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2020-12-15 光明日報

美國2020年大選的政治僵局令人印象深刻,但卻不算意外。畢竟選舉前夜,共和民主兩黨就都已經做好指控大選不公的準備。民主黨瞄準川普任命的郵政局長德喬伊拆除郵箱的舉措,認為這是要增加民主黨支持者郵寄選票的難度;現任總統則指控郵寄選票將帶來大規模的舞弊。一場大選,能夠讓執政黨和在野黨同時充滿懷疑,證明支撐選舉的政治制度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美國2020年的大選亂象,折射了美國民主制度之殤。

反民主的選舉人團制度

川普一再宣稱自己得票數高於拜登,再次讓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人們對這一幕並不陌生,2016年大選中川普就是在落後希拉蕊290萬張選票的情況下當選總統的,而這也不是選舉人團制度第一次踐踏基本的民主原則。2000年小布希落後戈爾50萬票當選,引發了世紀司法大戰。再往前追溯,伍德羅·威爾遜在1912年大選中落後對手100萬票當選,諷刺的是這位總統的博士論文還是研究民主的《議會制政府:對美國政治的研究》。再早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大選中也是在落後對手1/3選票的情況下當選,這也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重要誘因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得票數多卻敗選的現象呢?原因有兩個。第一,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理論上既是公民代表,也是各州代表,但現實中公民力弱,各州權重,因此從聯邦建立那天起不同州公民的選票價值就不一樣。為了維繫聯邦,《1787年憲法》用犧牲民權的方式向州權妥協,大州雖大但選舉人團票有限,小州雖小但選舉人團票數相對較多,且抱團取暖,可以讓當選總統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這種傳統沿襲下來,選舉人制度把選舉人票的分配自動與各州在參眾兩院的議席分配重疊,比如懷俄明州選民選票比加利福尼亞州權重高4倍,這樣的現象成為美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第二,美國是一個精英民主的國家,自製憲會議時就鼓吹「反對多數人暴政」。漢密爾頓、傑斐遜和麥迪遜等人不相信公眾真的能有效行使民主權利,所以要各州選擇一些「最優秀的人」組成選舉人團來選出「最優秀的總統」。但實際情況從未與他們的設計相稱過,選舉人團制自誕生之日起就弊病叢生,各州和政黨操縱選舉人團成為常態。到了1801年第四屆總統選舉時,同為立國元勳的傑斐遜和伯爾在各州的支持率相持不下,眾議院連投27次無果,最後同為開國元勳的漢密爾頓因個人恩怨和黨派算計,通過內部交易把伯爾選了下去。此舉與選舉人團制度倡導的民主、公開原則相悖,也開創了政客操縱選舉的惡劣先河。大選餘波,以伯爾在決鬥中殺死漢密爾頓的政治悲劇告終。開國元勳在世時該制度尚且如此,後來的局面可以想見。

從不負責任到極化的政黨制度

選舉人團制度過度偏向州權,強調精英意志,這種趨勢本可以被健全的政黨制度糾正,但是美國兩黨制度的發展加劇了體制的反民主色彩。美國政黨制度採取「多數當選制」,即在一個選區內哪個黨得票多,就會代表該選區獲得在眾議院的席位。對手黨哪怕只少一票,也會完全失去對該選區的代表權。這種「贏家通吃」的邏輯完全背離了立國時「反對多數人暴政」的原則,並帶來了兩個問題:

第一,它使選區內的少數派人群徹底失去了表達和實現政治意志的權利。在美國的現實政治圖譜中,在加利福尼亞州這樣民主黨絕對佔優的州和德克薩斯州這樣共和黨絕對佔優的州內,選民投票率很低,絕對佔優者懶得投票,絕對劣勢者投也沒用,最終使政治冷漠和不參與成為常態。

第二,小黨及獨立候選人難以生存,社會的多元聲音反倒無法充分表達。美國一直以鼓勵社會多元化自詡,但由於兩黨獨大,在各州盤根錯節,佔到選民總數34%的獨立選民反倒找不到稱職的代言人。選民需要考慮,即便小黨及獨立候選人的政見與選民一致,在「多數當選制」下他們在一個州勝出的可能性仍然極低,在聯邦範圍內獲勝並實施政見的可能性更近乎為零。自1864年至2002年的35次美國總統選舉中,只有6次競選中獨立候選人或第三黨派獲得過選舉人票。2008年開始的聲勢浩大的茶黨運動也沒能改變這一局面,最終茶黨被共和黨收編,共和民主兩黨強制性地代表了美國選民。

兩黨的壟斷地位形成了強大的路徑依賴,壓制了社會真正要表達的聲音。共和民主兩黨也成為真正意義的選舉型政黨,只要選舉結束,國會議員和總統便與選民沒了瓜葛。最後,形成了選舉時承諾與當選後施政不相干的奇特局面。兩黨代表性的削弱,使很多社會群體陷到真正的長期困境當中。支持共和黨的「紅脖子」白人很清楚,共和黨在產業外流、削弱工人階級方面起到的作用比民主黨還大;支持民主黨的有色人種也明白,歐巴馬時代其實是「黑人命也是命」運動的低潮期。久而久之,長期被忽視和壓制的弱勢階層與兩黨制的裂痕達到了無法在現有政治體制內彌合的地步,於是極化和訴諸直接行動的民粹運動不定期席捲美國,塑造了美國結構性政治暴力頻發的反建制特徵。激進的左翼勢力「安提法」和右翼民兵組織持槍聚集街頭,騷擾一般民眾;他們意識到在反民主的政黨結構下,只有發出最大的噪音,製造最大的分裂,才能脅迫只代表既得利益者的兩黨傾聽他們的聲音。川普不是第一位民粹型總統,這種由政黨長期不負責任帶來的極化現象定期在美國循環,並形成了特定的稱謂——「傑克遜主義」。問題是,極化也沒有帶來真正的民主,因為極化政治的實質是社會階層間分裂和競爭的激化,其結果無非是某些少數派對其他群體的脅迫,而非社會階層間利益的和諧與統一。

保守復古的政治文化

客觀來說,任何民主制度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願意反思、勇於修正,民主制度可以通過改革克服顯而易見的缺陷。但是,美國政治文化嚴重的復古傾向削弱了體制的糾錯能力。1997年美國國家憲法中心曾就「美國憲法被許多國家奉為典範」進行過電話訪談,67%的美國受訪者對此十分或比較同意。統計成果顯示了美國公民對其民主制度的自得。但實際情況是,哪怕是在西方世界裡,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完全效仿美國式的政治制度。由於相信上帝選民說和美利堅例外論,美國憲政體制建立時就有著強烈的宗教色彩和過高的自我評價,200多年來的政治傳統又刻意強化了這一取向。於是,世易時移在美國不是政治正確,效法先賢才是,政治制度最微小的調整都得考慮到那些言必稱華盛頓、麥迪遜的大法官和國會議員的態度。

頑固的保守主義傾向使美國政客無法正視美式憲政重視制衡大於民主、重視精英勝過民眾的先天缺陷。立國之初麥迪遜等人就對多數人的民主抱有極強的戒心,一再強調它會帶來國會的「不安定、不公正和混亂狀態」。對民主的恐懼使美國憲政制度建立之初就把制衡多數人當作第一使命,於是黑人、婦女、窮人以及文化程度更高的東部州民眾都成為要提防的對象。回顧美國歷史,多數人的暴政很少成為社會的常態,寡頭對權力的壟斷才是政治生活長久的頑疾。美國憲政一開始就寄希望於中部州對東部的制衡,優雅高貴的選舉人對普羅大眾的制衡,最後產生的結果卻是經濟寡頭和政黨對政治的壟斷。所謂保護少數群體,並未保護貧困的「紅脖子」白人、有色人種、要求墮胎權的女性……在一個鼓勵少數人群發揮不成比例重要作用的體制內,最終勝出的肯定是既得利益集團,只有這個集團才永遠是少數派,且強大到可以肆意壓迫其他少數群體。這種「娘胎」裡帶出來的反民主傳統,因黨派糾紛和既得利益集團杯葛,錯失了多次修正的機會,最後累加成了一套用200年前的「先賢」框定200年後的選擇的古怪體制。在此影響下,美國通過《投票權法案》不過是1965年的事情,在法律上對女性墮胎權給予保護不過是1973年的事。即便是在外人看來已經太遲的制度修正,在美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投票權法案》通過後,馬丁·路德·金遇刺;女性墮胎權保護則在2019年被阿拉巴馬州和密蘇裡州參議院通過州法律又改了回去。

總之,今日美國大選的亂象,不僅僅來自當權者發出的噪音、街頭被鼓譟的民眾,更受其憲政體制的反民主傾向左右。人們關注美國政治不確定性帶給世界的風險,更需要深刻思索:美國是否準備好改善自己民主制度的內在缺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以預見,美國和世界都將再次撞到這樣的時刻。

(作者:張微微,系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北美觀察丨「國會陷落」暴露體制之殤 媒體批評美式民主三大「原罪」
    「國會陷落」致5人殞命 國際社會強烈譴責1月6日,在國會兩院舉行聯席會議對選舉人團選票進行最終計票的同時,大批川普支持者聚集在國會大廈外並與警方發生衝突。隨著事態不斷升級,抗議者穿過警戒線衝入大廈。他們手舉旗幟在國會大廈走廊裡遊走,並高呼「停止竊取選舉結果」、「川普贏得了此次大選」,導致一眾國會議員被迫緊急撤離。
  • 國會山被佔領,美國民主怎麼了?
    此次美國大選特別是國會大廈事件帶來的亂象和衝擊,令世界看清美式民主的非普適性。當地時間2021年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發生暴力示威活動,部分示威者衝入國會大廈,不僅導致數名示威者受傷甚至死亡,1名警察受傷不治,百餘名議員落荒而逃,美國首都被迫宵禁,更讓世界再次看到了美國的另一面。
  • 總統選舉人制度如何從不民主賄賂,在憲法下轉型
    在制憲會議的最後關頭通過的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是調和大州和小州、聯邦派和州權派、民主派和反民主派不同意見的唯一辦法,也是大州民主派代表為了憲法能制定出來「對小州的一種賄賂」。關於美國選舉人團制度,存在著兩個流行的誤解,這些誤解均折射出該制度「公然侵犯基本民主原則」的特徵。
  • 民主的悖論——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
    主要專著有《理想與現實:英國工黨與公有制》、《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和平之困:戰爭與談判》,並在《世界歷史》等國內外刊物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英國1832年前的議會選舉制度是貴族控制的,具體體現在選區、選舉權、選舉活動和議員結構等方面。1832-1918年的英國選舉制度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英國的民主發展,但這不是英國決策者的意圖。
  • 我國憲法視角下的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
    選舉民主的核心要義是一種國家形態、一種國家政治制度,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內容和民主基礎,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就在選舉民主的基礎上,通過憲法設計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把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與國家主權權力緊密結合起來,把人民的主體地位與國家政權、國家政治制度緊密結合起來,把主權在民的原則具體落實到國家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之中。
  • 美媒反思:美式民主制度正變得不民主,且給美國帶來危險
    隨著大選臨近以及兩黨就最高法院大法官職位展開纏鬥,多家美國媒體日前在反思美國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美國《國家》雜誌表示,美國的政治制度已經變得陳舊。《華盛頓郵報》更是直言,美國的民主不僅正在變得不民主,而且給美國帶來危險。據CNN23日報導,美國總統競選辯論委員會周二宣布,川普和拜登的首場辯論將於本月29日在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舉行。
  • 海外網評:「動搖國本的一天」,美式民主怎麼了?_國內新聞_新聞...
    遊行抗議、槍聲四起、流血衝突……美國國會山變戰場的場景震驚世界,已然千瘡百孔的美式民主更是體面盡失。這是自1814年英國佔領並縱火焚燒華盛頓特區後,美國國會大廈首次被外界攻破。英國《衛報》稱,抗議者衝進國會大廈和會議廳並與警方衝突的場景「令美國人震驚」。
  • 一分鐘看懂「選舉人制度」| 文茜的世界周報
    「上膛的手槍」,就像「俄羅斯輪盤」一樣指著華府的腦袋,隨時有可能讓美式民主一槍斃命。身為德州共和黨黨部推派的選舉人,卻違反黨的指示和歷來不成文約定,在選舉人團投票時把票投給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以外的第三人,蘇普林這個「失控的選舉人」,在2016年那場原已空前混亂的大選終局裡一下子又把美式民主總統選舉「選舉人團
  • 徐覺哉:西方世界的民主「亂象」
    現實的背景則是萬眾矚目的「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冬」,茉莉花革命大步邁進歐洲,不僅烏克蘭、土耳其等歐洲邊緣國家發生動蕩,在英法等老牌「民主」國家也先後發生大規模騷亂。埃及、泰國、烏克蘭等地的局勢使西方鼓吹的「投票民主」騎虎難下,美國大使在利比亞被「民主化」後的民眾殺死……每一次「美好」願望都遭遇了現實的冰冷反饋,讓西式民主的推廣連連受挫。
  • 西方選舉民主的缺陷是與生俱來的
    這種情況已經成為學術界頑固的集體無意識,但從西方的歷史看,民主以及平等權利從來就不是選舉出來的,各種選舉和票決多數也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更不能監督政黨政治。簡括地說,民主選舉本身與民主的矛盾,就在於用民主的形式排擠了民主的內容。
  • 人民日報鐘聲:美國選舉亂象凸顯制度弊端
    選舉的意義在於為解決事關國家發展的嚴峻現實問題注入推動力,政治人物的使命在於有效治理國家而不是只在搞競選方面成為高手      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兩黨候選人角逐愈發激烈,民眾的困惑與無奈也在加深。
  • 警惕義烏「金喇叭」吹出民主亂象
    在浙江省義烏市大塘下股份經濟合作社換屆選舉中,競選者背著裝滿現金的包去「買選票」,一張選票要上千元。競選雙方拉票通宵達旦,選舉現場一度吵成一團,不得不重選,最終,涉嫌賄選者當選。(10月29日《民主與法制時報》)  由於金喇叭成本昂貴,民主就異化為少數富人的專利。這是美國作家麥可·奎恩筆下的一篇寓言。
  • 各國競相諷刺,川普糟蹋美國民主選舉,連「第三世界」都不如
    如何評估2020美國大選對於「美式民主」的傷害,一千個人可能有一種寫法,都可能點評得漂亮。畢竟,環看世界,像川普這樣能夠貢獻「民主破壞王」絕佳素材的國家領導人,真的不多,哪怕在非洲國家都可能找不到。長期批評川普的美國《大西洋月刊》,從美國人自省的角度寫了一篇,與大家分享。你覺得這種反省是否足夠深刻?歡迎發表看法。
  • 美媒關注:中國人權研究會發文揭「美式民主」虛偽面目
    據合眾國際社網站12月26日報導,中國人權研究會在其題為《金錢政治暴露「美式民主」的虛偽面目》的分析文章中認為,富人階層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普通美國人的影響力則日漸縮小」。中國學者指出,在美國開展政治活動成本高昂,美國兩大政黨「暗錢」捐款增加,這表明金錢政治無情地碾壓了「美式人權」。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選舉|選民|民主選舉|聯邦_網易...
    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
  • 社評:新「郵件門」曝光了美式民主的髒亂裡子
    美國的民主體制早已經過了上升期和鼎盛期,它的外部資源和內在動力都在大量損耗,其自帶的問題和弊端逐漸浮上水面。這種體制走到今天有了些挺「爛」的地方,美國人對此越來越清楚,但人們似乎很無奈,認了,接受了它帶著問題運轉下去。美國精英一直在推動這樣一種認識:美國的強大來自於他們的制度,他們的制度問題再多,也比世界現有任何政治制度的問題要少。
  • 西方國家推崇的選舉民主真相透視
    選舉民主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如影隨形,互相適應。20世紀4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掌控了世界民主政治的話語權,將民主簡化為選舉,以「選舉民主」為各國民主政治實踐的圭臬,用有無競選來評判其他國家是否為民主國家,並滿世界地進行所謂的「選舉援助」,甚至不惜武力幹涉別國內政。選舉民主究竟有何魅力讓資本主義國家對其推崇備至呢?
  • 一篇看懂《美國選舉制度是什麼?郵寄選票為什麼這麼重要?》
    一、美國選舉制度200多年前美國剛剛建立的時候,美國創建者設置了選舉人制度,當時目的是為了防止政客向選民虛假承諾騙取選票,有選舉人間接地選總統以避免弊端。現在主要是尊重各州的權利,是美式民主的放權,尊重地方州權的體現。美國的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其中參議員100張,眾議435張,華盛頓特區代表3張。參議員按州分配,50個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照人口產生約50萬人選出1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萬人口,那麼就有31名眾議員,加上參議員2名,總共33張選舉人票。
  • 其實你不懂美國和「美式民主」
    這是因為,正如那些錯誤地預測川普將在選舉中獲勝的人所看到的那樣,基於臆想而非事實的分析會導致預測出現嚴重失誤。 拜登戰勝川普背後:美式「偽民主」與「假普選」 要準確分析美國總統大選前後的形勢,有一點至關重要:「川普曾經代表過美國大多數選民」不過是一種荒誕的說法而已。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無論選舉是否混亂,無論最終是誰勝選,中國人也就是看看熱鬧。當然,這熱鬧也不白看,旁觀者不僅能長見識,還能長知識,可以重新認識那傳說中的美國民主制度。因此,他們創建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體,要求政府官員以美德對公共善益進行慎議和追求,要求被選舉出來的精英成為公共善益的「守護人」。他們希望,這樣的制度可以保證那些具有美德的精英會「最為經常地被選舉到政府職位上」。如果出現了不那麼有美德的人被選舉出來的情況,立憲政府的結構仍然可以挫敗他們自私自利的黨派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