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時間能讓我在學校找到接近40種跳蛛,是我一開始未曾想到的。本來只是抱著『隨緣』的想法,但現在記錄了這麼多種,讓我不禁感嘆『身邊潛藏了太多驚喜』。」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2015級生態學專業的王葦杭同學感嘆到。
因為從小就對動植物有著莫名的興趣,王葦杭很早之前就開始閱讀這方面書籍,經常瀏覽相關網站。雖然對動植物頗有了解,但是跳蛛對於王葦杭來說是個新鮮事物。
王葦杭第一次注意到跳蛛,源於一年前在南嶺森林公園的觀鳥經歷。本在觀鳥的他,偶然發現溪流邊的欄杆上棲息著好幾種截然不同的跳蛛,雖然無法辨認,但它們活躍的表現和精美的外觀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引發了他的好奇。於是他掏出了手機,拍下了跳蛛的第一張照片。
回到學校後,王葦杭開始了他的校園跳蛛尋覓之旅。
沒有單反,一樣可以生動記錄
這些可愛的跳蛛都是王葦杭鏡頭前的明星。但是這些照片並不是用單反拍攝的,而是僅用智慧型手機加上一個微距鏡頭拍攝下來的。
「跳蛛體型很小,最大的一般也就只有一兩釐米長。但它們非常活潑醒目,只要你細心,就能發現它,只要有耐心,即使沒有單反,只要一部智慧型手機和一個微距鏡頭就可以記錄下它們迷人的身姿。」王葦杭很低調地分享道。
如果沒有耐心,如果不是對跳蛛有著十分執著的喜愛,也許很難在學校找到並辨識接近40種嬌小的跳蛛。在意識到跳蛛常常出現在欄杆、灌叢等環境後,王葦杭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學校的這些角落。只要一有空,王葦杭就拿著手機到這些角落找尋跳蛛,但是有時找了半天連跳蛛的影子都找不到。
雖然從小對動物感興趣,但是跳蛛對於他來說還是個新鮮目標,加上可用的照片等資料不好找,王葦杭經常會遇到不認識的跳蛛。
於是,他找了一些關於跳蛛的書,並搜索到一些研究跳蛛的學者開辦的網站進一步查找資料。同時,他還請教了研究蜘蛛的學者。見得多些,辨認也就容易了。
到目前為止,他在校園中記錄到接近40種跳蛛。為了更好地了解跳蛛,標本是必不可少的,為此,王葦杭也採集並飼養了一些跳蛛,這樣既可以得到標本,也可以觀察人工飼養條件下跳蛛的生活習性並記錄下來。
跳蛛:身長僅1、2釐米的精靈
跳蛛是跳蛛科(Salticidae)所有蜘蛛的統稱,它們大多善於跳躍,而且依賴跳躍移動、捕食。在我國,跳蛛也稱蠅虎,因為它們喜愛捕食蠅類,撲食時迅猛如虎。
跳蛛體型嬌小,身體常短小緊湊,但形狀十分多變。軀幹主要分為頭胸部、腹部兩大部分,而頭胸部中央的兩隻碩大的眼是跳蛛最為標誌性的外形特徵。這兩隻眼視力極佳,但視野狹窄,跳蛛為了觀察周遭,需要像「扭頭」一樣調整頭胸部的方向,經常「抬起頭」與人對視,非常有趣,這在蜘蛛中是很罕見的。
跳蛛的色彩非常豐富:從對比鮮明的黑白色、時而具有金屬光澤的彩色、半透明到與周遭環境相似的棕褐色等,可以說應有盡有,此外,雌雄跳蛛的差異往往非常大。
跳蛛是獨行俠。我們經常能在欄杆、樹葉背面、地表甚至室內牆壁等環境發現它們。行進時,它們走走停停,時而駐足向四周觀望,時而快速奔跑,同時在行走面系上蛛絲,確保旅途安全。
在繁殖時,跳蛛很活躍,跳蛛漢子們不停奔波,四處尋找妹子,發現「心上蛛」後,雄蛛常會通過「跳舞」等炫耀行為吸引異性,使出渾身解數以贏得芳心。交配後,雌性會在巢中產卵,不吃不喝地獨自守護這些卵直到孵化後的一段時間,最終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
跳蛛以小型昆蟲為主食,有時還會吃其他跳蛛和蜘蛛,例如孔蛛就是吃蜘蛛的狂熱分子,它們令人驚嘆的精明捕食策略曾收錄在BBC紀錄片《獵捕(The Hunt)》等作品中。跳蛛體型雖小,這些優秀的獵手卻經常捕捉遠比它們大型的獵物。
休息時,跳蛛常伏在蛛絲編成的袋狀巢裡,憨態可掬,受到打擾時,它們會走出巢探查情況。跳蛛的成長需要經歷多次蛻皮,築巢的跳蛛在巢中完成蛻皮。
另外,跳蛛還是表演大師。很多跳蛛都有擬態昆蟲的特徵,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酷似螞蟻的蟻蛛,畢竟,很少有動物敢於騷擾擁有強大集體的螞蟻。這樣的偽裝幫助它們更好地捕食和欺騙天敵。
鏡頭下的生態之美
出於對自然觀察的熱愛,王葦杭除了拍跳蛛之外,也在華農校園裡拍到了很多美麗的生物。
當問到王葦杭以後是否想從事攝影方面的工作時,他說:「攝影只是輔助我記錄這些生物形態、記錄生態的一種手段,畢竟自己的水平很有限,只能做到記錄。我很喜歡研究生物多樣性這方面的工作,如果有機會,我想成為一名從事這方面的科研人員。」
在野外,不可避免地存在危險的生物,我們該怎麼應對?他的看法是:「雖然有些生物有一定危險性,但是只要我們沒有傷害它們的舉動,它們是不會輕易去傷害你的,不知道是什麼就不要貿然接觸,這樣是安全的。我在學校遇到過一些毒蛇,它們都比較近,但我沒有招惹它們,它們也沒有試圖攻擊,毒液對它們來說相當珍貴。」
因為喜愛,王葦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在我們學校找到接近40種如此細小的跳蛛,並以手機攝影的方式記錄下它們。
不是沒有美的事物,而是我們缺少一顆靜下來去發現美、欣賞美的心。即使置身學校,也有數不盡的自然傳奇等待我們發現、再發現,生物多樣性留給我們的驚喜仍然無處不在,觀察它們,從中感受生命令人難以想像的多姿,進而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將對我們大有裨益。
採寫|新媒體中心記者 梁麗珊
圖片|受訪者提供
微信編輯|周志榮
責任編輯|周志榮 謝韓
為何不放王葦杭的照片?蜘蛛俠都不以真面目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