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聽到有個女孩問媽媽:「隔壁媽媽不上班,每天都在家裡陪寶寶,你為什麼不能陪我?」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
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
沒有無能的工種,只有萬能的付出。
我們得讓孩子知道:所有人都得工作,隔壁媽媽很牛,但我也不差。我能做很牛的ppt,也能跑很洋的出差場。
很多媽媽常因不能陪孩子而愧疚,但其實,孩子和我們都需要成長的空間,在必要的陪伴之後,工作是一種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
當初,董卿工作以後就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個這樣的人。」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
媽媽愛你永遠不嫌多,而上班能讓媽媽積攢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強大,才能更好地愛你。
想一想每天下班後,我通常疲累又沮喪,進屋就來個葛優癱。老公更是兩耳不聞女兒事,一心只想看手機。
當孩子要我們陪玩時,我們會說:「我上了一天班了,你就饒了我吧。」
仿佛在給孩子傳遞這樣一個錯誤觀念:上班很辛苦,謀生很無奈。
我錯了!
我想了好長時間,問了女兒一個問題:如果唐僧不去西天取經,會怎樣?
女兒說:「不會遇到妖精啊,但也不會遇到孫大哥、豬二哥和沙三哥,那就沒有《西遊記》啦,不好玩。」
「上班也一樣,雖然辛苦,但也意義豐富。」
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職業觀
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藏著孩子未來的職業觀。
正確的職業觀應該是這樣的:
上班是為了工作。
工作有辛苦。
工作是人的價值體現。
工作能讓人發現好玩的人生。
工作是發現深度自我的探秘之路。
當然了,這樣說,孩子未必理解。只有從內心深處認可這樣的職業觀,我們才能傳遞正能量。
「上班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你。」
這樣回答對不對?
閨蜜對女兒說:媽媽上班是為了賺錢,賺了錢就可以給你買更多的玩具啦。
於是她女兒每天跟她要玩具,還說:你不是去賺錢買玩具了嗎?
這場景是不是讓人心酸酸的?這是我親生的嗎,怎麼這麼自私?
其實孩子的反應沒有錯啊,是我們告訴他,賺錢是為了他。
很多爸媽的價值觀就是: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你都做好了「奴隸」一生的姿態,孩子肯定認為:我自私是天經地義。
而另一些孩子則恰恰相反。當爸媽說「上班賺錢是為了你」時,他會愧疚,認為是自己造成了爸媽的辛苦。
有個孩子一連好幾天都吃得很少,媽媽問他怎麼不吃飯,他說:「我少吃點,媽媽就能少點辛苦了。」
真是個小暖男!可實際上,這樣的孩子更需要警惕。
心理學家蘇珊·紐曼說:
當孩子選擇犧牲自己來溫暖別人,證明他沒有獲得無條件的愛。這樣的孩子很難珍愛自己,也很難形成正向的自信感,他一生都會活得壓抑。
與其跟孩子說「上班是為了你」,不如說:
「我上班餵飽了你,餵飽了我,還餵飽了很多很多人。這是我的價值,也是我的力量,你可以依靠我哦。」
前文提到,我閨蜜的女兒每天都跟她玩具,於是她問女兒:「那我們以後不買吃的東西了,可以嗎?」
女兒搖了搖頭。
閨蜜接著說:「如果錢都用來買玩具,我們就沒法買吃的了。生活裡有很多開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只有平衡好各種開支,我們才能過得好。」
小孩子不懂錢能用來做什麼,才會產生過度需求。
讓孩子了解家庭財務支出計劃——需要支出什麼、可以支出什麼、不能支出什麼,能幫他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價值觀。
賺錢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幫助那些困難的人;我們少一些過度消費,就能讓錢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賺錢體現的是我們的能力,花錢體現的是我們的品質和品味。
逛商場時,看到有個孩子想買玩具被爸爸拒絕,他問:爸爸你上班能賺多少錢?我們家現在有多少錢?
爸爸不耐煩地說:沒錢!沒錢!沒錢!
父母的「貧窮狀態」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不敢建立大目標,或者極端地想要成為大人物、賺很多錢,內心深處卻永遠底氣不足。
心理學家麥基說: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看到的。
養育孩子,不應只看到賺到錢的那部分世界,還要有更大的格局。
我們給孩子展示的人生,應該是不負美好不負錢。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有一些積蓄,但我們需要好好規劃怎麼花錢,要花得合理而又享受。錢用得最好,當初爸媽賺錢的辛苦才更值。
孩子的任何小提問都藏著無限天機,而我們的回答則決定著他的生機。
早教電話:0476-8302182
半日制電話:15647686661
地址:一店地址:萬達廣場二樓八號街區愛樂樂享國際早教中心
二店地址:新城區玉龍大街水榭花都A區愛樂早教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