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之爭的背後

2020-12-22 觀點地產網

  《新民晚報》最近一篇文章,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引發了方言與文化之間的討論。這個討論的結果,毫無疑問地,是方言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不應該被廢棄,而應該被保護,甚至被弘揚。對這個結論我十分贊成,而且很高興地看到人們據此進一步審視我們的大一統文化中的弊端,比如央視春晚對各地方言的過度調侃等等。但是,我仍然認為,這個「政治正確」的結論偏離了那篇惹事的文章的本意,也掩蓋了這場風波的實質。

  在那篇題為《新英雄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的文章中,作者李大偉想要描述的是上海灘三十年來的變化,語言被當作其中一個顯著的特徵。他說,老上海人曾經引以為傲的上海話,新上海人不大愛講了,「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這個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外地人拼打成功帶來的。

  他的描述是否真實準確?如果是,這個變化發生的背景是什麼,還有哪些促成它的原因?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那篇文章太過短小,並沒有展開充分的討論。可惜的是,輿論把它進一步縮短成一句話,變成了「說上海話到底有沒有文化」的爭吵。隨後,這個爭吵又被簡化為「要不要說上海話」的表決,繼而變成了「捍衛上海話」的倡導。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在那個網絡中廣泛流傳的上海話宣傳廣告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堅持和自己的孩子說上海話,鼓勵和勸說身邊的家長也要如此,這個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和以後說外語都有好處。」如果你認真地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外語,就知道這個宣傳很不靠譜。不過從別的文章中,可以知道這裡所說的外語是指英語。這個宣傳廣告透露的信息是,上海話和英語,是上海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兩種語言。

  語言差異以及寓居在此差異之上的文化偏見和人群歧視,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但是如果有人說紐約人說話發生了變化,是不會被誤讀為「紐約話沒文化」的;即使被誤讀了,也不會導致紐約網民憤怒聲討,並以「人肉搜索」對作者進行恐嚇,更不會發生紐約的「退休領導」出面幹預導致編輯被停職的事情。不過,假如紐約的一個作者,寫文章這樣說中東某個地方的方言,倒是有可能會惹麻煩。這是因為,弱小者往往心存自卑,敏感而脆弱,而且需要時刻警惕,否則很容易受到傷害。

  那麼煌煌大上海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文人拼命地發掘三四十年代的遺蹟和流風,企圖越過其間斷裂的半個世紀,把那時和今天對接起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恰恰是他們想要忽略的那半個世紀,塑造了今天的上海人。與世界其他地方語言差異以文化特徵為主不同,上海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制度的變化。

  今天讓上海人流連忘返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情調,五十年代以後的幾十年中都成為批判的對象。但是,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城鄉二元分割的政策讓上海人獲得了新的驕傲。改革開放以後,享受呵護最多的上海遠不如別處轉身便捷,輕裝上陣甚至赤手空拳的外地人再度闖進上海灘,對上海本地人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上海的學校教育水平較高,又有傳統的國際視野,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外地人對上海的直觀印象,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遭遇。舉例說,在上海的連鎖店和超市裡,有很多說著上海話的下崗女工,中年以後卻被告知沒有本事只能擇機再就業,心中充滿了委屈。她們往往以為,是外地人湧入搶走了自己的工作機會,自然就不會有好臉色給他們看。外地人反擊的武器之一就是,說上海話沒文化。

  曾經的上山下鄉也許有機會讓上海人放眼更多的中國,但是它本身是個畸形的政策,其結果是讓他們更加瘋狂地渴望返城。以致新一代的上海人,大部分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留在上海要麼去到海外。他們的旅遊計劃中,可以一輩子不到內地,但一定要去幾次別國。我認識的很多年輕人,是到海外學習之後,才意識到多元文化的可貴,回國後才去西部逛了逛。

  直到今天,發表在上海一份晚報上的文章中一句用來區分事實的話,還能引起上海人如此激烈的反應,並尋求「退休領導」的權力幹預,這是一件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南大簡稱之爭,背後是利益之爭
    想來也是,南開大學簡稱南開,早已深入人心,又何必去爭什麼南大呢?真是有些多事。但是,搶簡稱的事並非孤例,比如「華師」,武漢市民首先會想到華中師範大學,上海市民會想到華東師範大學,廣州市民則會想到華南師範大學。要想分清,看來只能都再多一個字,簡稱為「華中師」、「華東師」、「華南師」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 揭秘華山派「劍氣之爭」的背後,少林方證大師的爆料並不準確
    一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絕非膚淺的網絡爽文,其文字的背後往往有更多值得玩味之處。這是一本很有料的小說,看點頗多,華山派「劍氣之爭」就是其中之一。據資深八卦人少林方證大師大師爆料,華山派的劍氣之爭是由一本奇書《葵花寶典》引起的。這個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我們且先來看看方證大師的爆料內容。
  • 中國家具業「品牌之爭」背後的三大困局
    近日,中國家具業出現了少有的爭鳴之聲,沉寂的中國家具業一下沸騰起來。此次爭鳴主要圍繞「中國家具有無品牌」而展開,以《中國家具無品牌》、《中國家具無品牌嗎?》    在對中國家具「品牌之爭」觀戰之餘,我們看到了戰爭背後更深刻的問題,「品牌之爭」應該跳出有無之爭的泥淖,正確認識中國家具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強勢品牌。「品牌之爭」使我們看到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渴望、策劃界對家具品牌的重視、製造業對品牌的迷惑。但無論是消費者、策劃界還是製造業,其核心目的都是希望中國家具能有強勢品牌。
  • 父子「生活費」之爭的背後是觀念的碰撞
    (4月20日《重慶晚報》) 從表象來看,小文三次離家出走,均是緣於父親讓他每月交納1000元生活費之故。於是,不少網友紛紛選邊站隊,或認為年輕人生存不易,斷奶應慢慢來;或支持父親的做法,希望兒子能盡到一份孝心及責任。儘管意見相左,但無一例外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是否應當交納生活費的層面上。 不過,稍稍留意一下他們父子之爭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生活費的問題其實只是假象。
  • 個案背後的刑法學派之爭
    就我而言,與本罪的定性相比,更感興趣的是,這場討論之後所體現的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即德國刑法學的主流的規範違反說和日本刑法學主流的法益侵害說的思維方式之差,不經意當中,就在這樣一個小案件當中體現出來了。  近年來,刑法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學派之爭」,即行為違法性的判斷到底是以行為為中心還是以與行為相對獨立的結果為中心,其被譽為中國的「刑法學派之爭」。
  • 上海「大江戶溫泉物語」陷山寨之爭
    (原標題:上海「大江戶溫泉物語」陷山寨之爭)     見習記者 肖翔
  • 「詠春之爭」並非簡單的門派正統之爭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詠春拳發祥地廣東佛山,近日一場名為「證詠春之根,斥武林之恥」的記者招待會正準備舉行。坐在中間席位的是葉問之子葉準,以及葉準首徒冼國林,就在眾媒體記者翹首以盼等待發布會召開時,發布會所聲討的「恥」——葉問第二代弟子梁旭輝來到會場,最終迫使發布會取消。
  • 上海話專屬表情來了!你都看得懂嗎?
    【白相人】上海話之特定階層人士,白相為上海話「玩樂」;可說是在1949年以前上海地區喜歡遊樂的資產階級、有錢有閒人士;負面說詞是「上海紳士流氓」(出資領養許多有牌、無牌、甲級乙級丙級……流氓、賊頭帽子)
  • 後宮與朝堂的較量,晚明的國本之爭,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
    在民間有句俗語常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離不開成功的女人。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成功的背後,都是一個妻子在強大支撐家庭,讓男人在前方可以安心地工作,來成就自己的偉業。但把這件話放在中國古代來說,並不是那麼的合理。
  • 順豐和淘寶相互「拉黑」 背後是物流數據利益之爭
    順豐和淘寶相互「拉黑」 背後是物流數據利益之爭 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6月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這兩天,阿里菜鳥網絡與順豐的之間的爭端愈演愈烈,不僅兩家公司分別關閉了信息通道,發出各執一詞的聲明,還引發了騰訊
  • 日眾議員偽造學歷被開除: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
    更新時間:2004-4-8 13:14:11 日眾議員偽造學歷被開除: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  假文憑背後的權力之爭  古賀潤一郎偽造學歷掀起的風波使得日本政壇人士的誠信度受到質疑。但分析人士認為,在假文憑風波的背後,是執政和在野兩黨間的權力之爭。  在去年的議會選舉中,自民黨副總裁山崎拓的意外敗北使自民黨剛剛搭好僅兩個月的權力架構受到不小的衝擊。
  • 【萬科股權之爭】爭議「小學數學題」,爭來爭去別忘了在爭什麼
    萬科股權之爭能成為繼國美股權之爭後最精彩的商戰大戲,集合了多個必備元素:巨大的財富數字、錯綜複雜的多P關係、機構縱橫捭闔背後的個人命運變遷······每個角色隨時會因利益變化而轉變立場,甚至「男一號」都從早期的寶能變成了當下的華潤。熱鬧的背後,參與者沒忘了自己到底在爭什麼;但旁觀者別忘了,我們為什麼需要關注這場大戲?
  • 這些有趣的上海話之最,不能同意更多
    這些有趣的上海話之最,不能同意更多 2016年8月12日 08:46 來源:樂遊上海 在上海的文化中上海話是一絕。上海話博大精深,下面這些上海話之最,不會說的人,怎麼學都學不夠,會說的人也不一定全看得懂。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清朝統治中國幾百年,北方話影響力自然是別的話沒法比的,這幾百年間普及的北方話要比其他地方話使用的人數要多得多。
  • "上海話沒文化"事件調查:上海話贏了 上海輸了?
    「上海話事件」調查  上海話贏了 上海輸了   2月4日一篇署名大偉的文章——《新英雄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刊登在上海《新民晚報》社區版上。報紙一面市,立即把商人李大偉推到風口浪尖。這場爭論讓網友感慨,如果上海連一句調侃都承擔不起,那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價值就被破壞了。這位網友直言:上海話贏了,上海輸了。  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事情的背後有著怎樣的隱情?2月20日,記者赴上海進行了調查。   □快報記者 劉向紅   4年前的老文章再次見報  2月4日,對於李大偉來說,註定是一個黑色的日子。
  • 南模中學VS上海美國學校 榜首之爭明日上演!
    南模中學VS上海美國學校,榜首之爭明日上演!在2017-2018 Jr.NBA聯賽@上海中有兩支球隊至今都保持著三戰全勝的戰績他們就是——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籃球隊和上海美國學校籃球隊12月1日,這兩支球隊將首次在Jr. NBA的賽場相遇,一決高下!
  • 「麥富迪」商標之爭峰迴路轉
    日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終審判決書判定,曼迪丹羽公司的商標申請註冊行為已構成商標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的「以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註冊」的情形,判令國家知識產權局重新作出裁定,乖寶集團最終勝訴。乖寶集團表示,訴爭商標的申請註冊違反商標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前半段、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訴爭商標應予以無效宣告。
  • 南昌大學「南大」校名糾紛,「舌尖上的名校」之爭
    如果從名聲等同於節操的邏輯看,捍衛簡稱也是要緊之事。但問題是,這種論爭究竟意圖在何?比如「南大」之爭:一方面,對於南昌大學來說,早在前一任校長時期,南昌大學就曾通過有關部門對省內媒體發文照會,稱南昌大學簡稱一律使用「昌大」。而其校歌亦云,「巍巍昌大宏規啟,弦歌既倡薪火繼」。如今怎就搖身成了「南大」?另一方面,對於南京大學來說,似乎氣度也可以更寬厚一些。
  • 塑料上海話
    ,聽著竟是三不像,合成下來便是一口塑料上海話了。  聽她這麼一說,著實令人忍俊不禁,上海人喜歡用花來裝飾家裡,如果是鮮花就稱之為「真花」,若是其他材質的,諸如絹、塑料之類的,則通稱之為「假花」。記得二十幾年前的上海,一般工薪階層採用塑料花為家裡增姿添彩還是蠻普遍的現象,小媽媽用塑料上海話來比喻是再形象不過了。  但若仔細想想,塑料上海話而今就像一件衣裳上的細針密線,不知從何起已經密密麻麻地縫製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了。
  • 漫威來襲,「樂米」之爭能否硝煙再起?
    今年3月13日,樂融2019超級夥伴大會在上海召開,樂融Letv超級電視正式起航,並宣布將發布Letv第5代超級電視。  與之相隔一個月,小米電視官方宣布,4月將發布小米電視新品,並得到雷軍和小米電視部總經理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