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中時電子報」11日報導,國民黨臺中市長人選出爐,青壯派江啟臣確定輸給資深「藍委」盧秀燕,加上日前蔣萬安宣布棄選臺北市長,儼然宣告國民黨「2018布局年輕化」計劃破局。雖然「世代交替」不見得就是好,但選民終究期待看見百年老店能有新陳代謝,因此,如何在老乾之外長出新枝,無疑是國民黨下階段鋪排2018選將最重要的任務。
盧秀燕
蔣萬安、江啟臣年輕、形象佳,學經歷也完整,在「立院」表現可圈可點,被列入黨中央的「夢幻名單」,不讓人意外。主張「世代交替」的一派認為,若由他們主導北、中兩大都,將可望產生外溢效應,帶動全國氣勢。隨著蔣萬安棄選、江啟臣惜敗,這樣的布局都成了無法驗證的假設。
然而,就以國民黨臺中市初選來看,江啟臣的落敗雖令不少人扼腕,但對不少選民而言,選擇地方父母官,資深、專業,往往會比年輕、新鮮更具吸引力。
因此,擁有六屆「立委」資歷的盧秀燕,善於掌握議題,又積極經營原臺中市區,知名度高,在地民眾對她並不陌生。媒體最新民調更顯示,她領先林佳龍的「黃金交叉」,可望與林一搏。
同樣的,堅定參選北市長的丁守中,這陣子常被綠營虧「我念大學時就聽他說要選市長」,問題是,過去這3年多,臺北市選出「全新的柯文哲」,但市政成績平平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老派如丁守中,他的成穩、務實,以及對市政規劃有長期耕耘,黨中央實在不應單以「年齡」就埋沒掉他在選舉中的可塑性。
丁守中
文章指出,如果今天國民黨在臺北市、臺中市真的推出蔣萬安、江啟臣,就「新聞性」來說,當然很能刺激選民的眼球,對選情當然有利。但是,當國民黨通過科學方式,發現此刻的選民原來「比較支持盧秀燕」,是不是該回頭檢討一下,面對2018,如果只是一昧的偏重「世代交替」,是不是過猶不及呢?
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民進黨總敢放膽任用新人參戰,國民黨在這部分確實相對不夠靈活。但既然國民黨已通過民調方式,選出盧秀燕擔綱「屠龍」重擔,全黨從今天起就必須服膺於民意,團結一致,別再讓「如果讓年輕人來選會不會比較好」的想法,變成黨內猜忌的負面因子。
臺北、臺中,乃至於桃園,論基本盤,終究是藍大於綠。尤其選舉是圓的,只要子彈還在飛,終究都有機會反攻,莫因失敗主義氛圍,未戰先降。
但無論如何,選民對國民黨終究存有新陳代謝的期待,因此,接下來在其他的縣市長、議員的提名,當然有必要催生更多新世代出頭天的能量,讓老乾搭配新枝,才能共同擦亮老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