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最近一篇文章,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引發了方言與文化之間的討論。這個討論的結果,毫無疑問地,是方言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不應該被廢棄,而應該被保護,甚至被弘揚。對這個結論我十分贊成,而且很高興地看到人們據此進一步審視我們的大一統文化中的弊端,比如央視春晚對各地方言的過度調侃等等。但是,我仍然認為,這個「政治正確」的結論偏離了那篇惹事的文章的本意,也掩蓋了這場風波的實質。
在那篇題為《新英雄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的文章中,作者李大偉想要描述的是上海灘三十年來的變化,語言被當作其中一個顯著的特徵。他說,老上海人曾經引以為傲的上海話,新上海人不大愛講了,「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這個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外地人拼打成功帶來的。
他的描述是否真實準確?如果是,這個變化發生的背景是什麼,還有哪些促成它的原因?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那篇文章太過短小,並沒有展開充分的討論。可惜的是,輿論把它進一步縮短成一句話,變成了「說上海話到底有沒有文化」的爭吵。隨後,這個爭吵又被簡化為「要不要說上海話」的表決,繼而變成了「捍衛上海話」的倡導。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在那個網絡中廣泛流傳的上海話宣傳廣告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堅持和自己的孩子說上海話,鼓勵和勸說身邊的家長也要如此,這個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和以後說外語都有好處。」如果你認真地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外語,就知道這個宣傳很不靠譜。不過從別的文章中,可以知道這裡所說的外語是指英語。這個宣傳廣告透露的信息是,上海話和英語,是上海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兩種語言。
語言差異以及寓居在此差異之上的文化偏見和人群歧視,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但是如果有人說紐約人說話發生了變化,是不會被誤讀為「紐約話沒文化」的;即使被誤讀了,也不會導致紐約網民憤怒聲討,並以「人肉搜索」對作者進行恐嚇,更不會發生紐約的「退休領導」出面幹預導致編輯被停職的事情。不過,假如紐約的一個作者,寫文章這樣說中東某個地方的方言,倒是有可能會惹麻煩。這是因為,弱小者往往心存自卑,敏感而脆弱,而且需要時刻警惕,否則很容易受到傷害。
那麼煌煌大上海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文人拼命地發掘三四十年代的遺蹟和流風,企圖越過其間斷裂的半個世紀,把那時和今天對接起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恰恰是他們想要忽略的那半個世紀,塑造了今天的上海人。與世界其他地方語言差異以文化特徵為主不同,上海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制度的變化。
今天讓上海人流連忘返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情調,五十年代以後的幾十年中都成為批判的對象。但是,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城鄉二元分割的政策讓上海人獲得了新的驕傲。改革開放以後,享受呵護最多的上海遠不如別處轉身便捷,輕裝上陣甚至赤手空拳的外地人再度闖進上海灘,對上海本地人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上海的學校教育水平較高,又有傳統的國際視野,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外地人對上海的直觀印象,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遭遇。舉例說,在上海的連鎖店和超市裡,有很多說著上海話的下崗女工,中年以後卻被告知沒有本事只能擇機再就業,心中充滿了委屈。她們往往以為,是外地人湧入搶走了自己的工作機會,自然就不會有好臉色給他們看。外地人反擊的武器之一就是,說上海話沒文化。
曾經的上山下鄉也許有機會讓上海人放眼更多的中國,但是它本身是個畸形的政策,其結果是讓他們更加瘋狂地渴望返城。以致新一代的上海人,大部分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留在上海要麼去到海外。他們的旅遊計劃中,可以一輩子不到內地,但一定要去幾次別國。我認識的很多年輕人,是到海外學習之後,才意識到多元文化的可貴,回國後才去西部逛了逛。
直到今天,發表在上海一份晚報上的文章中一句用來區分事實的話,還能引起上海人如此激烈的反應,並尋求「退休領導」的權力幹預,這是一件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