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源
有人抱怨說:「養娃以後,生活似乎進入了打地鼠遊戲模式,問題和地鼠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往外冒,讓人應接不暇。」
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告訴我們:「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時時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件事物發展的始終)。」
這一哲學原理同樣適用於養育孩子: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有問題。
是孩子,就會有問題
美劇《小謝爾頓》是一部充滿了愛與溫情的喜劇片。劇中講述了一個9歲的智商過人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他熱愛學習,喜歡思考,並且智商過人,年僅9歲就跳級到高中就讀。
按理說,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一定會讓父母非常省心,但事實卻是,小謝爾頓的成長過程也是問題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學第一天,小謝爾頓就直言不諱他所看到的所有人的問題,這個女生穿的衣服太透,以致於她的內衣都能被看見;那個男生頭髮太長,不符合儀容儀表的要求;甚至是本來準備誇獎他的女老師,也被他當眾指出嘴唇上有小鬍子沒有刮乾淨!
種種種種,讓人難堪不已。
老師們都無法忍受這個常常在教室裡讓自己出洋相的孩子,他們甚至要求小謝爾頓的父母把他轉到其他學校。小謝爾頓的父母經受了很大的壓力,才得以讓小謝爾頓繼續留在這裡。
之後,小謝爾頓不斷出現各種新的問題,父母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面對新的挑戰。這,其實也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正在經歷的育兒生活。雖然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但父母和父母所面臨的苦惱,卻是一樣多的。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出問題的孩子,這是為人父母首先要有的覺悟。
換一種方式看待問題,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父母的格局》一書中,作者黃靜潔分享了她兒子伊恩的一段成長經歷。
伊恩14歲的時候,離開上海獨自去美國的寄宿高中。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他,突然完全脫離了父母的管束,於是,他瘋狂地迷戀上了打遊戲,整個周末都通宵打遊戲,以至於周一根本起不來床。
老師通知作者的時候,作者非常著急,她和學校的監護老師溝通,希望老師能強行禁止兒子打遊戲。事實上,中國的很多學校都是這樣做的。
然而,監護老師卻回覆說:「他們不會禁止孩子打遊戲,因為學校的規定是上課和自習時間不能打遊戲,沒有說休息時間不能打遊戲。」
但是老師並沒有什麼事情都不做,他對伊恩提出了三點要求:
第一,玩遊戲之前,必須先把作業寫完;
第二,必須要遵守晚上11點熄燈的規定;
第三,要學會自我控制。
伊恩的老師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希望學生能自己發現錯誤,靠自己的力量去糾正錯誤,而不是依靠老師的強制行為。
而伊恩最終也管住了自己,沒有遊戲上癮。
在這個事例裡,伊恩的老師並沒有把問題當作洪水猛獸,而是把它當作一次培養自我控制、自我調整能力的機會。
對於孩子來說,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在父母控制下發展出來的「自控力」,其實是內心的恐懼和制約。
當孩子出了問題,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行幹預或制止,而是從問題中看到機會,進行適當的幫助,並給予孩子自我調整的時間和空間。
大驚小怪,可能會讓孩子的問題更加頑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在一篇文章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5歲的小女孩忽然尿床了。
父母為此驚訝不已,並訓斥孩子:「你2歲起就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越活越倒退了!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曬到外面讓別人看到,真是丟人!」
父母的話,讓孩子感到非常羞愧。她的思想壓力很大,第二天晚上翻來覆去,生怕自己會再次尿床,可是,當她再次醒來時,還是發現自己尿床了。
父母為此更加生氣了,他們更加嚴厲的斥責孩子,孩子也因此背負了更加沉重的思想負擔。如此一來,便形成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尿床——被斥責——背負思想負擔——再次尿床——再次被斥責……
就這樣,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小女孩長大成人,尿床這件事,像魔咒一樣,幾乎毀了她的一生。
孩子有問題,最難受的首先是父母,因為他們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不正常」。於是,他們很容易採取一些強制措施來糾正孩子,這種糾正,是缺乏體諒的,與其說是在幫助孩子,不如說是想減輕自己的焦慮。
尿床,原本是一件小事,如果父母能輕鬆應對,問題可能自然而然就化解了。恰恰是父母大驚小怪、如臨大敵,給孩子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也強化了問題的存在。問題,因此更加難以解決。
智慧的父母,懂得悄無聲息地化解問題
我朋友的女兒沒有上過學前班,也沒有上過任何形式的幼小銜接,更沒有提前在家教過孩子寫字。結果去年上了小學一年級之後,一下子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她的字,寫得實在是太醜了,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老師把孩子的課堂寫字練習拍成圖片發給她,又發了另外一個字寫得好的孩子的作業圖片給她。意思是,孩子的字寫得太差,做家長的,要引起注意。
很多家長這個時候很可能就不能淡定了,同樣是6歲,同樣是小學一年級,為什麼我的孩子,字就寫得那麼差?
我的朋友也很著急,但是,她沒有把這種著急帶來的壓力轉化給女兒。通過閱讀,她了解到,小孩子字寫得不好,有時候並不是態度問題。孩子的小臂肌肉沒有發育好,會導致孩子寫字慢。
而感官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好,又會導致孩子寫字控制不好用筆的力度,所以寫出來的字自然歪歪扭扭,大小不一。
於是,對於女兒寫字不好這件事,她選擇了「視若無睹」。但同時,她又買回一本小學教材的配套字帖,放在女兒書桌上。
經過一段小學校園生活,女兒慢慢意識到寫字好的重要,老師的鼓勵引導,同伴的榜樣示範,都讓她萌發了寫好字的強烈願望。漸漸地,她回家會主動拿起那本字帖練習寫字,幾乎每天都不間斷。
在這個過程中,朋友一邊暗自高興,一邊對女兒的每一點進步都表現了極為誇張的「讚揚」:「哇,字寫得越來越好了,尤其是這個字,比媽媽寫得還要好!你長大以後都可以當書法家了!」
等到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已經可以寫出一筆規範整潔的字,曾經讓人頭疼的寫字問題,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化解了。
面對孩子的問題,一個人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應其真實的修養。如何去衡量這種修養呢?標準有很多,但有一條肯定是:好父母,會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壞父母,會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最糟糕的母親,就是那種特別著急的母親。」她們著急這個,操心那個,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是孩子,就會有問題。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問題,那還叫孩子嗎?
責任編輯x圓滾滾 值班編輯x擰發條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