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為何能將肢體美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賽場上你為什麼會敗給那些練過童子功的對手?
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縱觀優秀的運動員,他們大多都抓住了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
什麼是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人體各項身體素質,有各自的迅速增長期,而且時機稍縱即逝,不容錯過。為了孩子一生的健康,體育鍛鍊應及時抓住孩子的「敏感期」,體育鍛鍊應從娃娃抓起。
01
鍛鍊提升身體素質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那麼何為健康?
人體的健康水平,常常是在運動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身體健康素質(體適能)的諸要素為:
身體成分
心血管系統功能
肌肉力量和耐力
柔韌性
增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對人一生有益。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總量呈下降趨勢。如果人經常進行力量鍛鍊,他的肌纖維會粗,肌肉的橫截面積會大,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會提高,從而改善骨骼狀況,防止骨質疏鬆,防止肌肉肌腱和韌帶損傷,延緩衰老。
柔韌性好,即肌肉、肌腱和韌帶的伸展性和彈性很好,能夠增加和保持關節的靈活度,有利於速度的發揮以及動作姿勢保持優美,同時也能防止傷重事故發生,提高運動效果。
02
促進神經系統發育
小學期間「一學就會」?
人體9大系統中,神經系統的發育最先最快,所以和神經支配與神經感覺有關的靈敏、動作速度、技巧等的學習,要越早越好。
新生兒出生後的l-2年,大腦發育相當快。而小腦發育到3歲時,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能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動作的準確性,所以在崇尚「體育」的美國,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被帶去學體操、遊泳或滑冰。
3-6歲,大腦皮層各區域之間,增加了暫時聯繫的可能性;6歲時條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較穩定和鞏固,形成動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
7-8歲時,大腦皮質運動區神經細胞的分化,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人在7、8歲時,特別敏感,可塑性最大。
13-14歲時皮質抑制調節機制達到一定強度,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所以說,小學高年級是「一學就會」的年齡,不用費力,孩子們就能學會一些新動作,如足球訓練時的假動作、射門技術等。
13歲以後,大腦發育定型了,即使大量訓練,也很難達到13歲前的學習效果和效率了。
據了解,籃球場在美國社區隨處可見,孩子很小就在球場上摸爬滾打,很多巨星都是從這裡冉冉升起的。
年紀越小柔韌性越好
兒童骨和肌肉的彈性好,關節韌帶的伸展度較大,所以要讓身體柔韌性好,應在兒童時期及早進行訓練。有助於柔韌性的訓練有:體操、遊泳、武術等。
訓練有最佳年齡
在各項體育運動中,「速度」被稱為靈魂、核心。因為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運動中樞」支配,因此,速度的發展敏感期,較其它素質要早。
「反應速度」的敏感期,為9~12歲;
「速度素質」在10~13歲時期增長最快,如果此時期不進行訓練,14歲以後肌肉收縮的速度就會緩慢下來;
「動作速度」的敏感期是7~11歲,以後頻率提高就比較難了;
「位移速度」,男子7~14歲,女子7~12歲。
因此,要想速度快和跑得快,7~11歲就要參加訓練了。
03
從小打好技能基礎
基本技術掌握得越多,越熟練,新的運動技能就掌握得越快,越自如。因為,動力定型建立得越多,大腦皮質的靈活性越高,改建就越容易。
上肢的技術學習——先練「打水漂」
即學會甩鞭動作,用肩部帶動上臂再帶動前臂和手腕做協調的甩鞭運動,如果這個動作學好了,建立起了穩固的神經通路聯繫,以後有利於很容易地學習和掌握一系列含有諸如此類甩鞭動作的運動項目,終生受益。如打網球、高爾夫球、遊泳、排球、羽毛球、棒壘球、標槍等運動。
在河邊打打水漂、在操場擲擲沙袋、擲擲網球等都有助於甩鞭動作的學習。
下肢的技術學習——先學「車輪跑」
先高抬腿至水平甚至更高,然後大腿下壓,小腿放鬆,接著小腿和腳做扒地,這個動作,是短跑、跨欄、三級跳等很多運動的基礎,練好了,對孩子的下肢協調活動一輩子受用。
孩子從小將基本動作練好了,以後球類、田徑學啥會啥,自信水平也隨之上升。所以,奉勸父母們,除了疲於帶孩子學奧數、學鋼琴、學外語、學繪畫、學書法等,更重要的是,不要錯過運動的敏感期,讓孩子終生有一個強壯的體魄和矯健的身影!
本文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只為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後臺留言刪除。雙A君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