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談腫瘤微環境研究的三角關係: 癌症,炎症與免疫

2020-12-20 生物谷

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細胞和相鄰正常組織之間的部位,其組成包括細胞外基質、可溶性分子和腫瘤基質細胞。腫瘤微環境一旦形成,眾多免疫細胞,如T細胞、髓源抑制性細胞,巨噬細胞等,都被趨化至此,構成腫瘤微環境主要基質細胞。除了細胞因素外,腫瘤微環境中的分子主要包括細胞外基質分子,大量的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等。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和分子處於一種動態變化過程,反映出腫瘤微環境進化的本質,而其最終結局則是大量免疫抑制細胞如MDSC,調節性T細胞、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以及大量炎性相關因子如IL-6、IL-10、TGF-β等在腫瘤微環境中大量聚集,共同促進腫瘤免疫逃逸、

腫瘤

的生長和轉移。



圖1. 癌症進化的示意圖(Hui & Chen, 2015)。腫瘤

基礎研究

人員和臨床醫生已經認識到癌症的複雜性及其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

腫瘤

微環境的獨特特徵,如缺氧和高間質液壓,將其與相應的正常組織區分開來。


儘管免疫和炎症均構成腫瘤微環境的基本特徵,但兩者的關係迄今為止仍十分模糊。推測在腫瘤發展的早期階段,免疫反應較強而炎症較弱,但在腫瘤的後期,免疫反應較弱而炎症較強。但由於腫瘤微環境極為複雜且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需要進一步對其間的細胞和分子以及內在機械信號深入研究。同時,對於

腫瘤

、炎症和免疫,

基礎研究

者和臨床醫生也有諸多不同的認識,對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為促進這一領域的發展,促進研究者之間交流,2017年9月22日至9月23日,第二屆癌症、炎症與免疫研討會將在上海好望角大飯店舉行。屆時將邀請國內外專家, 學者, 醫生座談,從

基礎研究

結合臨床的角度出發,深度解讀癌症、炎症、免疫三者相關性以及相互轉化的關係,重點探討非可控性炎症癌症轉化的關係以及靶向腫瘤微環境的治療策略, 為

腫瘤

治療與臨床轉化指引方向。



炎症性腸病(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兩個獨立疾病,為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在炎症與癌症的病理過程中,  淋巴細胞與癌細胞的運動是其中的關鍵步驟。而決定這些細胞運動的一類重要分子是細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其中, 整合素(integrin)家族是最重要的一類黏附分子。在細胞運動的過程中,  整合素的功能受到動態的、精確的調控。而病理條件下的整合素功能會發生紊亂。



圖2. 趨化因子對整合素功能的調控機制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

細胞生物學

研究所的陳劍峰研究員,其團隊研究興趣點是與炎症和癌症相關的整合素的功能調控及其分子機制。通過研究細胞黏附分子與其配體的識別、結合及其所介導的信號轉導, 了解整合素在炎症細胞遷移與癌細胞發生、發展和轉移過程中的作用機制, 尋找炎症與癌症的新療法。他本次參會的演講題目是Role of integrins in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 and diseases。


而在臨床實踐方面,來自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中心的姜泊主任,長期從事大腸癌早期診治,胃腸道微生態系統與腸黏膜屏障,炎性腸病和功能性胃腸疾病等疾病的研究,對內鏡下診治胃腸早癌及癌前病變經驗豐富。他本次參會的演講題目是免疫.炎症.癌症--聚焦潰瘍性結腸炎相關大腸癌。與會者可以以腸癌為例,從基礎和臨床研究等方面與他們討論免疫、炎症、癌症三者的作用關係。



腫瘤微環境在腫瘤的生長與轉移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致力於探索靶向或調控

腫瘤

微環境的

診斷

試劑和治療藥物。新興的

納米

技術為

腫瘤

的精確定位和早期

診斷

、靶向、長效和聯合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研發平臺,  為克服傳統藥物非特異性靶向和非選擇性損傷機體組織的瓶頸問題提供了可能。


基於

納米

材料靶向

腫瘤

的治療涉及多種途徑, 從傳統的小分子藥物(阿黴素、紫杉醇等)到生物分子(治療性抗體或核酸等),  以至利用

納米

顆粒本身的光熱效應殺傷

腫瘤

, 都已有相關工作報導。將藥物加載到納米粒子內部或修飾到表面, 以納米粒子為

載體

進入生物體內,  比起單純的將藥物分子直接用於生物體具有很多優勢,  例如可以增加靶向性, 加強感應性,  延長半衰期等。納米材料還可以提供更複雜的運載系統,可同時運載多種藥物等。


來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趙穎研究員,其團隊主要對腫瘤微環境在決定腫瘤的惡性程度和轉移性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入研究,並以精確設計、製備和調控功能性多肽自組裝納米材料為基礎,充分利用多學科(生物、醫學、化學、生物材料等)交叉的優勢,在納米藥物體系的可控制備、惡性腫瘤的高效治療、納米藥物的抗腫瘤作用機制、以及生物效應和安全性研究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特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她本次參會的演講題目是納米藥物調控

腫瘤

微環境。


來自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張志剛研究員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神經遞質和激素對腫瘤發生發展的調控、細胞外基質蛋白在

腫瘤

微環境中的作用等,這次他參會的演講題目是SPON2 promotes M1-like macrophages recruitment and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by distinct integrin-Rho GTPase-Hippo pathways。


近日,張志剛研究組和胰腺外科孫勇偉主任共同帶領團隊在國際著名的醫學雜誌《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發表題為「5-HT信號促進代謝應激下胰腺腫瘤細胞的Warburg效應和小鼠胰腺腫瘤的生長」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中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系統的存在及其失調現象,證明了5-HT通過調控有氧糖酵解促進胰腺癌細胞在代謝應激條件下的生長,進而促進胰腺癌的惡性進展。該論文提供了神經遞質系統對腫瘤調控作用的直接證據,進一步詮釋了

腫瘤

的系統性調控理念。



胰腺癌(PDAC)是目前人體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消化惡性腫瘤,其最典型的的特徵就是結締組織增生,緻密的間質成分多,腫瘤細胞血供少,營養缺乏。為此,張志剛研究員帶領團隊找到了胰腺癌細胞在極端生存條件下繼續保持生長的原因:

腫瘤

微環境中紊亂的5-HT系統。HTR2B受體的抑制劑SB204741能夠顯著抑制KPC和PDX模型中胰腺癌細胞的生長。同時,HTR2B 受體的抑制劑已進入肺動脈高壓的臨床實驗,因其安全性較好,有可能作為胰腺癌治療的一種候選藥物。因此,該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意義。


匯聚上海,關注癌症、炎症、免疫


第二屆癌症、炎症與免疫研討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議題,分別是炎症與癌症、癌症與免疫、腫瘤微環境和臨床轉化。其中腫瘤微環境議題包括諸多小的議題,如腫瘤微環境與腫瘤耐藥、腫瘤微環境與腫瘤浸潤和轉移、腫瘤微環境中免疫與炎症的調節、淋巴管與血管新生與腫瘤轉移、低氧與腫瘤微環境和腫瘤異質性與腫瘤微環境等。屆時將邀請腫瘤微環境領域中多位在

基礎研究

和臨床實踐方面知名學者教授和醫生。與會者可與他們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從臨床等角度共同加深腫瘤微環境對

腫瘤

發生發展的認識。


參考資料:


Hui, L., & Chen, Y. (2015). Tumor microenvironment: Sanctuary of the devil. Cancer Lett, 368(1), 7-13. doi:10.1016/j.canlet.2015.07.039

相關焦點

  • 匹茲堡大學盧斌峰教授:腫瘤進展對組織免疫炎症反應的調節
    9月2日"2016癌症、炎症與免疫--微環境下的對話"會議,此次會議由生物谷主辦,邀請了相關領域內來自海內外各個院校、研究機構的優秀專家學者,就:癌症與炎症性免疫、非可控性炎症與癌症、臨床醫學轉化等方面的議題作了精彩演講。
  • 炎症因子竟能決定癌症預後!他倆關係為啥不一般?
    就好像是一種默契,古人們老早就知道了「炎」和「癌」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似的。之前的文章裡有寫到,慢性感染(微生物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吸菸或吸入汙染物(刺激物)、肥胖(飲食)等因素都會引起炎症,正是這種炎症間接地導致了癌症的發生。此外,癌症的進展、耐藥、復發、轉移也和炎症脫不了干係。
  • 趙學強:勇做腫瘤免疫研究探路者
    行而不輟,專注腫瘤免疫研究「作為清華大學的科研工作者,經常會被親戚朋友問是做哪方面研究的,我說是做癌症和免疫學研究的。」接下來很自然會被問癌症能治了嗎?免疫缺陷能治了嗎?趙學強只能回答說,目前可能還不行。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腫瘤|腫瘤微環境|內質網|-健康界
    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作用,產生不利的微環境,破壞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的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淋巴細胞。這些變化引發了持續的內質網應激狀態,已經證明這種應激狀態控制著癌細胞的多種促腫瘤屬性,同時動態地重新編程固有免疫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細胞的功能。ER應激傳感器及其下遊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已成為腫瘤生長和轉移以及對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6:44:30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antiago Zelenay研究組發現,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以及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腫瘤幹細胞(CSC)及其診療意義是腫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和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SC是腫瘤發生、轉移和復發的關鍵細胞。CSC如何產生和維持?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
  • 胖是禍害,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會重塑腫瘤微環境代謝
    不過呢,既往的研究都主要集中於癌細胞本身,對於肥胖所誘導代謝變化如何影響腫瘤微環境(TME),還從未有報導出現。腫瘤的特徵之一就是對營養的極大需求,考慮到實體瘤內供血有限,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高消耗,是否會搶佔其他細胞,尤其是抗腫瘤免疫急需的T細胞的營養配額呢?
  • 十張驚豔圖片告訴你,腫瘤生活的微環境到底是什麼樣
    人類和癌症的抗爭持續了上千年,我們對癌症的認知也一步步變得清晰。從公元前2625年到2020年,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對於癌症的認知正在不斷革新。癌症在人體內所處的環境——腫瘤微環境,也逐漸成為研究和攻克癌症的重要方向。 癌細胞的擴散就像隨風飄揚的蒲公英,飄到哪,種子就到哪。
  • 輻射引起的細胞死亡信號對腫瘤微環境的免疫影響
    輻射引起的細胞死亡信號對腫瘤微環境的免疫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5 11:24:01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Lorenzo Galluzzi等研究人員總結了輻射引起的細胞死亡信號對腫瘤微環境的免疫影響
  • 從炎症到癌症,大概需要幾年?醫生提醒:有5種炎症癌變機率高
    ……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炎症,而如今談癌色變的時代,大家對癌症的防治心也更重,對一些慢性疾病也不敢放鬆,生怕一不留心就發展成癌了。「炎症」、「癌症」一字之差,二者又有什麼聯繫呢?今天就為大家解答。
  • 哈佛醫學院研究:肥胖會抑制免疫細胞數量和活性,加速腫瘤生長
    但這隻發生在具有免疫原性的癌症中,這些癌症可能含有大量的免疫細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更有可能引發免疫反應。實驗表明,與飲食相關的腫瘤生長差異特別依賴於CD8+ T細胞的活性,CD8+ T細胞是一種能夠靶向並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實驗消除小鼠體內的CD8+ T細胞後,飲食對腫瘤生長沒有影響。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肝癌是我國第二大致死癌症,B肝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是肝癌的主要誘因。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
  • 2017年度巨獻:癌症免疫療法重磅級研究解讀
    癌症免疫療法即是通過調動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免疫細胞)來抵禦、殺死腫瘤細胞,是近年來腫瘤治療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癌症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之一。那麼2017年科學家們在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中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呢?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Genome Biology:23個癌症類型,10000+個腫瘤樣本綜合分析,指導腫瘤...
    預測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豐富性的計算方法最近,癌症免疫治療在晚期腫瘤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大家努力闡明腫瘤與免疫的相互作用,並提供治療效果的預測。Rooney等通過使用兩種效應分子的表達水平來研究細胞毒活性(CYT),並確認免疫逃避機制。近期有人成功分析了大腸癌的免疫表型,而且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
  • 15000字深度長文,詳解人類癌症與免疫治療發展史
    2002年Gavin P Dunn和RobertD Schreiber等首次提出了腫瘤免疫編輯(Tumor Immunoediting)學說,系統闡述了癌症和免疫系統之間的三階段關係。    癌細胞來源與人體自身細胞,存在抗原,但是經歷了免疫編輯後的癌細胞抗原性較弱,難以有效激發免疫反應。而且在腫瘤微環境局部存在複雜的免疫抑制或免疫逃逸,導致免疫反應不能有效完成。抗原是激發免疫反應的起點,未來這個問題尚需要繼續充分研究。比利時的Thierry Boon教授長期研究癌細胞抗原問題。
  • 哈佛醫學院發現,肥胖會抑制免疫細胞,加速腫瘤生長
    多年以來,科學家已經確定,肥胖導致的代謝變化和慢性炎症等會驅動腫瘤生長,但肥胖與癌症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仍然難以捉摸。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名為PHD3的蛋白,PHD3蛋白能夠抑制過度脂肪代謝,過表達PHD3蛋白能夠有效逆轉高脂飲食對腫瘤免疫細胞的抑制,有望成為治療癌症的新靶點。
  • Nature: 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Wnt/beta-catenin
    他們發現,黑色素瘤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大量的beta-catenin,從而將它們自己與免疫系統的抗癌前線武器-T細胞屏蔽。他們還發現了,beta-catenin是如何阻止T細胞浸潤到腫瘤細胞,從而減弱免疫治療效果的。最後,研究人員們提出建議,該如何繞開這個障礙。黑色素瘤的治療在研發出了免疫療法之後,有了革命性的改觀。
  • 未來十年免疫治療將使大部分癌症消褪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的新一代CAR-T,能夠快速啟動對癌細胞廣譜殺傷;PMA-T及PNA-T,可以精準殺滅更多異質性癌細胞;PIK-T,能夠改變癌症微環境,解除對免疫細胞的抑制。此三項技術,被譽為三把利劍,對大量晚期癌症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而錢教授的終極目標則不止於此,他希望在未來十年能夠讓60%的腫瘤消褪。
  • 復諾健:免疫治療開啟癌症治療的第三次革命
    腫瘤免疫治療的不同在於,它將治療目標從腫瘤細胞轉移到免疫細胞上,通過增強患者自身的抗腫瘤免疫能力來治療腫瘤,與傳統治療相比具有殺傷精準、副作用小、療效持久、個性化程度高等優勢。在經歷癌症治療第一次革命的放療、化療,以及第二次革命的靶向藥物之後,包括免疫細胞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溶瘤病毒等一系列基於人體免疫系統原理的免疫療法被稱為癌症治療的第三次革命,給癌症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 揭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叛徒導致乳腺癌生長...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探究「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巨噬細胞如何成為非凡的叛徒,而且還揭示了它們如何積極支持某些乳腺癌的腫瘤生長和轉移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