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凝神聚力之根本。在中華文化的獨有定義之下,兒童古詩教育獨放異彩,它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更是一種重要的教育途徑,也是中華兒童古詩教育與其他文化背景之下的古詩教育的重要區別。然而,當今兒童古詩教育「詩心不古」卻又急於求成。近年來,我國中小學以「國學素讀」「國學經典誦讀」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獲得了階段性發展,以此為背景,《三字經》《弟子規》甚至《論語》《中庸》以「國學課程」的美名進入幼兒園。但是對於幼兒而言,其高遠的思想內容難以自然地融入幼兒的生活中;其「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學習方法也難以與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產生共鳴。這種「不求甚解,死記硬背」的枯燥復刻,不僅傷害了幼兒的「求知慾」,造成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也使得中華文化的經典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之間架起了隔閡。
那麼,幼兒古詩啟蒙教育應該如何做呢?
路徑之探
基於3-6歲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探索遊戲化、體驗式、操作性的實施之路。
繪本,增色古詩欣賞新視覺。繪本裡的圖畫不完全依賴文字,文字與圖畫各自傳遞信息,互相補充,甚至圖畫比文字更重要,在整個作品中承擔著敘事抒情、表情達意的作用。基於幼兒視角,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們將蘊含在古詩中的故事情節發散開來,創編古詩故事,嘗試配以青花瓷、民間剪紙、版畫、皮影、泥塑等中華文化藝術元素為故事的繪本表現形式,力求中華古詩獨有的文化視覺境界。
民間遊戲,點亮古詩互動遊戲性。民間遊戲是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是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子孫傳承下來的樸素智慧與生活趣味。我們嘗試將捉迷藏、跳房子、跳皮筋等民間傳統遊戲融會貫通到幼兒古詩啟蒙教育的實施中,在保有民間遊戲本身獨特趣味的同時帶動古詩互動的遊戲性。
戲曲,嘗試古詩吟詠新格調。戲曲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表演藝術,它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我們嘗試將中華戲曲獨有的曲調、表演與古詩吟詠熔鑄為一,在保有戲曲原有韻味的基礎上改編新曲、填詩為詞,綻放古詩的韻律和諧之美,成為幼兒朗朗上口之歌。
創意美勞,玩轉古詩表徵新方法。我們全面挖掘古詩中蘊含的各種教育元素,生成可塑性、趣味性以及與古詩息息相關又與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相得益彰的手工操作材料,打破只能「看」「說」古詩的傳統感官局限,引導幼兒用雙手創造性地表徵古詩。
童話劇,擦亮古詩演繹新體驗。童話劇以兒童為服務對象,通過具體、鮮明的形象和活潑、明快的情節向兒童剖析道理,傳遞美感。我們在幼兒表演遊戲的基礎上,創新挖掘古詩中蘊含的故事元素,巧妙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詩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生命,並巧妙穿插歌舞、戲曲成分與魔幻手法,立體展現中華古詩的戲劇樣式。
策略之施
適宜性分層。小班古詩教育選以「詠物詩」為主。詠物詩的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緊貼生產生活,整體上生動、形象,既符合小班幼兒的直覺行動性思維特點,又符合小班幼兒朗朗上口的語言感受需要。
中班古詩教育選以「田園詩」為主。田園詩以田園生活和自然風光為主,描寫的景物內容豐富,鏡頭層次感鮮明,語言恬淡疏樸,如唐詩《鹿柴》。中班幼兒可在「詠物詩」的已有知識經驗之上,將先前的「物」與後續的「景」進行具體形象思維整合,引導幼兒「物景合一」地感受古詩。
大班古詩教育選以「敘事詩」為主。敘事詩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情節一般較為簡單,有層次清晰的生活場面,又有簡練的敘事,如唐詩《尋隱者不遇》。大班幼兒可在「詠物詩」「田園詩」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將先前的「物」「景」與後續的「事件」進行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整合,引導幼兒「物景事合一」地感受古詩。
多感官體驗。「講一講」「說一說」,講述故事,發散經驗。以古詩繪本為載體,引導幼兒在圖文並茂之間感受古詩意境,享受中華文化藝術元素的視覺之美,運用自己的語言講一講古詩中蘊含的小故事,結合經歷經驗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玩一玩」「做一做」,玩中學,學中玩。將民間遊戲融會貫通到幼兒誦讀及練習之中,成為古詩誦讀的有效實踐途徑。在小班古詩《五歲詠花》中,將詩中的「花開花落」與喜聞樂見的「捉迷藏」遊戲相結合,增強幼兒古詩啟蒙教育的遊戲性。
「唱一唱」「演一演」,戲唱古詩,劇場表演。嘗試將古詩與中華戲曲曲調熔鑄合一,用戲曲曲調來升華古詩的內容與意境,用古詩的內容與意境來進一步演繹曲調,如借鑑黃梅戲演繹《詠鵝》、京劇曲風演繹《靜夜思》,引導幼兒感受中華古詩的意境美、中華戲曲的韻律美。同時,我們觀察和捕捉幼兒的日常表演遊戲,並自然融入童話劇的創編中,賦予詩中萬物以豐富的情感,讓一花一木都有自己的語言,以推進整個古詩的情感體驗。
(作者單位系山東大學幼教服務中心)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2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