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爸爸不做家務?
小敏媽媽每天要提前半小時下班,順便到學校把孩子子接回家,然後開始準備晚飯,等爸爸下班回來吃飯。
有時爸爸回來早,如果飯還沒做好,爸爸就會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或者看手機邊等飯菜做好。
這天,媽媽讓小敏幫忙擺放碗筷,準備開飯,小敏一邊踮起腳拿筷子,一邊有些心疼問媽媽:"為什么爸爸不做家務?"
媽媽摸下女兒的頭,笑著說:"因為爸爸、媽媽的分工不同呀!媽媽主要負責做家務和照顧你,而爸爸呢,主要負責賺錢養家。這樣我們家才幸福美滿對吧?"
小敏接著問:"可是媽媽你也要上班呀?"
媽媽邊幹活邊說道:"對,因為媽媽的工作沒有爸爸那麼辛苦,寶貝知道疼媽媽了,真乖!"
小敏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以稚嫩又認真的聲音說道:"那我以後多幫幫你吧!"
傳統觀念影響
在很多家庭裡,都存在"爸爸不做家務"的現像,有的確實是因為爸爸工作忙,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受傳統思想和社會文化影響,存在著較強的"大男子主義"。
可是孩子還並不懂這些,她只是看到媽媽這家裡象保姆一樣每天忙碌著,而爸爸卻象個"大老爺"一樣,心理難免會產生一些想法。
這時候,媽媽一定不要將抱怨和牢騷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對爸爸的反感情緒,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父母共同的維護
聰明的父母往往會照顧孩子的心理成長,一個聰明的媽媽也應儘可能地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而應該讓孩子感覺到,為了給這個家創造更好的條件,爸爸媽媽都在努力付出。
聰明的媽媽應該把自己好心情,好心態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內心充滿陽光和自信,讓孩子在沒有思想負擔中長大。
當然,爸爸也應該自我調整觀念,回到家能主動分擔一些家務,讓孩子看到父母都在為這個家庭付出,這樣才能言傳身教地教育孩子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爸爸不幹家務的現象"在我國不少地方還存在,不單農村,城裡也一樣有。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家庭地位",男人在外面賺錢養家,女人負責家務,照顧孩子,這種傳統思想至今仍然存在著。
"大男子主義"的傳統思想就在身邊
阿華是我們太極拳友中的一員,身上具備了典型的廣東本地家庭婦女特點:善良樸素、勤儉持家,每天任勞任怨地為家庭默默付出。
我們是晚上練拳,阿華每晚吃完飯後,忙完所有家務才能出來,這對她來說,再正常不過的事。
有一次,剛練完拳她就急急趕回去,我們回她為什麼這麼急,她回答道:"要回去洗碗,今晚家人飯吃得晚,碗放著沒洗就出來了。"我們就好奇地問:"你老公不會洗嗎?"她笑著隨口回答:"他不會洗的,要等我回去洗。"
在我們幾位外省人男人對此表示不理解的時候,旁邊同樣作為本地女人的阿娟姐說道:"這個在我們廣東很正常啊!"
這有點象我們農村老家,也還有這種現象,男人不做飯不洗碗,只負責乾重活體力活。這是歷久以來的習慣,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內"嘛。
不過,社會進步了,夫妻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一起分擔家務的現象越來越多了。
媽媽不應把負面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
有的媽媽為了家庭,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把所有精力都做家務和帶孩子上面。但是往往這種選擇又不是心甘情願的,時間一長,就會產生不滿和抱怨。
很多的家庭矛盾往往就是這些情緒和不滿引起的。有些媽媽會將抱怨和不滿自然或不自然地通地一些生活瑣事,孩子學習等牽引出來,而孩子往往就容易成為那個被發洩的對象。
而對孩子而言,整天和這樣一個牢騷抱怨滿腹的媽媽在一起,沒有一點好處,只會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和不耐煩。
相信你也看過這樣的劇情:當媽媽向女兒抱怨"我容易嗎?為了你,我放棄工作,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照顧你們吃喝,照顧你的學習上了,你就這個樣子,你對得起我嗎?"
女兒往往回答:誰讓你這樣了!
父母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多大的犧牲,然後時不時以此為壓力來教育孩子,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幸福和心態相關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幸福指數與媽媽的心態有直接關係。如果媽媽對生活充滿熱情,那她就能更好地充當好媽媽這個角色。
對於媽媽而言,也許物質的保障是安全感的前提,但
"知足常樂"也是心態自我調節的一劑良方。珍惜眼前生活,珍惜家人,知足所擁有的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一位熱愛生活,熱愛家庭,對家庭,對兒女心甘情願付出的媽媽,孩子自然會覺得幸福。而幸福是健康成長的源泉。
當然,這背後的爸爸,也應該是努力工作,熱愛生活,關心家人,有責任心的好爸爸才對,這樣的家庭才真正溫暖幸福。
(配圖源於網絡,侵聯刪)
本文原創|小李廣|歡迎關注我 ,一起學習更多的育兒及家庭教育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小李廣點讚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