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內的青壯派代表江啟臣當選新一任黨主席,他將如何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目前國民黨內有哪些需要統一的共識?曾經讓國民黨贏得民意的兩岸政策,如今為何幾乎閉口不提?【慢點·觀察】第一時間為您分析。
國民黨要「改名」?
在與民進黨的島內領導人選舉競爭失敗之後,國民黨內對兩岸路線雜音不斷,無比糾結。黨內的青壯派將敗選的主因,歸結到國民黨的兩岸主張不合時宜。他們認為,「九二共識」在島內已經被蔡英文汙名化,堅持「一中」已經得不到多數臺灣年輕人支持。對此,有人建議兩岸主張「向中間靠攏」,下架「九二共識」;甚至還有人提議改名字,要將「中國國民黨」改成「臺灣國民黨」,或者去掉「中國」,直接叫「國民黨」。
對於這些雜音,島內媒體諷刺說,因為一場選舉失利,超過百年歷史的中國國民黨就要改名嗎?如果國民黨希望和大陸切割,也搞「去中國化」,凸顯臺灣的所謂「主體性」,「這等於拋棄『九二共識』所創造的模糊空間」。所謂「向中間靠攏」,其實就是「抄襲民進黨」,隨綠起舞;所謂下架「九二共識」,無非是「山寨民進黨」,國民黨將變成「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國民黨搖擺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兩位參與國民黨黨主席補選的郝龍斌、江啟臣,也都在「九二共識」上出現搖擺,贊同黨內要重新辯論兩岸路線。特別是郝龍斌,曾是兩岸交流的大力推動者,競選期間卻對外放話,發出所謂「斷三通」的威脅,引發外界關注。
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中輸給了江啟臣
郝龍斌是島內最早一批往來兩岸的市長。2008年,郝龍斌就作為臺北市長,率團赴上海出席參展世博會的籤約儀式。2010年6月,臺北與上海正式實現直航,郝龍斌親自搭乘華航首航班機飛赴上海。他還邀請時任上海市長韓正赴臺出席「臺北-上海雙城論壇」;2012年2月,郝龍斌與到訪臺灣的時任北京市長郭金龍會面,達成共同推動兩地文化交流等共識。而在競選黨主席的時間點,郝龍斌卻對大陸態度上發生大轉彎,被外界解讀為「選舉搏出位」,是爭取年輕選票的權宜之計。
在此前舉行的國民黨主席補選政見會上,郝龍斌認為,國民黨應帶領全體民眾,脫離民進黨的「臺獨」綁架,但同時又強調,國民黨要撕掉「又老又紅」的「親共」標籤,並斷絕政治買辦。他還對大陸提出諸多「要求」,包括在加入國際組織等各個方面,對臺灣釋出「善意」等等。
江啟臣則主張,「應以解決人民的交流問題為出發點,來檢討兩岸路線」,他還表示,「『九二共識』過去有用,但現在讓人民有所疑慮」;「現應該思考如何締造新的兩岸信任基礎。」他代表了國民黨內青壯派的所謂「九二共識」「過時論」。
在熟悉兩岸事務的藍營人士看來,「九二共識」核心就兩個問題:兩岸現在是什麼關係?終極願景又是什麼?恰恰在這兩個大是大非的根本問題上,國民黨內的大佬們都語焉不詳。郝江兩人對於兩岸關係的論述,既缺乏嚴謹的理論基礎,現實上又幾乎沒有可行性,可能還會造成國民黨兩岸政策空洞化的危機。如今國民黨高層在兩岸關係上糾結,藍營基本盤恐怕會因此持續流失。
相比之下,前黨主席馬英九態度仍然堅決。他透過幕僚蕭旭岑質疑說,只因一次選舉失利,國民黨就忘記「九二共識」對兩岸互信互利,以及美臺關係等多方面的貢獻,甚至要放棄多年的價值、主張,「選民又豈會給因一時選舉成敗,立場就搖擺不定的政黨,再起的機會?」
馬英九還表示,即使黨內基於選票考量,要下架「九二共識」,他仍將堅持既有的兩岸論述,為可能惡化的兩岸關係,留下指引緩和路徑的最後一盞燈。
馬英九為武漢抗疫情寫對聯
馬英九的擔憂和考量,源於實踐的真知。從2005年胡連會,到2008年馬英九執政八年任內,不論是三通直航、籤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二十多項協議,都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完成的。臺灣的經濟和社會,也因此迎來兩岸紅利帶來的「小陽春」。
但時至今日,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卻盡顯「慫態」,不僅無法掌握話語主動權,只是一味地躲閃、迴避。因為害怕被「抹紅」,連臺北市長柯文哲喊出的「兩岸一家親」,都不敢附和。因為害怕被戴上「親中」帽子,國民黨不敢或無法說清楚未來的兩岸政策走向。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黨內,是以敢言著稱的「小辣椒」。她日前表示,雖然選輸了,但超過550萬的選票表明,很多人仍對國民黨有期待。國民黨在歷史上有特殊的責任,應該與時俱進,讓年輕人一起參與、了解,但並非放棄核心價值。如果要「去中國化」,國民黨不如解散算了。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
事實上,原本核心價值奉行「一中」原則的國民黨,在指導理念上已經發生動搖和混亂,早已露出端倪。2015年,作為國民黨競選臺灣地區候選人的洪秀柱,因為主張「一中同表」,備受黨內同志攻擊和撤換,引發「換柱風波」,顯示國民黨內對「一中」原則的巨大分歧。
國民黨陷入「生存危機」?
為什麼在「九二共識」的問題上,國民黨內部會出現這麼大的分歧?現實的困境是主要原因。連續兩場敗選,讓國民黨軍心大亂,選不上就意味著「生存危機」,於是「病急亂投醫」。
對國民黨的認識,人們很容易停留在影視劇的「強勢」印象中。但實際上,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早已今非昔比。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的本土化和政治轉型不可逆轉,兩岸的力量也在此消彼長。國民黨早已沒有過去威權時代的資源和權威,而逐漸演變為島內的人民團體之一,也就是所謂的「柔性政黨」。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是這個百年老黨的寫照。
這個演變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從兩蔣時期的「威權政黨」,到李登輝時期的「一黨體制」,再到2000年下野之後至今,國民黨逐漸演變為一部「競選機器」。而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激烈地反大陸的,是1949年敗退臺灣的蔣介石。蔣氏父子領導下的國民黨,始終採取與大陸對抗、不合作的態度,直到1987年才迫於人道壓力,開放了「大陸老兵返鄉探親」。不過,雖然反大陸,但蔣氏父子在政治理念上是堅持「一中」的。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雖然曾有過兩次「汪辜會談」,達成以「一中」為核心的「九二共識」,但是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逐漸向「臺獨」方向靠攏。1999年李登輝提出所謂「兩國論」。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論述,被李登輝所綁架。李登輝此後還成為島內「臺獨教父」。
國民黨在2000年和2004年經歷連續兩場敗選後,逐漸向「競選機器」轉變。在島內只有選舉獲勝,才是「政黨生存」的王道,所以一切以「勝選」為目標。不光是國民黨的組織結構,以選舉的需要來設置,黨的理念和政策,也全部都圍繞著選舉的考量,其中也包括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選舉失敗失去執政權,國民黨才逐漸認清當時的現實:越來越嚴重的「臺獨」勢力的擴張,也在侵蝕著國民黨的社會基礎。不反對「臺獨」,不可能重新奪回政權。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時任黨主席連戰開啟了2005年的大陸「破冰」之旅,也開啟了自國共內戰以來,兩黨最高領袖會晤的先河。雙方發表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標誌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回歸到「九二共識」。自此以後,國民黨成為臺灣內部,代表與大陸謀求和平發展的力量。搞好兩岸關係,既是國民黨的成績,也是它在競選中的優勢。
「本土化」到底是啥?
不過,與此同時,國民黨「本土化」也腳步不停,並引發兩岸關係中的某種「衝突」。
國民黨在臺灣連續執政超過半個世紀,早已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本土政黨。雖然在意識形態上,仍然堅守中國意識,但為了擺脫民進黨對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攻擊,國民黨刻意淡化與大陸的歷史連結,轉而著力構建與臺灣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本土化」。
這主要是馬英九的手筆,2005年他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力推國民黨的「本土化」改革。2007年6月24日,國民黨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牽動最深遠的黨章修正案獲得通過,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處:
一處是在總綱第二條增列「堅定『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的文字,這是「國民黨史113年來,黨章首度出現與臺灣緊密結合的重大修正」;另一處是在「精神黨員」的定義中刪除「統一」字眼,改以「和平發展」代替,暗示著國民黨並不將「統一」預設為兩岸的終極目標。
那麼,馬英九如何在「本土化」和「九二共識」之間尋找平衡?
馬英九的政策核心是,維持現狀的「三不」,也就是兩岸「不統、不獨、不武」,他認為,這「最合乎臺灣的主流民意與兩岸關係的需求。」因此,執政八年中,在馬英九尊重「九二共識」的主導下,國民黨走上了一條維護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也得到了臺灣的主流民意的支持。
「反中」洗腦有何後果?
但不容樂觀的是,經過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將「本土化」傾向,誤導為「去中國化」甚至「臺獨化」的過程。馬英九在當時臺灣的政治環境下,也沒有積極地撥亂反正。所以,雖然馬英九時期開放的兩岸政策,受到臺灣民眾的高度肯定,但是臺灣民眾中,對中國認同,對統一認同的比例,仍然走低。
蔡英文執政後,在「去中國化」教科書和環境中成長的臺灣年輕人,更是深受其害。他們被蔡定位成「天然獨」,其實這不過是民進黨長期洗腦下一代的結果。
臺灣的不少民眾,根本不了解何為「九二共識」,卻在民進黨的「反中」洗腦下,陷入非理性過程:所有尋求與大陸對話、和平共存的提議,都被視為「賣臺」,對於不同立場和觀點,網上甚至群起攻之。長此以往,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可能將失去務實看待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機會。
在民進黨大肆操弄「恐中」「反中」的氛圍之下,今天的國民黨,是否已經無力也無心,與大陸尋求解決政治難題?如果國民黨為了在臺灣生存,而採取與民進黨相似的兩岸政策,我們或許也不必感到驚訝。
「九二共識」仍是「定海神針」
2020選舉過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對臺工作會議中指出,2020年臺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要大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堅持「一中」原則,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立場。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也反覆重申「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定海神針」的重要性。這既是對民進黨的警告,也是對國民黨的提醒。
「百年老店」的國民黨,目前改造工程可謂千頭萬緒。而要想找回年輕人的認同,更須先建立黨的中心思想,找到明確的方向。正如國民黨臺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所指出的,「『九二共識』沒罪,現在的問題是要能重新論述,挽回誤解者,更清楚國民黨的路線和基本立場。但絕對不能自毀長城,將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優勢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