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富了,他卻倒在扶貧第一線

2020-12-18 山西日報數字報

  「郭建平同志是我縣脫貧攻堅戰線上的一位愛崗敬業的好同志、好幹部,失去這樣一位好同志,讓我們感到痛心。」8月15日,在陵川縣舉行的郭建平同志先進事跡座談會上,縣委書記侯貴寶表示:「要抓住郭建平先進事跡宣傳契機,推動陵川的脫貧整體工作再進一步。通過對郭建平先進事跡的宣傳,影響帶動所有奮戰在一線的同志更加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各職能部門及附城鎮要提高政治站位、實現有效對接,解決臺北村在實現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幫助臺北村實現大提升、大變樣。」
  8月2日清晨6時許,星期五,蘭花集團莒山煤礦駐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扶貧工作隊長、村第一書記郭建平突發疾病,被送往醫院搶救。本來答應當天回家,周末要為妻子女兒做拉麵的他,永遠和家人「失約」了!當日9時31分,51歲的郭建平永遠倒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再也沒有醒來。
  自從駐村後,他總是那麼忙
  「我的好同學郭建平因公殉職了,十餘天流了許多淚……」在澤州縣委宣傳部工作的徐先生給山西晚報記者發來微信:「逝去的郭建平,是我在晉東南師專八六物理系的同學,一個宿舍的。他是村裡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是我們班的體育委員。」
  郭建平是高平市建寧鄉郭家莊村人。自從郭建平到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當了「第一書記」後,原來的老同學們總感覺他很忙。
  郭建平去世後,徐先生所在八六物理系的同學去家中探望其妻女及年邁的父母。滿含熱淚讀完郭建平的事跡後,同學譚強國說:「我理解了!建平的忙是對工作的認真,獎狀和評價是最好的見證。晚上了還趕回村裡,那是大愛於心!」
  在臺北村,郭建平住在一座條件很差的二層樓裡,每次一住就是20天,一個電磁爐就是全部,一張大床上睡著4位扶貧幹部。條件有些艱苦,但他從來沒有叫苦,始終堅持著。「我們老同學記住了他的事跡,我們為有這樣的老同學而驕傲自豪!」譚強國哽咽道。
  腳步走遍每戶人家,精力全在村裡
  8月的臺北村靜謐如初,這是郭建平最後戰鬥的地方。
  在臺北村村委脫貧攻堅辦公室內,堆滿了各種扶貧資料,桌上兩本厚厚的民情日記放在角落,將主人郭建平的最後時光永遠定格在8月2日。
  「郭書記每天都是凌晨一兩點才睡覺呢。」一位住在郭建平樓下的臺北村村民說:「去世前一天,他是凌晨4點睡的覺。」
  8月2日清晨6時,因上午要到附城鎮政府參加周工作例會,郭建平一早起床,洗漱後,便開始準備本周工作匯報材料及上月考勤登記。可他突感胸口陣痛、發悶。村醫侯天紅、李玉秀夫婦聞訊趕來,給他服用速效救心丸,採取心臟復甦按壓等急救措施後,緊急將他送往陵川縣人民醫院。9時31分,郭建平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51歲。
  郭建平是晉城市蘭花集團莒山煤礦職工培訓中心主任。2017年12月,他由晉城市委組織部派駐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擔任第一書記,併兼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臺北村有101戶、3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145人。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扶貧工作排在附城鎮倒數第一。面對困境,郭建平帶領工作隊一頭扎了進去。
  尹軍傑是臺北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他回憶起剛到村裡扶貧時的情形:「當時臺北村的脫貧攻堅基礎工作比較差,再加上生活條件也不好,20多天裡我們沒有脫衣服睡覺,沒有洗過一次臉,也沒有出過村,經過白加黑、『5+2』的工作,郭書記帶著我們把全村50多戶145名貧困人口的資料全部採集完畢。」
  駐村近兩年時間,郭建平的腳步走遍了村裡的每戶人家,村裡每一個家庭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每一位村民都把他視如親人,村裡群眾的大事小情他都不遺餘力幫助解決。
  一位臺北村村民說:「自從郭書記來村裡擔任第一書記,他全部精力都放在咱村了,不管群眾有什麼困難,都是他解決,風雨無阻!」
  在郭建平去世前的最後幾天,他的心裡牽掛的仍然是村裡的百姓。
  村裡的貧困戶侯同法永遠無法忘記,郭建平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依然到他家進行走訪。「我身體不好,幾十年的老哮喘病,後來心臟又放了支架,平時幾乎就不能動彈。」侯同法說,「郭書記來了以後,經常到家中看我,讓我種了好多的連翹樹、白皮松等樹種。現在基本上我一年的收入是三五萬塊錢。現在家裡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要不是郭書記一直來看望我,經常告訴我怎麼脫貧,我自己也就灰心了!」
  為讓村裡的貧困戶早日脫貧,郭建平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他的妻子唐晉花仍然記得,即使是周末回到家裡,郭建平也是身在家裡、心在村裡。「回到家裡,他就是把電腦打開,一邊打電話,一邊核對信息,一邊填表。」唐晉花回憶說:「我對建平說,你回來了,就休息休息吧。他說,事太多,如果不抓緊時間弄完,周一去了,就根本完不成任務,還有其他新的任務呢。每次回到家,他看起來都很憔悴,沒有原來那麼輕鬆了。」
  駐村近兩年,付出結下累累碩果
  駐村幫扶近兩年時間,郭建平的付出結出了累累碩果:
  他與村幹部們多方爭取資金和政策,先後發展了157畝連翹種植和170畝白皮松育林種植兩個主導產業,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爭取扶貧資金20萬元,扶持壯大集體經濟25.6萬元入股羊明鈣業有限公司;建設了發電量15KW的村集體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同時,他還爭取上級部門和幫扶單位各類資金100餘萬元,先後為村裡建成了日間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修復了文物古建招賢館,實施了環境整治工程,使丈河到臺南臺北段公路順利通行,讓臺北村的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全縣前列。
  如今,臺北村變美了,村裡的貧困戶就要脫貧了,而為這片熱土付出了全部熱血的郭建平,卻永遠倒下了,無情的現實讓村民感到無限的嘆息和哀思。
  臺北村村黨支部書記侯國新說:「郭書記來之前,臺北村產業幾乎為零,沒有一點收入。自他來了以後,村裡有集體產業了,村容村貌變化非常大。他走了以後,我特別痛心,我很感謝郭書記。」
  一位臺北村民感嘆道:「郭書記人是太好了,我家老大去年才危房改造了,這事兒多虧了郭書記。郭書記太年輕了,走得太早了,太可惜了。」
  駐村的近兩年中,郭建平帶領扶貧隊員嚴格執行「五天四夜」工作制度,吃住在村,工作到戶,是陵川縣執行駐村幫扶制度最好的工作隊之一。2018年3月,駐村工作隊被陵川縣委縣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019年3月,駐村工作隊被陵川縣委縣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紅旗單位」,2019年6月,公司扶貧工作在全市脫貧工作考核中評為「好」。2018年7月,郭建平被陵川縣附城鎮黨委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2019年3月,他又被陵川縣委縣政府表彰為「優秀第一書記」。
  唐晉花回憶,7月底的周末,她發現郭建平眼睛紅腫,應是加班熬夜所致,於是催促他請假休息兩天,去醫院檢查一下。他說,最近村上事情多,他的眼睛沒事,買瓶眼藥水過兩天就好了。周一到村後,郭建平眼睛依然紅腫,卻發現眼藥水也忘買了。
  郭建平的女兒郭子涵說:「平時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家,我喜歡吃爸爸親手做的拉麵,每周五都會給爸爸打電話,在家等爸爸回來給做拉麵。可是老天總是捉弄人,就在這個周五,我等來的不是家人團聚、不是我愛吃的拉麵,而是爸爸病逝的噩耗。以前,可能是性格上的原因,我不太喜歡去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很後悔。」郭子涵眼眶浸滿淚水,哽咽道:「我想緊緊地抱著他,跟他說,爸爸我愛你,感謝你這麼多年對我的愛和包容。」
  如今,郭建平走了,帶著他對父母妻女沒有兌現的承諾、帶著他對臺北村扶貧事業的牽掛走了。
  在晉城市,像郭建平一樣的扶貧幹部有1375名,他們分布在全市各個縣區的不同村落,用心血和汗水在脫貧攻堅的徵程中書寫著自己的人生華章,在脫貧攻堅的各個戰場擎起了一面面鮮紅的黨旗。

  山西晚報記者 李吉毅 通訊員 董亮

  別人說
  郭建平同志駐村以來,不負組織重託,不負群眾期盼,紮根一線,傾情投入,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用生命踐行了脫貧攻堅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脫貧攻堅之歌。我們對郭建平同志的因公殉職表示最深切的哀思和懷念,同時要學習郭建平同志先進事跡,弘揚正能量,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駐村幫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晉城市扶貧辦主任趙啟明
  當初我們派郭建平同志到陵川臺北村擔任第一書記,就是考慮到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兢兢業業,踏實苦幹。事實上,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證明,他很好地完成了扶貧任務,把生命獻給了扶貧事業,無愧於我們莒山人,無愧於一個共產黨員的稱號。
  ——莒山煤礦黨委書記趙良才

相關焦點

  • 他倒在扶貧攻堅的路上一一小記漣源市金石大湄村村主任郭冠華
    文/李鬱林 連日來,53歲的村主任郭冠華倒在扶貧攻堅路上的感人事跡不徑而走,傳頌在漣源市百裡城鄉,激勵著全市百萬人民。村主任郭冠華,因惦記著與村支書曾小春、村幹部郭紀明一道為全村15名特困戶、五保戶送棉被的事,他一大就起床了。上午11點多,他們來到66歲的五保老人郭均二家門口,見他不在家,郭冠華一手抱著棉被,一手拿出手機給他打電話。打著,打著,他突然一下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郭紀明上前實施急救、進行人工呼吸。郭小春則緊急撥打120急救中心。然而,當醫師趕到現場時,郭冠華終因搶救無效猝然去世。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駐英德扶貧幹部黃卓勇倒在扶貧路上
    記者今天從英德市政府獲悉,年僅38歲的廣州駐英德扶貧幹部黃卓勇倒在扶貧路上,日前中共廣州市委追授黃卓勇同志「廣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黃卓勇,男,1982年8月出生,漢族,廣東廣州人,2002年7月參加工作,2016年12月入黨,生前任職廣州輕工工貿集團下屬廣州市穗聯企業發展公司雕刻製作部副經理,2019年5月擔任廣州輕工工貿集團駐清遠英德市黎溪鎮黎洞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 回鄉創業富村民——記桂平市四合村黨員黃中超
    自己富了更要為民解憂,他用捐贈的方式履行著他的諾言。向鎮教育基金會捐款,為村裡修建道路、文體活動場所、村委辦公樓等,資助貧困戶孩子上學……幾年來,他累計為公益事業捐款和贊助貧困家庭20多萬元。2017年,黃中超在一次回村參加黨員日活動時了解到,四合村還有很多戶貧困戶因沒有穩定收入而無法脫貧。
  • 河南鶴壁淇濱區推進旅遊扶貧 古村遊火了 村民富了
    河南鶴壁市淇濱區桑園村村民張鬥貴說。這也是山村裡不少貧困戶的困惑。   如今桑園村變了。發展鄉村旅遊,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每天來村裡的遊人絡繹不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製作拐棍、木雕等工藝品,在景區賣上好價錢。」張鬥貴高興地說,「村裡還有不少人在景區當保安、保潔,不少外出的青年都紛紛回來了。」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 不光要讓村民富起來還要讓大家樂起來美起來
    新勝村村民陳桂豔 「吳書記經常來吧……」記者話音未落,陳桂豔接著說,「總來看我們,我們有啥困難就找他,也不見外了,找他來家吃飯,他也不來,
  • 河南基層計生協會長周松峰倒在抗「疫」第一線
    在疫情爆發後,周松峰主動放棄春節休假,自大年初一起,便日夜堅守在防控第一線,去世的前一晚10點多還到村口督導防控。2月10日上午,在去縣防控指揮部途中,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突發不幸犧牲,時年48歲。他帶頭分包行政村、安排落實返鄉務工人員排查登記、帶領村幹部在路口設卡排查、廣播防疫注意事項、懸掛宣傳橫幅、勸說返鄉農民工居家隔離、組織摸排宴席舉辦、場所經營、引導全村取消聚集活動、給隔離村民配送生活必需品、設置疫情防控監測點。他帶領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為全鎮26名計生特困戶、失獨家庭老人送去疫情防護用品及慰問品。
  • 石門村"眾籌"造景區 帶富村民帶活集體經濟
    原標題:石門村「眾籌」造景區 帶富村民帶活集體經濟   從5月開始,什邡市鎣華鎮熱鬧非凡,前往當地神瀑溝景區避暑、玩水的遊客逐漸增多。7月6日,神瀑溝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個月來,景區實現40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
  • 扶貧還是施捨?副鎮長撕毀貧困戶申請書,為了名額村民忍氣吞聲!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因為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許多貧困戶都得到幫扶救濟,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基層幹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走訪調查,為貧困戶建檔立卡,還要因地制宜,幫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在這些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審核貧困戶資質,防止一些村民假冒來騙取補助。
  • 100多位村民按下紅手印,只為將他留下——記紫雲自治縣小灣村第一...
    在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任機電一體化教師的張恆飛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角色會在2017年9月發生巨大轉變——隨著脫貧攻堅戰衝鋒號的吹響,他經過學校選拔,前往脫貧攻堅第一線,擔任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第一書記。
  • 重拾蔬菜產業,富了汪李村民
    為貧困村拔窮根,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關鍵是要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2016年,中鐵四局選派到汪李村的扶貧工作隊通過調研走訪,幫汪李村開出了脫貧之方——村裡有種植蔬菜的傳統,2000年前後,因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種植面積日益萎縮。既然有基礎,那就重新拾起來。
  • 樂了遊客,富了村民!雲南世博集團「景帶村」旅遊扶貧賦能鄉村
    李文才管理著4畝多田,參與執行這個計劃他很開心。「今年收了1噸多紅米,世博集團以比市場高的價格收購,寄給認種這塊地的多位『親人』。他們吃上了原生態的紅米,而我能有1.2萬元左右的收入。」  「世博集團到元陽已有10年,體現了國企的責任與擔當。」
  • 健康扶貧鋪就村民幸福路
    射洪市以醫聯體為基礎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阻斷因病致貧返貧源頭健康扶貧鋪就村民幸福路   844個村衛生室讓村民看病更放心  2019年11月1日,復興鎮青龍宮村2組的81歲陳瑤群老太太在家人的陪同下,一大早就來到九聖村文化廣場接受專家的診治。當天,射洪市衛健局組織11名專家走進復興鎮九聖村,為當地村民開展義診活動。
  • 阜平駱駝灣:旅遊扶貧美了鄉村 富了鄉親
    唐榮美在製作攤黃子。魏會博攝把麵糊倒進平底鍋、成型後翻個兒……16日中午,駱駝灣村村民唐榮美熟練地做著當地特色美食攤黃子。幾分鐘時間,香味瀰漫開來,新出爐的攤黃子趁熱送到了遊客身旁。「我快70歲了,公司每個月給開2100元的工資,還管三頓飯,日子肯定過得好。」唐榮美邊忙活邊說,她家裡的老房子也租給了公司,每年能拿到租金84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丨鎮遠縣尚寨鄉大河村村民陳...
    在我的帶領下,村內的養豬戶也逐漸多了起來,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每當提起我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我心中瞭然,只有大家一起富了才是真的富。
  • 【通訊員速遞】他,向村民交出扶貧滿意答卷
    張玉昌在深入群眾的同時,下大氣力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 作為一名在縣文化系統工作多年的黨員幹部,張玉昌深知文化扶貧的重要性。
  • 江西德興海口鎮:村辦工廠旺了鄉村富了村民
    1300攝氏度的鋼水從爐火中倒出,經過定型冷卻後,變成一個個閃亮的圓型金屬球。這個小型工廠是新源社區的村集體經濟產業,經過這幾年的高質量發展,預計今年產值將突破500萬元,實現純收益100萬元。德興,有「金山、銀城、銅都」之美譽,境內有亞洲最大露天銅礦——德興銅礦,而海口鎮新源社區就與其相鄰。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村民一樣幸福丨劍河縣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
    楊國梅與其他扶貧幹部一起入戶宣傳政策自從村裡通了瀝青路以後,以前駕駛過公交車的邰政學便開始琢磨起家門口創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既方便了群眾,又給家裡帶來增收。由於舉家外出多年,家裡房子年久失修,居無定所,村裡曾多次電話勸他回來申請危房改造或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他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無奈之下,在得知他春節返鄉過年後,節後返崗第一天,我便匆匆趕到他暫住的哥哥家裡,耐心地跟他們面對面地進行擺談,分析一個家庭居無定所的各種利弊,終於同意留下來配合開展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想方法,找途徑,建出一個美麗大溪村丨沿河自治縣...
    2020年,在大溪村扶貧期間,我親自深入第一線,時時處處以優秀戰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為群眾脫貧致富,為貧困戶精彩出列想方法,找途徑,帶領戰士們幹出了一個美麗村莊。人心齊,泰山移。一開始,我便帶領攻堅隊員進村入戶,抓住村民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讓困難戶、弱勢群體永沐萬紫千紅的十裡春風,展現著時代的榮光。我在家裡二寶還不到兩歲就主動請纓,下沉到大溪村開展脫貧攻堅,在村民有急難時,我及時伸手援助,因而深受群眾喜愛。農戶田世成家入戶路,遲遲未硬化。
  • 【脫貧攻堅看湖南】張家界旅遊扶貧「尋富記」
    【脫貧攻堅看湖南】張家界旅遊扶貧「尋富記」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樊帆): 「受饑寒,農民苦無邊。 年年扶鋤犁,天天不空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