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派領銜國民黨 面對綠營圍剿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2021-01-13 直播港澳臺

國民黨內的青壯派代表江啟臣當選新一任黨主席,他將如何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目前國民黨內有哪些需要統一的共識?曾經讓國民黨贏得民意的兩岸政策,如今為何幾乎閉口不提?【慢點·觀察】第一時間為您分析。

國民黨要「改名」?

在與民進黨的島內領導人選舉競爭失敗之後,國民黨內對兩岸路線雜音不斷,無比糾結。黨內的青壯派將敗選的主因,歸結到國民黨的兩岸主張不合時宜。他們認為,「九二共識」在島內已經被蔡英文汙名化,堅持「一中」已經得不到多數臺灣年輕人支持。對此,有人建議兩岸主張「向中間靠攏」,下架「九二共識」;甚至還有人提議改名字,要將「中國國民黨」改成「臺灣國民黨」,或者去掉「中國」,直接叫「國民黨」。

對於這些雜音,島內媒體諷刺說,因為一場選舉失利,超過百年歷史的中國國民黨就要改名嗎?如果國民黨希望和大陸切割,也搞「去中國化」,凸顯臺灣的所謂「主體性」,「這等於拋棄『九二共識』所創造的模糊空間」。所謂「向中間靠攏」,其實就是「抄襲民進黨」,隨綠起舞;所謂下架「九二共識」,無非是「山寨民進黨」,國民黨將變成「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國民黨搖擺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兩位參與國民黨黨主席補選的郝龍斌、江啟臣,也都在「九二共識」上出現搖擺,贊同黨內要重新辯論兩岸路線。特別是郝龍斌,曾是兩岸交流的大力推動者,競選期間卻對外放話,發出所謂「斷三通」的威脅,引發外界關注。

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中輸給了江啟臣

郝龍斌是島內最早一批往來兩岸的市長。2008年,郝龍斌就作為臺北市長,率團赴上海出席參展世博會的籤約儀式。2010年6月,臺北與上海正式實現直航,郝龍斌親自搭乘華航首航班機飛赴上海。他還邀請時任上海市長韓正赴臺出席「臺北-上海雙城論壇」;2012年2月,郝龍斌與到訪臺灣的時任北京市長郭金龍會面,達成共同推動兩地文化交流等共識。而在競選黨主席的時間點,郝龍斌卻對大陸態度上發生大轉彎,被外界解讀為「選舉搏出位」,是爭取年輕選票的權宜之計。

在此前舉行的國民黨主席補選政見會上,郝龍斌認為,國民黨應帶領全體民眾,脫離民進黨的「臺獨」綁架,但同時又強調,國民黨要撕掉「又老又紅」的「親共」標籤,並斷絕政治買辦。他還對大陸提出諸多「要求」,包括在加入國際組織等各個方面,對臺灣釋出「善意」等等。

江啟臣則主張,「應以解決人民的交流問題為出發點,來檢討兩岸路線」,他還表示,「『九二共識』過去有用,但現在讓人民有所疑慮」;「現應該思考如何締造新的兩岸信任基礎。」他代表了國民黨內青壯派的所謂「九二共識」「過時論」。

在熟悉兩岸事務的藍營人士看來,「九二共識」核心就兩個問題:兩岸現在是什麼關係?終極願景又是什麼?恰恰在這兩個大是大非的根本問題上,國民黨內的大佬們都語焉不詳。郝江兩人對於兩岸關係的論述,既缺乏嚴謹的理論基礎,現實上又幾乎沒有可行性,可能還會造成國民黨兩岸政策空洞化的危機。如今國民黨高層在兩岸關係上糾結,藍營基本盤恐怕會因此持續流失。

相比之下,前黨主席馬英九態度仍然堅決。他透過幕僚蕭旭岑質疑說,只因一次選舉失利,國民黨就忘記「九二共識」對兩岸互信互利,以及美臺關係等多方面的貢獻,甚至要放棄多年的價值、主張,「選民又豈會給因一時選舉成敗,立場就搖擺不定的政黨,再起的機會?」

馬英九還表示,即使黨內基於選票考量,要下架「九二共識」,他仍將堅持既有的兩岸論述,為可能惡化的兩岸關係,留下指引緩和路徑的最後一盞燈。

馬英九為武漢抗疫情寫對聯

馬英九的擔憂和考量,源於實踐的真知。從2005年胡連會,到2008年馬英九執政八年任內,不論是三通直航、籤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二十多項協議,都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完成的。臺灣的經濟和社會,也因此迎來兩岸紅利帶來的「小陽春」。

但時至今日,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卻盡顯「慫態」,不僅無法掌握話語主動權,只是一味地躲閃、迴避。因為害怕被「抹紅」,連臺北市長柯文哲喊出的「兩岸一家親」,都不敢附和。因為害怕被戴上「親中」帽子,國民黨不敢或無法說清楚未來的兩岸政策走向。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黨內,是以敢言著稱的「小辣椒」。她日前表示,雖然選輸了,但超過550萬的選票表明,很多人仍對國民黨有期待。國民黨在歷史上有特殊的責任,應該與時俱進,讓年輕人一起參與、了解,但並非放棄核心價值。如果要「去中國化」,國民黨不如解散算了。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

事實上,原本核心價值奉行「一中」原則的國民黨,在指導理念上已經發生動搖和混亂,早已露出端倪。2015年,作為國民黨競選臺灣地區候選人的洪秀柱,因為主張「一中同表」,備受黨內同志攻擊和撤換,引發「換柱風波」,顯示國民黨內對「一中」原則的巨大分歧。

國民黨陷入「生存危機」?

為什麼在「九二共識」的問題上,國民黨內部會出現這麼大的分歧?現實的困境是主要原因。連續兩場敗選,讓國民黨軍心大亂,選不上就意味著「生存危機」,於是「病急亂投醫」。

對國民黨的認識,人們很容易停留在影視劇的「強勢」印象中。但實際上,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早已今非昔比。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的本土化和政治轉型不可逆轉,兩岸的力量也在此消彼長。國民黨早已沒有過去威權時代的資源和權威,而逐漸演變為島內的人民團體之一,也就是所謂的「柔性政黨」。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是這個百年老黨的寫照。

這個演變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從兩蔣時期的「威權政黨」,到李登輝時期的「一黨體制」,再到2000年下野之後至今,國民黨逐漸演變為一部「競選機器」。而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激烈地反大陸的,是1949年敗退臺灣的蔣介石。蔣氏父子領導下的國民黨,始終採取與大陸對抗、不合作的態度,直到1987年才迫於人道壓力,開放了「大陸老兵返鄉探親」。不過,雖然反大陸,但蔣氏父子在政治理念上是堅持「一中」的。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雖然曾有過兩次「汪辜會談」,達成以「一中」為核心的「九二共識」,但是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逐漸向「臺獨」方向靠攏。1999年李登輝提出所謂「兩國論」。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論述,被李登輝所綁架。李登輝此後還成為島內「臺獨教父」。

國民黨在2000年和2004年經歷連續兩場敗選後,逐漸向「競選機器」轉變。在島內只有選舉獲勝,才是「政黨生存」的王道,所以一切以「勝選」為目標。不光是國民黨的組織結構,以選舉的需要來設置,黨的理念和政策,也全部都圍繞著選舉的考量,其中也包括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選舉失敗失去執政權,國民黨才逐漸認清當時的現實:越來越嚴重的「臺獨」勢力的擴張,也在侵蝕著國民黨的社會基礎。不反對「臺獨」,不可能重新奪回政權。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時任黨主席連戰開啟了2005年的大陸「破冰」之旅,也開啟了自國共內戰以來,兩黨最高領袖會晤的先河。雙方發表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標誌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回歸到「九二共識」。自此以後,國民黨成為臺灣內部,代表與大陸謀求和平發展的力量。搞好兩岸關係,既是國民黨的成績,也是它在競選中的優勢。

「本土化」到底是啥?

不過,與此同時,國民黨「本土化」也腳步不停,並引發兩岸關係中的某種「衝突」。

國民黨在臺灣連續執政超過半個世紀,早已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本土政黨。雖然在意識形態上,仍然堅守中國意識,但為了擺脫民進黨對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攻擊,國民黨刻意淡化與大陸的歷史連結,轉而著力構建與臺灣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本土化」。

這主要是馬英九的手筆,2005年他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力推國民黨的「本土化」改革。2007年6月24日,國民黨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牽動最深遠的黨章修正案獲得通過,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處:

一處是在總綱第二條增列「堅定『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的文字,這是「國民黨史113年來,黨章首度出現與臺灣緊密結合的重大修正」;另一處是在「精神黨員」的定義中刪除「統一」字眼,改以「和平發展」代替,暗示著國民黨並不將「統一」預設為兩岸的終極目標。

那麼,馬英九如何在「本土化」和「九二共識」之間尋找平衡?

馬英九的政策核心是,維持現狀的「三不」,也就是兩岸「不統、不獨、不武」,他認為,這「最合乎臺灣的主流民意與兩岸關係的需求。」因此,執政八年中,在馬英九尊重「九二共識」的主導下,國民黨走上了一條維護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也得到了臺灣的主流民意的支持。

「反中」洗腦有何後果?

但不容樂觀的是,經過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將「本土化」傾向,誤導為「去中國化」甚至「臺獨化」的過程。馬英九在當時臺灣的政治環境下,也沒有積極地撥亂反正。所以,雖然馬英九時期開放的兩岸政策,受到臺灣民眾的高度肯定,但是臺灣民眾中,對中國認同,對統一認同的比例,仍然走低。

蔡英文執政後,在「去中國化」教科書和環境中成長的臺灣年輕人,更是深受其害。他們被蔡定位成「天然獨」,其實這不過是民進黨長期洗腦下一代的結果。

臺灣的不少民眾,根本不了解何為「九二共識」,卻在民進黨的「反中」洗腦下,陷入非理性過程:所有尋求與大陸對話、和平共存的提議,都被視為「賣臺」,對於不同立場和觀點,網上甚至群起攻之。長此以往,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可能將失去務實看待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機會。

在民進黨大肆操弄「恐中」「反中」的氛圍之下,今天的國民黨,是否已經無力也無心,與大陸尋求解決政治難題?如果國民黨為了在臺灣生存,而採取與民進黨相似的兩岸政策,我們或許也不必感到驚訝。

「九二共識」仍是「定海神針」

2020選舉過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對臺工作會議中指出,2020年臺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要大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堅持「一中」原則,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立場。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也反覆重申「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定海神針」的重要性。這既是對民進黨的警告,也是對國民黨的提醒。

「百年老店」的國民黨,目前改造工程可謂千頭萬緒。而要想找回年輕人的認同,更須先建立黨的中心思想,找到明確的方向。正如國民黨臺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所指出的,「『九二共識』沒罪,現在的問題是要能重新論述,挽回誤解者,更清楚國民黨的路線和基本立場。但絕對不能自毀長城,將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優勢拋棄。」

相關焦點

  • 綠營青壯派"逼宮"蔡英文:棄選2020
    而繼幾位「臺獨」大佬喊話蔡英文放棄尋求連任後,綠營青壯派20日也公開「逼宮」蔡英文,要求她棄選。「蔡賴鬥」愈演愈烈,蔡英文明確拒絕按遊戲規划進行黨內初選,使出「拖字訣」,以拖待變,等待自己民調翻轉。民進黨不但延長初選時間,還要求納入手機民調,不停更改初選規則。賴清德則嘲諷民進黨變來變去,「我的箭射出去了,靶卻被移走,箭不知射到哪」,但他還是聲稱要走完初選程序。
  • 綠營青壯派「逼宮」蔡英文:棄選2020 人們忍耐已達極限
    而繼幾位「臺獨」大佬喊話蔡英文放棄尋求連任後,綠營青壯派20日也公開「逼宮」蔡英文,要求她棄選。「蔡賴鬥」愈演愈烈,蔡英文明確拒絕按遊戲規划進行黨內初選,使出「拖字訣」,以拖待變,等待自己民調翻轉。民進黨不但延長初選時間,還要求納入手機民調,不停更改初選規則。
  • 國民黨青壯派「立委」江啟臣宣布參選2018臺中市長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宣布,將投入明年臺中市長選舉。(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0月31日訊 藍營又有戰將表態參選下屆臺中市長。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國民黨青壯派「立委」江啟臣31日邀請媒體茶敘,鄭重宣布「我將堅定投入明年臺中市長選舉,一旦決定,必將全力以赴。」江啟臣並強調,未來將還給市民一個「幸福的臺中」。日前國民黨「立委」盧秀燕率先表態參選,政壇人士表示,此舉猶如給了江壓力,相當愛惜羽毛的江,不想被貼上「畏戰、怯戰」的標籤,幾經思考後決定跳出來一搏,與盧秀燕來場君子之爭。
  • 國民黨青壯派「立委」江啟臣力挺韓國瑜搭配朱立倫選2020
    韓國瑜、朱立倫中國臺灣網8月29日訊 國民黨青壯派「立委」江啟臣昨天(28日)在臉譜網(Facebook)上傳自己與高雄市長韓國瑜、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合體的選舉廣告牌,並詢問大家對這樣組合的看法,獲得藍營不少政治人物以及網友迴響。
  • 青壯派力擋傅崐萁回歸國民黨,「花蓮王」竟成燙手山芋?
    徐榛蔚是國民黨籍,而傅崐萁則是被國民黨趕出家門的「浪子」。2008年,傅崐萁因為執意參選花蓮縣長,遭國民黨開除,十幾年年來,他已經兩次申請恢復國民黨籍(2014、2019),但都沒有被核准。經過2016、2020兩次大敗,國民黨元氣大傷,就在這個時候,傅崐萁第三次提出回歸國民黨,最終『傅崐萁恢復黨籍案』在2月5日召開的國民黨中常會上全票通過。以為國民黨從此多了一員猛將,卻不料,傅崐萁的強勢回歸卻讓國民黨再度面臨分裂,而這次挑事的,就是號稱要改革的國民黨青壯派。
  • 國民黨前副主席參選嘉義市長 PK綠營「墊底市長」
    國民黨前副主席參選嘉義市長 PK綠營「墊底市長」 2018年02月27日 22:3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代理主席,以及嘉義市長的黃敏惠。(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訊 中國國民黨中常會27日正式提名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代理主席,以及嘉義市長的黃敏惠,代表該黨於年底舉行的島內縣市長選戰中,競逐新一屆嘉義市長。臺灣「中央社」報導指出,這是國民黨本次選戰的第5波提名。
  • 國民黨要拿「中國」二字開刀?
    改名之說在國民黨內更是引發軒然大波。日前宣布參選黨主席的洪秀柱接受採訪時連用「不以為然」和「非常反對」亮明態度。她說,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有無法更改的歷史背景,「中國」這兩個字要怎麼去掉?這些年來的「去中國化」,原因出在教育。國民黨始終無法堅持正面論述和辯駁,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如果這是所謂主流民意,國民黨也跟著主流民意走?   這邊有人想丟,那邊立馬就有人接。
  • 歷史學家楊天石:國民黨為什麼丟掉了中國大陸?
    《國民黨為什麼丟掉了大陸?》文 | 楊天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時是中國國民黨和蔣介石威望最高的時期,如果我們用一句中國成語來說,就是「如日中天」。這時,蔣介石才反省他當年由於國民黨的守舊、腐化,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相反,中共在農村重視農民要求,滿足農民要求,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提的口號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提出「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繼續進行土改。由於共產黨採取了這些政策和方針,所以農民參軍、支前,保衛勝利、翻身的果實。二是丟掉了民族資產階級。
  • 民進黨未來改革方向變調 青壯派表失望
    3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中常會前天才決議,要由青壯派組籌備會來召開擴大檢討會議但昨天臨時中執會馬上變調,把青壯派改成「執政的歷任黨秘書長」來組籌備會,令青壯派大失所望。 據報導,中執會決議,五月上旬召開臨時黨代表大會。中執會昨天出席人數並不踴躍,很晚才湊成法定開會人數,所有時間幾乎都是以談話會的形式進行。
  • 遭綠營網軍「圍剿」,《亞洲周刊》硬剛到底
    面對「綠營」網軍的圍剿,《亞洲周刊》選擇了硬剛,又在社交平臺上放出了四張「英皇」圖片,讓網友免費下載。蔡英文一直在國際叫賣所謂的「臺灣民主」,一些海外勢力也通過吹捧所謂的「民主選舉」,抬高民進黨當局。陳一新,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面對媒體的採訪時表示,臺灣政界正朝著「民選獨裁」的路上走,這恐怕會成為民進黨當局的烙印。
  • 民進黨持續「圍剿」,韓國瑜:快成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面對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韓國瑜創下超高人氣、執政多年的高雄有可能不保的局面,民進黨坐不住了,持續對韓展開「圍剿」。韓國瑜11日調侃道,預計會有40個綠營「立委」輪流修理他,「到時就是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了」。
  • 江啟臣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
    據中國臺灣網消息,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補選3月7日舉行投票,由前副主席郝龍斌與青壯派「立委」江啟臣兩人競爭。接近傍晚6時,江啟臣得票明顯領先,郝龍斌發表聲明承認敗選。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郝龍斌(左)、江啟臣(右)江啟臣今年48歲,曾任臺當局「新聞局長」、國民黨「立委」等職。據臺中時電子報消息,郝龍斌發出敗選聲明稱:選舉結果已經揭曉,恭喜江委員的勝選,未來一年多的時間裡,他的責任重大,希望能順利實踐改革承諾,展現新的氣象,把國民黨帶往正確的道路,重建基層黨員信心。
  • 民進黨追殺國民黨退休高官的兩面性與虛偽性
    臺媒報導指出,依照綠營主導通過的「黨職並公職條例」,曾任李登輝副手的連戰須繳返983.1萬,然而,曾任國民黨主席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卻不受影響。針對李登輝的情況,有「知情人士」解釋,李登輝的主要經歷是臺灣地區領導人,在黨內並無主席之外的黨職,因此並不適用此條例,因為「黨職並公職」的追討對象,主要是國民黨黨工。
  • 綠營智庫動靜 展示權力版塊重組
    臺灣戰略研究學會研究員古明章在《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再探綠營智庫:權力版塊重組》,作者「從新興綠營智庫,觀察綠營政治人物動向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新局」。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最大反對黨——民主進步黨評估以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名義,與中國大陸智庫接觸,甚至合辦學術性研討會,開啟紅、綠二軌的對話機制,黨主席蘇貞昌表示不反對的立場,且希望不僅只談政治議題,還要有自由討論空間,關注包括民主與「人權」等問題。
  • 國民黨2018年輕化布局落空 臺媒:資歷比年齡更具吸引力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中時電子報」11日報導,國民黨臺中市長人選出爐,青壯派江啟臣確定輸給資深「藍委」盧秀燕,加上日前蔣萬安宣布棄選臺北市長,儼然宣告國民黨「2018布局年輕化」計劃破局。然而,就以國民黨臺中市初選來看,江啟臣的落敗雖令不少人扼腕,但對不少選民而言,選擇地方父母官,資深、專業,往往會比年輕、新鮮更具吸引力。因此,擁有六屆「立委」資歷的盧秀燕,善於掌握議題,又積極經營原臺中市區,知名度高,在地民眾對她並不陌生。媒體最新民調更顯示,她領先林佳龍的「黃金交叉」,可望與林一搏。
  • 傅崐萁與吳斯懷,國民黨難解的煩惱
    面對恢復黨籍案引發的巨大爭議,傅崐萁靜觀其變。而此時,國民黨的新科民代吳斯懷,則因為自己的身份和立場,也正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事後吳斯懷等與會臺灣退役將領被綠營汙指為所謂「背叛」,更被綠營媒體扣上所謂「親中」的「紅帽子」,不斷圍剿。2016年,民進黨當局推動年金改革在島內引發爭議不斷,吳斯懷發起組織包括「八百壯士」行動在內的反年金改革運動,聲勢浩大,成為民進黨當局的「眼中釘」。
  • 國民黨借改革之名「跟拜」民進黨?大陸正式做出警告
    在2020年臺灣地區的領導人「大選」中,國民黨最後以慘敗告終,對於這個結果,國民黨內部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追責過程中,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也因此辭職,眾所周知,國民黨內部分為多個派系。而每一次選舉失敗之後,國民黨都會進行一次改革,不過從效果來看,每一次的改革似乎都並沒有成效,每次改革基本上都是除掉一些競爭對手。
  • 學者:臺灣2016選舉提名 藍營綠營節奏各不同
    華廣網11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任冬梅的文章分析指出,兩黨步調相差如此之大,原因在於綠營蔡英文人氣如日中天,早已運籌帷幄;而藍營受「九合一」敗選打擊,局勢動蕩不明,難以推出合適人選。   全文內容如下:   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領表登記於2月12日登場,而國民黨方面,只透露將於3-4月確定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及提名時程。
  • 國民黨開會檢討敗選,「批韓國瑜」成主題
    奇蹟中國編輯:十二國民黨近日召開的中常會可謂是精彩紛呈,各種勢力在會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原本用於檢討的會議變成了一出鬧劇。會議上國民黨表示之所以會敗選是因為七大原因,而這七大原因中有部分和韓國瑜有關,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將敗選的責任往韓國瑜身上推。到底是檢討還是「甩鍋」?國民黨開會檢討敗選,「批韓國瑜」成了主題。韓國瑜要為自己的敗選負責國民黨的選舉檢討報告中提到了七項敗選的原因。一是民眾雖然討厭民進黨,但是討厭敵不過他們的擔憂。
  • 民進黨臨時黨代會 蔡同榮批青壯派蔡英文苦笑
    民進黨臨時黨代會 蔡同榮批青壯派蔡英文苦笑 2008年05月04日 19:0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