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家公祭日。80多年前,侵華日軍開始在南京屠城時,德國人約翰·拉貝自發與友人成立國際安全區,累計拯救了20多萬中國人的生命。因為國際人道主義善舉,拉貝被譽為「南京好人」,其所著《拉貝日記》被公認為證明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這個春天,當德國遇到了困難,拉貝的後人最先想到向中國緊急求援……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涵、屈凌燕、任珂、蔣芳
近段時間,從南京、浙江等地發出的一批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物資陸續抵達德國,第一時間緊急轉送至德國海德堡市一位名叫託馬斯·拉貝的醫生及其所在醫院。
託馬斯·拉貝是約翰·拉貝的後人。截至5月11日,德國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已逾17萬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他最先想到向中國緊急求援。他說:「相信中國人民一定會幫助我們。」
拉貝,是中國人無法忘卻的一個名字。
80多年前,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與多位國際友人奔走,組建「南京安全區」,收留和拯救了約25萬中國人。
80多年來,這份守望相助的情誼始終牽動著兩國人民。正如中國發往德國的捐贈物資上的一句德國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待我以誠,豈敢相負
4月21日,南京的藥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單位捐贈的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由中國駐德大使館從柏林專程驅車700公裡,送到了德國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和託馬斯·拉貝手上。
4月21日,在德國西南部城市海德堡,託馬斯·拉貝(左一)與海德堡市政府代表(左二)接受中國捐贈的防疫物資。新華社發(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供圖)
「抗疫物資包裝箱上以紫金草和和平鴿為底紋,醒目處印著一句歌德的名句『生活之樹常青』。這是德國的一句名言,在中國和德國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旁邊還蓋有一枚拉貝先生曾使用過的印章,有『福祉長隆』四個字。這些文字和圖案,默默傳遞一種健康的祝福,也表達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意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3月中旬,就在中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時,病毒開始在歐洲蔓延。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接到一通來自海德堡的電話。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託馬斯·拉貝大夫提請中方為他所在的醫院、他本人及家人提供一種中國目前正在生產的藥物。
「我們跟這位大夫其實平時是有聯繫的,我知道他是約翰·拉貝的孫子。」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在一次視頻講話中說。
約翰·拉貝曾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他以親身經歷記錄下的《拉貝日記》,揭露了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鐵證,也是近年來中德兩國歷史題材歌劇、電影、書籍的重要靈感來源、史實依據。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中國多個部門、機構以及企業立即行動起來。最早接到物資資源請求的是浙江海正藥業,這是中國唯一生產「法維拉韋」(原名「法匹拉韋」)的抗疫藥物的企業。2月17日,浙江海正藥業宣布「法維拉韋」獲批上市,這種藥是疫情期間我國第一個獲批上市的對新冠肺炎具有潛在療效的藥物。
「接到求助後,我們一致決定將抗疫藥品免費捐贈給拉貝的後人。」海正藥業銷售部負責人李嶽說,託馬斯·拉貝的需求是10人份,企業提供了40盒,可以滿足20至40人的用藥量,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他們在包裝裡配上了英文藥品說明書和國內臨床使用的數據和經驗,以供德國方面參考。
最大的困難發生在運輸環節。「疫情特殊時期,快遞拒收,沒有辦法郵寄。我們就想試試能不能『人肉』送到德國,也沒能實現。因為運輸困難耽誤了一周時間。」李嶽說,就在企業著急的時候,中國駐德大使館聯繫上了漢莎貨運,在工信部、浙江省政府等各部門幫助協調下,藥品搭乘一趟從上海直飛德國的班機,很快交到了託馬斯·拉貝醫生手上。
得知這一情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也緊急行動起來,通過南京市衛健委有關部門,在藥品招標平臺上找到了一家生產磷酸氯喹片的企業——廣州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緊急求購一種名為磷酸氯喹片的藥物。
廣州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負責人告訴記者,磷酸氯喹片是用於治療瘧疾的「老藥」,在臨床上已有70多年的使用歷史,但隨著消除瘧疾這種藥很久不生產,早已沒有庫存了。「4月2日,我們得到求助信息,但江蘇一片藥都找不到,就第一時間請示廣州總部,總部領導高度重視,當天就調集了600片磷酸氯喹片快遞到南京,捐獻給了紀念館。」
同樣緊急調配藥品的還有江蘇柯菲平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秦引林說:「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他們家對南京城有大恩!」他第一時間聯繫同行,輾轉從上海一家藥企購得600瓶藥品並全部捐贈,按新冠肺炎療程所需藥品計算,目前籌措的至少可救治1500人。
「越是在這個困難的時候,越是能夠體現我們是一個感恩的民族。」吳懇說。
拉貝是誰
拉貝後人向中國求援的消息在網絡上傳開後,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許多網友回憶起自己閱讀《拉貝日記》時的感受:「因為內容太殘酷了,全程含著淚看完。」「拉貝先生為保護南京平民百姓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值得被尊敬、被感激、被永遠緬懷……」
約翰·拉貝1882年出生於德國漢堡。1908年,26歲的約翰·拉貝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之後受聘為德國西門子公司僱員,曾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多地工作生活。拉貝和他的家人在中國生活了將近30年,子女和外孫女都出生在這裡。
在德國前駐華大使埃爾溫·維克特眼中,約翰·拉貝是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老中國通,說一口純正的英語,雖不會說中國話,卻用洋涇浜英語和中國人交談,還能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約翰·拉貝理解中國人,也欣賞和熱愛中國人。
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拉貝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方圓3.86平方公裡的安全區,共建立了25個難民收容所。約翰·拉貝在南京的住所和辦公地廣州路小粉橋1號,成了收容難民的25個地點之一。
2019年7月9日,在奧地利維也納,人們觀看歌劇《拉貝日記》。該歌劇講述了拉貝等國際友人在二戰中挽救中國民眾生命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爭環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
在南京淪陷後人間地獄一般的日子裡,他的住宅及辦公地收留了近600名難民。在不足4平方公裡的安全區,他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
他在他的日記和其他文字中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髮指的暴行,成為近年發現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數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在寫日記的同時,拉貝還精心保存了80多張現場拍攝的照片,並對這些照片作了翔實的說明。
電影《拉貝日記》海報
《拉貝日記》是對侵華日軍製造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犯下的嚴重罪行的有力證詞。拉貝作為一個德國商人,以他的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精神在中國參與了反對日本法西斯暴行的鬥爭,對中國人民給予了極其可貴的援助。
「……目睹這些情景是不會有好心情的。我要親眼看到這些殘暴行徑,以便我將來能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我絲毫不後悔留了下來,因為我的存在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但儘管如此,我仍然感到極端的難受!」拉貝寫道。
情誼跨越山海
1938年2月,約翰·拉貝收到了德國方面的通知,要求他必須關閉南京辦事處,回到德國。
在臨行前的一次發言中,拉貝說:「不得不離開南京使我深感遺憾。我真希望我能留下來和你們一道繼續工作,但我的洋行召我回到歐洲去。然而,我希望還會回來,將來在這裡再見到你們。」
1938年4月,約翰·拉貝回到德國。之後,他連續舉行報告會,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卻遭到迫害。在受到德國警察蓋世太保的訊問和警告之後,他仍然暗暗地細心整理自己的日記和有關資料,將這些歷史記錄留給後人。二戰結束後,他又因納粹身份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拉貝的處境傳到了中國,那些曾經被拉貝救助過的人們紛紛慷慨解囊,竭盡全力回報。他們集體募捐了1億元,換成2000美元寄到德國,還節衣縮食買來奶粉、香腸等食品,通過各種渠道送到拉貝手中。這些錢和食品,支撐拉貝家庭走過最困難的歲月。
1950年1月5日,拉貝病故。2020年1月5日,約翰·拉貝去世70周年當天,數十名中德友人在拉貝墓前擺滿鮮花和蠟燭,拜訪他生前最後的居所,舉辦了一場小型的追思會。
1月5日,在德國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墓園,西門子公司職員託馬斯·旺格勒將一枝鮮花放在拉貝墓前。新華社記者 任珂 攝
拉貝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墓園。墓碑左半側稍凸起,碑面呈N型,代表南京英文名字的首字母。墓碑部分材料用的是南京特產雨花石。每年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拉貝誕辰或逝世的日子,都會有一些華人華僑和德國人來到他的墓前獻花,
1996年12月,塵封近60年的《拉貝日記》由拉貝的外孫女萊因哈特夫人奉獻給了世人,這本長達2000多頁的日記被譽為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
拉貝在南京的故居經過考證確定,建成了紀念館,當年拯救的難民將他稱為「南京好人」「活菩薩」。
80多年來,中國沒有忘記拉貝。中國人民紀念拉貝,是因為他對生命有大愛、對和平有追求。
80多年的互助接力仍在延續
截至目前,德國新冠肺炎疫情累計確診病例已逾17萬人。柏林確診人數超過6000人,海德堡所屬的位於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確診人數超過3.4萬人。由於德國醫療物資嚴重缺乏,駐德國使館每天都會接到德國各界大量求助電話和郵件,希望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中方也盡己所能,通過政府援助、企業採購和民間捐贈等多個渠道向德國「獻血」。
從南京、上海、武漢多地發出的防疫物資、醫療物資陸續運抵德國,鍾南山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等中國專家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向包括德國在內的多國分享診療方案及醫護人員防護經驗。
一家中國企業向德國捐贈的口罩,包裝箱上印有德國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德國斯圖加特的麻醉科醫生施小璐參與了微醫全球抗疫平臺開設的德國專場交流會後說,隨著疫情的擴散,德國的醫生越來越希望得到關於收治病人的全程信息,如何檢測病毒、如何用藥用呼吸機、如何在儘可能少的採血量中選最有意義的指標送檢、如何有效地進行醫護人員的自我保護等等。
「德國乃至歐洲也有不少醫學機構在上周組織了線上會議,交流歐洲各國的治療經驗。我們此前與義大利和奧地利的醫生交流時,他們都提到中國醫生在治療經驗上細緻、詳盡地分享,並對此非常感謝。」 施小璐說。
在全球戰「疫」的特殊時刻,中國人用行動闡釋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一東方理念,這場跨越80多年的互助接力,也印證了西諺所說的「患難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託馬斯·拉貝收到中國捐贈的物資後,激動地說:「在這個疫情肆虐的特殊時刻,來自中國的饋贈讓我再一次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民從來不會忘記向朋友施以援手。我向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國使館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他說:「我的家族傳承著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誠摯的愛,我的祖父深愛著南京市和南京人民,他一生中最崇高的使命與南京這座城市緊緊相連。我的父親出生於北京,會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我本人雖然不會講中文,但一直在醫學專業和近代史研究兩個領域與中國同行們保持著密切聯繫。我的孩子們也十分珍視與中國的友誼,相信對中國的愛將會在家族中代代相傳。」
目前,德國疫情發展逐漸進入平臺期。德國聯邦與各州政府5月6日達成進一步放鬆疫情限制措施的新協議。協議規定,民眾可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員接觸,所有商店在衛生、限流等條件下可重新開放,醫院、養老院等機構在無確診病例情況下可接受指定人員探視,允許開展戶外休閒體育活動。各州可按各自情況,爭取安排暑假前返校複課,恢復餐飲住宿等經營,逐步開放各類休閒娛樂場所。此外,協議還規定,公共場合保持1.5米社交距離及在部分場所佩戴口罩的規定將至少持續至6月5日。一旦出現地區性疫情暴發,當地必須迅速啟動限制措施。8月31日前仍禁止舉辦節慶、體育賽事等大型活動。
與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家相比,德國的死亡率更低,不到3.8%。
據介紹,究其原因,首先,德國很早得到預警,在新冠肺炎疫情到達歐洲之前幾周便著手準備,並很快開發出檢測試劑,政府還及時開始採購抗疫物資。其次,德國很早便對疑似病例進行檢測,發現患者,有效控制了需要輔助呼吸的重症患者數量。從醫療保障能力看,相對於人口而言,德國的醫生、床位和呼吸機數量在全球處於較高水平。
據統計,德國有約2.8萬個重症病房,配有2.5萬臺呼吸機。德國還在3月下旬出臺大規模經濟紓困計劃,政府還為醫院提供超過30億歐元的援助資金,補貼醫院擴大對重症監護病房的投資。
德國科學院在4月3日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廣泛佩戴口罩、擴大檢測能力及數據追蹤疫情將成為德國進一步遏制新冠疫情、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關鍵。
海德堡市長代表在收到中國捐贈物資後說,該市目前抗疫物資緊缺,中方此舉堪比雪中送炭。市政府將儘快把物資配發給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做到物盡其用。她說,同心協力是人類戰勝病毒的最有力武器。病毒和距離沒有將中德兩國隔開,這次跨越萬裡之遙的愛心傳遞,生動詮釋了南京與海德堡、中國與德國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的寶貴精神。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