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純婷
1.
經常有家長說,自己孩子以前成績挺好,現在怎麼就越來越差了呢?一個聰明的孩子為啥就變笨了呢?
2.
一個16歲的來訪者,他小學時期的成績一直都是班上前五名,到了初中,重點學校的重點班,成績逐漸一路下滑,最後穩定在班上倒數前五名。
初三的時候,抑鬱,自我傷害,後來輟學了。目前已經在家待了一年多。
他感覺在學校,沒有人會在意他,他很羨慕其他男孩子玩在一起,他卻總是不受歡迎,交不到朋友。
覺得別人都在盯著自己,等著嘲笑自己。
成績差,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配和成績好的同學玩,而他又不想和成績差的同學玩。
我們討論發現,他覺得一直很難讓媽媽滿意,媽媽總是對他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做得好,總還有更高的要求等著他,他覺得很累。
雖然媽媽也表揚他,但是他覺得那些表揚都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感受是他知道媽媽對他不滿意。
而且媽媽總是找一切機會教育他,這個世界是分等級的。沒有能力的人,只能做撿垃圾,保潔,司機,保安這樣沒有價值的事情。這些人,會被別人瞧不起,對社會也沒什麼貢獻。
當他自己學習上遇到問題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如何面對媽媽的失望。
「特別害怕別人瞧不起我,一想到我可能會被人說成是學渣,我就不敢去學校。
我不敢面對父母老師同學,我不想和別人接觸,我只想一個人安靜在家裡躲著。」
3.
對於這個孩子來說,「變笨「是因為,時間花在其他讓他更焦慮的事情上,如何面對評價是更恐懼的事情。
後來做父母訪談的時候,他的母親說,自己小的時候特別渴望媽媽的支持,但是媽媽一直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她一直過得很辛苦,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來。
所以她特別渴望做個好媽媽,能給孩子支持。
孩子成績下降,她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她需要通過孩子成績好,來確認自己是個好媽媽,確定自己可以給孩子支持。
否則她就會一直焦慮。這個焦慮是對孩子的,也是對曾經那個沒有得到支持的自己的。
在我的建議下,她自己也約了諮詢師,去處理自己內心的一些困擾。這對她和孩子的關係或許是個機會。
4.
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越大就越「笨」,可怎麼變「笨」的呢?
一個孩子的智力活動受阻,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智力功能受抑制。
成績好壞,本該是孩子通過自己的智力去解決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都把這種智力活動轉換成了情緒上的壓力。
打罵、批評、指責、比較都是把這件應該用智力解決的事情,上升到情緒層面。當一件事情變成情緒記憶的時候,我們就離開事情本身了,我們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和情緒過招。
這是一個智力功能被丟棄的過程。因為父母根本沒有教孩子,如何運用智力來解決自己的困境。
所以很多人遇到困境,首先出現的都是情緒,然後是和情緒糾纏的過程。智力都在睡覺。
這不是變笨了,這是變脆弱了。
孩子因為脆弱,所以在還沒有用到智力的時候,他就已經垮了。
這大概是很多人變笨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大腦活動被大面積的情緒覆蓋。
而處理情緒是更難的一件事情。如果說如何學習書本有很多人在教,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就是「冷門學科」。
畢竟很多父母也沒有學會。
5.
曾老師說,當我們本該用智力解決的一件事情,我們用情緒在解決,那說明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有一定劑量的退行。
所以當父母為孩子的成績焦慮擔憂的時候,並且這種擔憂焦慮總是揮之不去。那大概率是這件事情和我們自己的心理困境有關係。
就像我的這位來訪者,他的媽媽總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會耽誤了孩子的發展。害怕孩子將來沒用,沒出息,因而過得艱辛。陷在這些情緒裡無法自拔。
孩子上了初中,要適應新環境,學習節奏變快,課程變多變難,這是孩子遇到的困難,但是這個困難是可以用智力來解決的。
孩子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學會處理更複雜的學業,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平衡自己的學習和業餘生活,要學會選擇和取捨。
但是父母的焦慮和擔心,很容易破壞這個過程。
比如說,有些家長經常會說的,怎麼這麼容易你都學不會,怎麼人家能學好你不能,你的心思都在想什麼,你這樣不好好學習,以後你能幹嘛,準備被社會淘汰嗎?
家長的焦慮和擔心,很容易變成指責鄙視給孩子。
讓孩子很害怕自己會被比較被評價,很害怕自己會變成媽媽眼中的不夠好的人。
他最終也陷在情緒裡。
很多父母指導孩子,總覺得跟孩子把道理講清楚,他們聽我的,照著幹就行了。他們特別希望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支持和自己沒有做成的事情,都放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長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年少無知,不好好讀書,或者沒有條件好好讀書,後來發展得特別艱辛曲折,現在後悔莫及,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就對孩子的成績特別緊張。希望孩子好好讀書。
我的一個學生說:「我爸總說他自己年少無知,沒有好好讀書。
現在年紀大了,才知道學習重要,但我看他也沒有好好學習,知道工作重要,也沒有拼命工作,天天刷抖音,看直播,開始年大無知。
我嚴重懷疑等他老了,他還會繼續年老無知。
現在讓我好好學習,去填補他的遺憾,我的人生為什麼要給他填補遺憾,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怎麼辦呢。」
他說:「我算看明白了,所謂的追悔莫及都是騙人的。真的追悔莫及的人,他應該努力去彌補自己的遺憾,他得自己努力啊。
讓孩子去填補自己的遺憾,那叫什麼追悔莫及啊,那是想不勞而獲啊。」
如雷貫耳。
6.
如果遇見學習上的困難,我們總是傳導情緒給孩子,就是把他放到情緒的困境裡,而沒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
情緒就是孩子和學習之間的一堵牆。而這道牆,是鐵壁銅牆。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談學習,但事實上,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如何築起這道牆,又如何拆掉這道牆上。
哪有工夫忙學習呢?
所以孩子的智力活動就沒有機會發揮作用,也沒有機會更新換代,他真的會變笨。
我們希望孩子輕裝上陣,遠走高飛,但實際上,焦慮擔憂害怕,築起的高牆深院,庭院深深深幾許。
把他困在其中,讓他哪也去不了。
作者:劉純婷
本文首發於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公眾號,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