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江蘇有一位家長發布了一個短視頻,在視頻中他大呼:「我就要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中得知,這一位家長認為老師一直要求家長們來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讓自己承擔了本來是老師應該擔起的責任。在視頻結尾處,他發出良心拷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個案,在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一個家長群裡,老師甚至直接在群裡點名批評了幾名,沒有幫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家長有時顧不過來,
就被老師說不關心小孩
不敢屏蔽群消息,生怕錯過什麼重要消息,可又會經常收到一大堆沒用的消息。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無形間成為「壓力群」。壓垮成年人,可能只需一個家長群。
這種在家長群裡出現的問題,其實能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就在今年國慶前夕,有一位孩子的父親突然情緒崩潰。因為他經常沒有回覆家長群的消息,在群裡被老師點名提醒之後,就突然間失控了。他一邊哭一邊解釋,自己白天上班開會加班,還要看著孩子,自己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個突然間情緒失控的爸爸,家長們紛紛表示理解。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了,還要時不時看看老師又在群裡發了什麼,稍微晚回復一點就會被老師點名。下了班還要輔導教孩子做作業。有時候實在顧不過來,就被說自己不關心小孩,真的很委屈!
10月13日,浙江一所學校為了迎接領導檢查要求大掃除,並且通知家長自願參加打掃工作。一位家長因為沒有看到群裡的通知,就沒有參加打掃衛生工作,於是被老師要求面談,還被指責不尊重老師與集體。其中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掃衛生,還要幫忙去食堂打飯。
面對家長群,老師的壓力同樣不小
不光是家長對此抱怨,老師們對這個家長群也有不滿意,有老師感慨:自從有了家長群,每天都好像在開家長會。北京一個學校的老師表示,只要在班級群裡面發一條通知,就會有家長「轟炸式」的回覆。老師一方面感謝家長們對自己工作的支持,但是也很苦惱,這樣的大量回復後面的家長就看不到重要信息了。甚至因為微信群裡總是有看不完的消息,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而南昌市一所幼兒園的陳老師,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追著孩子們拍視頻。從孩子們進園到放學,幾乎都是跟蹤拍攝,一天起碼要在家長群裡發10個短視頻,讓家長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裡的情況。
將「變味」的家長群還原「本來模樣」
最開始,家長群的建立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結果之後變成了「誇誇群」,為了讓自己孩子在老師面前有好的印象,家長們在群裡開啟誇誇模式,甚至在群裡出現炫富、爭吵等行為,於是家長群也變了味兒。
為了避免老師與家長的雙重煩惱,許多家長群都開始立規矩,群裡只發布相關的學校公告與班級通知,決不允許就個別學生的情況在班級群裡做討論。大連有一個幼兒園的家長群裡,就直接設立9條規定,明確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時間,並且特別說明禁止在群裡發布溜須拍馬的內容。
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從推進課後託管服務、規範中小學生作業管理、推進教育管理機制改革、促進教師回歸教書育人主業等工作上全面發力,明確指出禁止學校老師要求家長們批改作業、打掃教室的衛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