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期刊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要
2020年7月12日,中國力學學會學術期刊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本次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力學學會主辦的部分期刊發展速度明顯落後於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速度,為了快速提升學會期刊的發展速度,成立期刊工作指導委員會,對學會期刊統籌指導。指導委員會藉助科研人員的學術力量給予期刊強大推動力,對學會期刊的發展必將會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方院士還指出做期刊工作一定要有目標、有指標、有節點,有情懷。
-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10月12日下午,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出席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楊衛,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光:科學與應用(英文)》主編曹健林,中國科協常委、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項昌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學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秘書長、《工程》執行主編陳建峰,中國科學院院士
-
《管理學季刊》編委會換屆暨首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圓滿召開
【MBA中國網訊】2019年1月12日上午,《管理學季刊》編委會換屆暨首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珠海舉行,季刊學術委員會委員陳曉紅、蔡莉、徐二明、李垣、李新春、蔣東生、賈建民、陳國權、陳勁、毛基業;第二屆聯席主編張玉利
-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英文學術期刊在北京首發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英文學術期刊在北京首發 來源: 中電新聞網 日期:15.06.02 24名國內外知名院士、教授、專家擔任顧問,來自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美國能源系統研究中心等單位的63位海內外電力與能源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編委。「刊物旨在宣傳推廣我國能源與電力領域的新觀點、新技術和工程實踐,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刊物編委會副主任委員謝明亮表示。
-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召開第三屆編委會會議
本網訊 8月10日上午,中國工程院《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編委會全體會議,產生第三屆編委會,並圍繞期刊建設發展等重要問題展開深入研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院士、我校校長孫其信全程參加會議,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主任康紹忠院士主持會議。
-
李召虎出席《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編委會會議
郭忠 攝影本網訊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二屆二次編委會全體會議於6月9日上午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我校教授執行主編康紹忠院士主持,執行主編、副校長李召虎代表柯炳生校長出席會議並致辭。李召虎首先感謝中國工程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委團隊及專家學者們對《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的關心與支持,對會議的召開和期刊取得的成績表示熱烈祝賀。表示中國農業大學承辦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主辦的英文期刊是我校的極大榮譽,體現了中國工程院對我校的極大重視。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文化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委員會成功召開
2020年10月28日,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文化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委員會在深圳成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建築文化的高校科研院所、設計企業、專業媒體等單位的院士、建築師及專家學者共120餘位代表出席成立大會。
-
北京市知識管理研究基地召開2020年學術委員會會議
12月16日,北京市知識管理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2020年全體會議在線上召開,會議討論了基地的科研成果,並對下一步的發展工作做出了安排。出席本次會議的有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汪壽陽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劉雲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陳波教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嶽高峰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李琳教授、同方知網相生昌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斌教授、行者互聯CEO吳慶海等專家。
-
第十屆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固體力學發展機遇與前沿挑戰研討會在蘭州成功召開
應邀參加本次會議的還有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新一屆與上屆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及其下屬各專業組的組長與副組長、固體力學領域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100餘位固體力學領域知名專家與傑青學者。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徐生誠教授出席了會議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力學學會新一屆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蘭州大學超導力學研究院院長周又和教授主持。
-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京召開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和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於2009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開。學術委員會主任薛群基院士主持了會議,出席會議的學委會委員和指導委員會委員有:徐濱士院士、丁傳賢院士、張嗣偉教授、劉家浚教授、趙源研究員、王天民教授、胡元中教授、李健研究員、周仲榮教授、張治軍教授、郝京誠教授、戴振東教授、王黎欽教授、劉維民研究員、楊生榮研究員、陳建敏研究員等22人。
-
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顧問會暨...
12月5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顧問會暨複印報刊資料年度評價成果專家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高校的學術評價研究學者、科研管理專家和期刊主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和發展規劃處的領導共30餘人與會。
-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主要報導領域有:基礎能源科學;能源技術,包括能源的產生和轉換、儲能、可再生能源、能量輸送、城市設計和建築節能等;能源和環境,包括汙染控制、節能和氣候變化;能源經濟、策略和政策等;新興能源問題等。本刊已被SCI、SCOPUS、INSPEC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等收錄。最新影響因子為0.753。
-
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暨...
11月29日,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召開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暨青年人才論壇。會議由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原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曉明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理工處處長杜小勇,重點實驗室主任、信息學院院長兼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執行院長文繼榮,信息學院黨委書記陳紅及國內知名院校的3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此次會議。
-
人大商學院召開MBA顧問委員會2018-2019年度會議
【MBA中國網訊】凝心聚力添錦繡,群賢畢至話發展。2018年10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顧問委員會2018-2019年度會議在人大匯賢樓召開。與會嘉賓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學者、銀行業翹楚及諸多知名企業高管。
-
「中國歷史學前沿論壇: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下的學術期刊建設」會議...
《近代史研究》編輯部、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歷史學前沿論壇: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下的學術期刊建設」會議在杭州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澳門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湖南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史學月刊》、《清華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澳門理工學報》等高校、科研機構和編輯部的30餘名學者、編輯參加了此次學術論壇。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隨著對期刊發展及學術話語權的重視,很多辦刊理念先進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為中國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學術話語權提供了很好的範例。綜述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SR)由中國科學院主辦,其目標是「在世界科學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我國)前沿和熱點研究進展及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
-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中外方...
近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成立,並分別於10月20日、10月22日召開中方與外方委員會議。10月20日上午,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中方委員會議在主樓接待廳召開。顧問委員會中方聯合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及中方委員,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出席會議。
-
第一本中國學術委員會遴選的中國期刊被愛思唯爾Scopus資料庫收錄
北京2019年1月15日電 /美通社/ -- 近日,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專家委員會年度會議在北京順利召開,同時,作為會議議定事項之一的推進期刊遴選工作也取得積極的成果:第一本由委員會遴選的中國期刊 -- 《食品科學技術學報》已正式被收錄於愛思唯爾 Scopus 資料庫。
-
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辦 12名院士等組成的學術委員會陣容強大
今天,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舉辦揭牌成立後的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該學術委員會由12名院士、5名領域內知名專家以及企業代表組成,陣容強大。本次會議有7位院士到會。,李伯超為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格樂留學|scopus最新檢索,33篇論文發成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自2012年起,泰國格樂大學每年度科研基金由泰王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與創新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直接審批管轄,並由直屬下的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ailand 簡稱NRCT)全權負責,同時與科學研究與創新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