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正法」為何成了晚清的特色?

2021-02-23 晚清陳卿美



晚清陳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文|陳卿美

就地正法,通常指在犯罪現場,將罪犯立即執行死刑。就地正法,意味著對罪犯的從重從快處決。這個詞常在歷史中出現,仿佛給人一種錯覺,就地正法在封建各朝代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其實不然,真正實行就地正法制度的只有清朝,而且還是晚清時期。可以說,就地正法是晚清的一大特色。

歷朝歷代對死刑犯的處理都比較謹慎,需要層層上報,還要由中央司法機關覆核,最後由皇帝本人親自勾決,通常在秋天將死刑犯處斬。這便是執行死刑的正常司法程序。就地正法則是將死刑執法權直接下放到地方,或省一級,或直接州縣一級。這種司法程序直接省去了中間環節,呈扁平化,只需事後上報,先斬後奏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就地正法是特殊時期採取的一種特殊制度,可謂亂世用重典。

被斬首的義和團

根據《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記載,早期的就地正法只是在邊疆地區使用,如臺灣、青海及四川、福建、廣東三省的部分地區執行。原因自然是為了打擊猖獗的土匪,化解民族爭端,維護清廷統治。真正官方文獻中出現就地正法的說法,大概在道光年間。這也說明,地方實行的就地正法制度已經得到了朝廷的承認,正式上升到官方認可的高度。

據《清史稿·刑法志》記載,就地正法的大面積推廣卻是始於鹹豐三年。鹹豐三年是1853年,這個時間節點,正是洪秀全金田起義後。但就地正法不是針對太平軍,而是對付地方的土匪、大盜等嚴重影響地方穩定的不法分子。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各地治安形勢異常嚴峻,一些潛伏的土匪乘機作亂,乘火打劫,甚至還有人學太平天國搞武裝起義、暴動,讓當地百姓叫苦不迭,也讓各地官府疲於招架。

在這種背景下,1853年的三月十三日,鹹豐下了多道諭旨,比如對四川省,鹹豐是這樣說的:「……現當辦理團練之時,尤應極力整飭,以儆兇頑。著該署督即嚴飭各屬,認真查緝。如有奸細窺探,土匪滋擾,拿獲訊明後,即行就地正法,以示炯戒。」

也就是這個時候,就地正法制度首次由皇帝提出,並由部分地區擴大至全國所有地方。授權範圍也由各省督撫下沉到州縣官員。如此一來,算是開了中國歷史上大開殺戒的先河。

為何要推行就地正法制度呢?一是便於打擊土匪的囂張氣焰,抓到就殺頭,以震懾犯罪。二是防止罪犯在押解過程中被劫。不管是將罪犯押送省城,還是京城,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數天,或是一兩個月,如此變數很大,有中途被劫的危險。三是節省時間、節省成本,全力鎮壓太平軍。太平天國橫掃各地,清廷極力鎮壓,各地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等資源。因此,在剿匪方面就不能牽扯太多精力。

就地正法是否專門針對太平軍呢?這種可能性自然也有,但沒有普遍性。因為清兵、湘軍與太平軍交戰,屬於軍事對抗。兩軍對壘,戰場上見輸贏。該殺的基本都在戰場上殺了。對於俘虜,通常情況下不會殺,一般都會將他們編入自己的陣營。俘虜為了保命,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如此。

就地正法,屬於重拳出擊,初期執行非常嚴格。地方督撫行使生殺大權絲毫不含糊。曾國藩外號有「曾剃頭」之說,是說他對於太平軍的殺戮非常嚴重。同樣,他實行就地正法也非常狠。他說「斬刈草菅,使民之畏我,遠過於畏賊」。對於就地正法的嚴苛,其中一個體現就是「盜不分首從」。也就是說,不管是首犯,還是從犯,一律格殺勿論。鹹豐七年,直隸就處決了眾多劫掠鹽商的江洋大盜團夥,一百多人被就地正法。

最極端時,就地正法的權力被下放到了最基層,團練、紳民竟然也有先斬後奏的權力,這就很可怕了。各種濫殺無辜在所難免。鹹豐元年十月,廣西巡撫鄒鳴鶴上奏:「計自本年正月迄今,各處兵丁團練,陸續殲擒盜匪、遊匪、會匪,除臨陣殺斃及因傷身死不計外,凡訊明情罪重大即飭就地正法,已一千五百餘名。」僅僅一個廣西就殺了1500多人,可以想像,全國是什麼狀況。湖南更厲害,鹹豐二年至五年期間,寧遠知縣劉如玉奏稱殺匪1427人。

1863年,清廷成功鎮壓太平天國後,開始反思就地正法的亂象。首先是嚴禁團練、紳民濫殺無辜,也就是剝奪了他們執行死刑的權力。然後對各省州縣的地方官也做了權力限制。1867年,江蘇山陽縣抓到一名叫田星沅的遊勇,被判為死刑。江蘇巡撫丁日昌認為,審理不清、證據不足,應暫時留監,聽候提質。但山陽縣令知道漕運總督正在嚴懲遊勇,便擅自決定,將田星沅處斬。丁日昌非常氣憤,給山陽縣令記大過處分。丁日昌發現,就地正法極易造成眾多冤假錯案。在任期間,丁日昌對那些審理不清的案件積極覆審平反,僅僅江北州縣就平反了四十多起。

鑑於此,丁日昌向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建議,應及時廢止就地正法制度。曾國藩根本沒搭理這茬。六年後,1873年,御史鄧慶麟上奏,建議在軍務肅清省份停止就地正法制度,恢復以往死刑逐級上報覆核的程序。奏摺遞到刑部,刑部不知是哪根神經錯亂了,竟然猶豫不決,然後「諮行各省督撫」,也就是聽取各省意見。

刑部很搞笑,本來覆核死刑的權力就屬於刑部職能。就地正法的實行,相當於縮減了刑部的權力。如今,收權或是讓自己擴權的事明明對自己有利,卻不敢主張。徵詢各省意見更是傻得不行,各地肯定不會放權。果然,各省都說自己的情況特殊,就地正法不能停。

1882年,御史陳啟泰、謝謙亨先後上奏,力陳就地正法的危害,建議儘快廢止。「從前發捻未平,匪徒蜂起,自不妨權用重典。今海內晏然,幾十二年矣,百姓相安,元氣未復,休養生息,正在斯時,分別首從之例,縱未能據議改歸,而就地正法之章,何不可先行停止? 應請飭令仍照舊例解勘,分別題奏,以重刑憲,毋令地方官吏久擅生殺之權,庶人命不至草菅。」陳啟泰認為,地方官掌握生殺大權,容易草菅人命。

  河南巡撫寶棻是明確反對廢止就地正法的,他上奏稱:「若並就地正法章程一概取銷,則匪黨無所顧忌,地方益將不靖,」因此主張「不可侈言高遠,以誤大局。」意思很明顯,若沒有就地正法的威懾,土匪會更加囂張,地方就不會安穩了。其實,這理由看似有道理,但未免牽強,因為以前一直沒有就地正法這項制度。而且,這理由也暴露了地方巡撫的無能,治理好一個地方難道非要靠殺人嗎?

   而主張廢除就地正法的御史與刑部始終認為,就地正法容易錯殺,一旦殺錯,「則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覆盆之枉,昭雪無從」。就這樣,中央與地方圍繞就地正法存廢問題多次爭論,一直沒有結果。清末,中央權威顯著下降,想廢除就地正法就更難了。直到清朝滅亡,就地正法還在各地執行著。雖然殺了很多革命黨,但仍沒有能挽救清王朝的生命。

都說亂世用重典,但重典用起來沒完沒了,可能也會持續引發亂世。搞不好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相關焦點

  • 計程車退休報廢 將被「就地正法」-
    本報訊 市交委有關負責人昨天透露,我市正在醞釀將下線退休的計程車「就地正法」,免得它流落到市場上成為黑出租。  按規定,一輛計程車服役8年或行程50萬公裡,就要強制下線退休,不能當計程車使用了。退居二線的計程車,主管部門將去掉計程車頂子和計價器,並噴成白色,作民用代步車。
  • 晚清皇帝的妃子們為何那麼醜?選秀女的時候,皇上獨寵醜女嗎?
    晚清皇帝的妃子們為何那麼醜?選秀女的人靠衣裝,好的穿衣搭配也是美麗的象徵。我們看那些晚清宮女的照片醜的要命,也是有原因的。晚清皇帝的妃子們為何那麼醜?選秀女的跟照片技術有關係,晚清和民國早期的黑白照片很毀人,臉部大都黑乎乎的,而且臉部變形。
  • 晚清鷹派代表:毓賢
    毓賢這個人,今天恐怕已經沒幾個人知道,但是在晚清,他可是聞名天下的鷹派官員。當年籤訂辛丑條約,談判中西方列強點名要求正法的罪魁禍首就是毓賢。當1901年2月22日,毓賢在蘭州被就地正法時,卻有很多百姓為他鳴不平,在他主政過的山西竟然還有人偷蓋祠堂供奉,不過被朝廷發現立馬拆除。但是國家的精英們卻對毓賢評價很低,李鴻章臨死前還在痛罵:「毓賢誤國至此」,「老遊殘記」的作者劉鶚將毓賢稱為「清官若自以為是,危害比貪汙嚴重」的典型代表。
  • 晚清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 為何清政府卻宣布保持中立?
    說起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相信讀者朋友們比較熟悉的有晚清以來的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上面這四次戰爭,最後都以清方慘敗,與帝國列強籤訂出賣國家利益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每一次戰爭都是對晚清以來衰落的清國的一記重創,致使中國在帝國勢力壓迫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 晚清重臣李鴻章,為何要逼死首富胡雪巖?你看胡雪巖的後臺是誰
    ,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幾乎僅憑一己之力為晚清續命數十年。 清光緒八年,晚清商場上著名的「生絲大戰」爆發,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晚清時期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官商——盛宣懷,一舉擊潰了胡雪巖的商業帝國,從高處迅速跌落的胡雪巖很快便抑鬱而終。
  • 晚清新政為何走向反面
    晚清新政為何走向反面文/馬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百年之後回望,晚清在政治改革上的圖謀和努力,不容忽視。清末,朝廷逐漸放棄專制,實施新政,意圖建立君主立憲政體。這些努力讓中國漸有現代國家的形態。
  • 晚清官員為何多為書法大家?
    本講以晚清官員吳大澂及其友人的日記和信札為基本史料,對晚清官員日常生活中的書法活動做一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問題有日課、應酬書法的主要形式和數量、人口增加對應酬書法的影響以及提高書寫效率的種種策略等。本講還要討論為什麼晚清官員不賣自己的作品,以及中國社會中特殊的索書現象。本講主要的關懷是,把對晚清最後一二代政府官員的書法活動的描述和分析,作為觀察處在巨變之中的中國社會精英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視點。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
  • 書摘 | 我們如何認識百餘年前的晚清?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部針對特定國家移民的種族歧視法「1882年排華法案」,為何目標對準了中國?今日的朝鮮半島問題已經成為美國幹涉東北亞的戰略楔子,可誰又知道,美國進入朝鮮半島竟然是中國從中牽線介紹的呢?★還原教科書之外的歷史真相,顛覆對晚清、對美國的固有認知教科書中呈現的歷史,往往帶著各種先入為主的現代觀點,將過去簡化為一兩句蓋棺定論。然而歷史從不簡單。
  • 晚清時期的畢業證
    作為文化憑證出現在晚清以前,讀書人並沒有正式的文化憑證,所謂的「狀元、舉人、秀才」,只能算是職稱,不能算是「學歷」。晚清開始發放1902年12月17日,清朝設立的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舉行畢業典禮。京師大學堂是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學制的第一座高等學府。晚清時期逐漸開始在學堂舉辦畢業典禮,畢業證稱為「畢業憑照」、「修業文憑」、「畢業文憑」,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教育體系為近代科學的教育方式所取代。
  • 《周易》這麼厲害,為何晚清還被西方欺負?《易經》中沒有答案嗎
    很多人不懂:《周易》這麼厲害,為何晚清還被西方給欺負?《易經》中難道沒有答案嗎?《易經》在大家的眼中都是很厲害的,不少人認為《易經》只是卜卦,既然它什麼都能算出來,那就為何晚清的時候我們國家被西方這樣欺負,它卻沒有算出來呢?
  • 晚清改革的再思考
    最近看了幾本關於晚清政治的歷史書籍,對晚清政壇一些人物的認識更加豐富,對「百日維新」為何失敗有了新的思考。
  • 晚清的中式英語如何讓老外抓狂?
    晚清初期的英語,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廣東英語,一種是洋家浜英語。廣東英語是中國最早的英語,緣於通商需要,這種英語混合了葡萄語、馬來語、粵語,是一種雜交語言。洋家浜英語又是廣東英語的變種,是上海租界的一種特定產物。這兩種英語就是晚清時期的中式英語,雖說也是英語,但與老外交流起來仍困難重重,甚至雞同鴨講。
  • 一位晚清不太成功的政客,為何能從一首詩成為「詩界革命」的主將
    ——黃遵憲一位活躍於晚清政壇的政客,經過自己無數次的努力而終不能成功,從一首小詩開始,最後竟被讚譽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成了近代體詩的鼻祖,他是如何灰飛煙滅「詩界革命」的主將的?中國近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名人、人才輩出的年代。
  • 晚清中國最具權威的慈禧為何怕壁虎
    慈禧是晚清中國最具權威的人,她雖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甚至比皇帝更有權力。慈禧是鹹豐皇帝的妃子,鹹豐皇帝駕崩後,慈禧的兒子6歲的載淳繼位,即同治皇帝。慈安皇后與慈禧並稱為東西太后,兩宮太后共同臨朝稱制。慈安死後,慈禧徹底掌控了大清王朝。但是慈禧這個萬人之上的女人,卻十分懼怕壁虎這種小小的動物。
  • 晚清時期的龔自珍 為何說清朝「萬馬齊喑究可哀」?
    提起晚清詩壇的健將,龔自珍的知名度數得上前三。龔自珍一生中留下了數百首詩歌,系統地收錄在了詩集《己亥雜詩》之中。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莫過於下面這四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朱學東:晚清「自改革」何以成「殤」——評解璽璋著《君主立憲之殤...
    與人物傳記不同,這是一部關於思想史的著作,書中向讀者呈現了晚清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士大夫階層紛繁複雜的思想和行動選擇,以及最終結果。 解老師在描述梁啓超的自改革努力中,描述了梁啓超的師友關係學術傳承,以及政治實踐,這一方面也是理解梁啓超的自改革乃至他所寄望的君主立憲何以成殤的鑰匙,也是理解晚清自強運動走向失敗的一把鑰匙,同時,還給讀者呈現了一幅晚清時期知識精英,尤其是像梁啓超這樣在傳統士大夫眼中更多是草根知識精英,為復興所做的努力的紛繁圖景。 什麼是自改革?
  • 晚清的「黃賭毒」達到了怎樣的歷史高度?
    因為,此時的大清「色情業」,已經泛濫成了各級官員們的日常。晚清的色情業,早在二次鴉片戰爭前就「妓風大熾」,比如「胭脂胡同」等「知名娛樂場所」,就是北京官場紅人們的「打卡地」。每天一過中午就是「香車絡繹」,特別是那些平日滿嘴君君臣臣,見了「洋」字就暴怒的「清流」們,更是在這裡玩到「徹夜震耳」。大清再水深火熱,都妨礙不了他們的風流快活。
  • 晚清留學生為何成為反清的先鋒?
    晚清政府派出留學生分公派和自費兩種,早期都是公派,19世紀80年代以後自費逐漸增多,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留學東洋(即日本)成為主流,自費留學生大多去往日本在他的極力聯絡下,清廷在1872年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這批學生留學不久,因為保守的清廷代表監督陳蘭彬與副監督容閎發生了矛盾衝突,導致未學成即歸國。這批學生中成就最著名的是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工程師詹天佑。
  • 這才是真實的晚清底層社會
    晚清在科技、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正在近代化,但變化主要集中城市以及城市中上階層,廣大農村地區、城市的貧民階層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上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方式。因麻風病失去雙足的殘疾人士,這個草棚就是他的家。事實上,清朝是有一套救濟制度的,但到了晚清末年社會經濟衰敗,保障制度幾乎形同虛設了。晚清時候,那些底層老百姓因為沒錢,一般有病就拖著,很多人從小病拖成了大病。沒錢請大夫看病,經常就用一些民間偏方來治療,有些還真治癒了,至於是如何治癒的,沒人知道,主要看運氣。這是一名正在休息的街頭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