是幾個州的少數選舉人。《紐約時報》認為,選舉人團制度提醒人們,美國的民主是不公平、不平等和不具有代表性的。

美國政治制度的弊端在川普治下暴露無遺。美媒稱,最高法院可以修改憲法,決定美國的選舉制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投票確認後上任。現在的美國,川普並非普選選出,控制參議院的共和黨也不能代表更廣泛的人群。在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表示支持在大選年填補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後,美國最高法院將按照川普的意願再添一名保守派大法官。《華盛頓郵報》表示,美國現在面對著一個由白人佔壓倒性多數的少數州主導的參議院、一個完全不受民意約束的最高法院以及一個不是普選選出的總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政治制度能否行得通是個問題。(任重)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美媒:美國及其民主制度成了笑柄
    來源:海外網美國國會6日發生騷亂(圖:Getty)海外網1月13日電美國國會騷亂依舊餘波未平。《紐約時報》12日刊文稱,該事件不僅暴露美國民主的危機,也顯示出美國權力的危機,「美國及其民主制度成了笑柄」。
  • 邢雲超:美國大選是美民主政治負資產
    專家認為美國選舉體系為地方政府與州的混雜組成,相形較先進和經過強化制衡的憲法條款的民主國家,美國選舉管理體系不符合當代民主標準,其民主制度不僅匱乏對行政腐敗的全國性制衡而且缺失選舉誠信的統一保障,甚至連最高法院提名也趨於政治化。美兩黨先前是競爭對手,如今卻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社交媒體的崛起,政客與民眾的近距離接觸,某種程度上邊緣化了傳統大媒體對輿論的主導,引致各種民調和預測失靈。
  • 美媒關注:中國人權研究會發文揭「美式民主」虛偽面目
    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官方智囊機構中國人權研究會26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金錢對華盛頓特區的影響是「美國政治對立尖銳、社會撕裂嚴重」的根源。據合眾國際社網站12月26日報導,中國人權研究會在其題為《金錢政治暴露「美式民主」的虛偽面目》的分析文章中認為,富人階層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普通美國人的影響力則日漸縮小」。中國學者指出,在美國開展政治活動成本高昂,美國兩大政黨「暗錢」捐款增加,這表明金錢政治無情地碾壓了「美式人權」。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一場大選,能夠讓執政黨和在野黨同時充滿懷疑,證明支撐選舉的政治制度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美國2020年的大選亂象,折射了美國民主制度之殤。反民主的選舉人團制度川普一再宣稱自己得票數高於拜登,再次讓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 北美觀察丨「國會陷落」暴露體制之殤 媒體批評美式民主三大「原罪」
    △福克斯新聞報導,大批川普支持者聚集在美國會大廈外並與防暴警察發生衝突據悉,這是美國國會大廈自1812年戰爭中遭到英國人襲擊以後的第一次遇襲,美媒稱這是有史以來美國政治席位爭鬥中最激烈的場面之一。截至目前,這場騷亂已造成5人死亡,52名抗議者被捕,多名警察受傷。
  • 西方對民主的反思
    一、美國民主理想的蛻變 僥勝易生輕狂,挫折催人反思。回顧20世紀最後10年到21世紀頭10多年的歷史,人們目睹了西方,特別是美國,從欣喜若狂到受挫沮喪的戲劇性變化。現在他們不得不思考兩個沉重的問題:一是為什麼會打大傷元氣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二是為什麼經濟危機會如此嚴重?
  • 美德英俄五位學者反思和剖析美國民主困境
    編者按:美國民主在其國內遭遇的種種問題,以及美式民主擴張對世界的影響,引起國際社會眾多有識之士的關注。人民日報觀察版今日刊發來自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的5位學者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反思和剖析。
  • 美國民主黨的作弊、中國人對民主制度的百年追求!
    我們知道任何美好、成就、榮耀的背後都是要有代價或者說前提的,這麼好的民主選舉制度,為大部分發達國家所使用,但是他的成功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求參與者誠實守信、和平非暴力、愛與尊重,如果沒有這些優秀文化的支撐,再美好的制度都會隨時變質,這次美國的民主制度,危在旦夕!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其實,美國大選就是美國人的事情。無論選舉是否混亂,無論最終是誰勝選,中國人也就是看看熱鬧。當然,這熱鬧也不白看,旁觀者不僅能長見識,還能長知識,可以重新認識那傳說中的美國民主制度。這樣的民主制度看上去很美,但問題是,經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是否真能代表人民利益。 在建國初期,美國人很重視社會道德,而且把道德與民主聯繫在一起。按照當時流行的觀點,國家政體可以分為三類,即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每一種政體在統治方面都有其自己的根本原則和精神:對於君主政體,則是恐怖;對於貴族政體,則是榮譽;對於民主政體,則是德性。
  • 國會山被佔領,美國民主怎麼了?
    此次美國大選特別是國會大廈事件帶來的亂象和衝擊,令世界看清美式民主的非普適性。當地時間2021年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發生暴力示威活動,部分示威者衝入國會大廈,不僅導致數名示威者受傷甚至死亡,1名警察受傷不治,百餘名議員落荒而逃,美國首都被迫宵禁,更讓世界再次看到了美國的另一面。
  • 國際觀察:美式民主遭遇「民主」反噬
    如今,「山姆大叔」自己成了「瓜」,「靚麗的風景線」也被美國的主流媒體眾口一詞地斥為「暴力事件」,其諷刺性正如黎巴嫩常駐聯合國代表穆罕默德·薩法日前發表的評論:「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讓西方一直津津樂道的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觀,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 美媒:美內政問題重重 民主並非好政府代名詞
    美媒:美內政問題重重 民主並非好政府代名詞 2014-07-23 10:12:33這位總統顯然希望鞏固其關心普通美國人的形象。  不過,歐巴馬演講的這一面沒有引起注意。當他試圖聯繫普通民眾所關心的事務時,他的語言就變得蒼白無力了。他說,美國人應當把更多錢花在「能幫工人找到工作的事情上,能幫有家室的人晚上回家看到家人的事情上」。即便這是一次關於基礎設施的演講,這種措辭也顯得語焉不詳,有一層隔閡。
  • 甘陽 託克維爾與民主——《民主在美國》臺灣版導讀
    就全書結構而言,上卷主要是關於「民主在美國」的特殊表現。民主「在美國」的情況之所以特別引起他的興趣是因為他認為,在歐洲,「民主時代」的到來幾乎無一例外要以摧毀貴族制度為前提,從而以「民主革命」為必經階段,美國則因為歷史短暫、是一個沒有「貴族時代」的國家,因此「民主在美國」的獨一無二性就在於它不需要以推翻貴族制度為前提,從而避免了歐洲那種民主革命。
  • 楊潤廣:解讀美國的民主觀和民主制度
    美國高揚民主的旗幟,熱衷於在世界上推行民主制度,宣稱美國民主代表著文明理想,有著普世價值,試圖按自己的意志和國家戰略建立所謂的民主世界,貌似美國是民主制度的衛道士。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直到建國近200年的時候,美國才停止拒斥民主制度,上個世紀60年代才完成了公民權制度的構建。
  • 英媒:英美民主弊端
    想搞清楚為什麼美國和英國受民粹主義打擊比其他許多民主國家都沉重的人,或許會回想起這句話。  沒有哪個西方社會比美國和英國更商品化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消費,當然這不是最糟的命運。但代價是我們容易忘記其他因素的價值,比如自由民主政體的內在價值。報應來自於相信你自己的營銷內容。  2001年9月美國遭遇恐怖襲擊後,喬治·W·布希政府將英美民主的傲慢自大發揮到了頂峰。
  • 海外網評:「動搖國本的一天」,美式民主怎麼了?_國內新聞_新聞...
    (圖片來源:Politico)當地時間1月6日,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舉行聯席會議認證美國大選結果的日子,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大規模示威活動,主要目標就是象徵美國最高立法權力的國會大廈。遊行抗議、槍聲四起、流血衝突……美國國會山變戰場的場景震驚世界,已然千瘡百孔的美式民主更是體面盡失。
  • 其實你不懂美國和「美式民主」
    拜登戰勝川普背後:美式「偽民主」與「假普選」 要準確分析美國總統大選前後的形勢,有一點至關重要:「川普曾經代表過美國大多數選民」不過是一種荒誕的說法而已。2016年,希拉蕊·柯林頓領先川普290萬張選票——事實上,自1992年以來的8次總統選舉中,民主黨有7次獲得的普選票數超過共和黨。
  • ...民進黨當局心情如「過山車」 臺媒:大選充分暴露美民主制度...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美國總統大選5日繼續陷入膠著,臺灣民進黨當局的心情也跟坐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對於島內輿論來說,美國民主制度的弊端也令它們進行了反思。「臺灣川粉」一度興奮繼上周六緊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民進黨當局繼續打「平衡牌」。
  • 民主的兩幅面孔:託克維爾對美國和法國的觀察
    7月12日晚上,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倪玉珍在首師大北一區做了題為《民主的兩幅面孔:託克維爾對美國和法國的觀察》的學術講座。在講座中,通過解讀託克維爾的兩部經典著作《論美國的民主》和《舊制度與大革命》,倪玉珍把我們帶回了歐美民主革命風起雲湧的19世紀上半葉。託克維爾在這兩部著作中對民主在美國和法國的歷史和現實進行了細緻的對比與反思。
  • 尹漢寧:西方民主源流與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
    雅典民主在內容和形式上帶有原生態特徵,當然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它是奴隸制城邦國家的治理形式,相對於6000人,還有35萬奴隸,4萬外邦人沒有民主權利。也正因為奴隸制度比較完善,才有可能採取這種自由民廣泛參與的直接民主,不然,6000人經常開會,沒有35萬奴隸幹活,6000公民及其家庭根本就無法生活。其二,這種直接民主形式只適用於人數較少的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