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1月15日電(汪曉青)一大早,朱永發就忙著在香菇棚裡採摘香菇,把一筐筐香菇裝車,趕緊送到縣城的收貨點去。
朱永發忙著裝香菇。(互助縣扶貧開發局供圖)
朱永發家住的補家村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這裡是中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被稱為「彩虹的故鄉」。曾經,這裡屬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青海省定貧困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578戶,貧困人口43419人。近年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互助縣順利摘掉貧困帽,正在加足幹勁兒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2018年,扶貧駐村工作隊目標鎖定「香菇」,希望通過種植產業發展給村民帶來穩定收入。
茁壯成長的香菇。(互助縣扶貧開發局供圖)
為普及技術,村裡專門從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請來了香菇種植專家,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從保溫、注水,到培育、採摘,手把手教村民種香菇。
香菇棚裡放滿了菌棒。(互助縣扶貧開發局供圖)
一個小菌棒能長出四茬香菇,二三茬產量最高,大概算下來單個香菇棚每月平均能有3500斤到4000斤的產出。每間隔一天,朱永發就要往縣城送一次新收的香菇,最多時候一次能有三五百斤。這些香菇運到海東市、西寧市等地,在連鎖超市和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銷售。
圓潤新鮮的香菇。(互助縣扶貧開發局供圖)
目前,村裡有2個四季棚已經投入使用,另外2個四季棚和4個春夏秋季棚正在建設中,還有100個春夏秋季棚正在進行土地測量。到明年上半年,108個香菇棚將全部投入使用,形成規模化種植。
記者從互助縣扶貧開發局了解到 ,按照「鄉有特色產業、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思路,互助縣打造了特色種養、現代服務業、光伏扶貧、民族手工業、鄉村旅遊、勞務輸出六大特色扶貧主導產業,建立了馬鈴薯、油菜、果蔬、中藏藥材、工廠化育苗、八眉豬繁育、牛羊肉加工、扶貧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倉儲物流十大基地,有力帶動了當地建檔立卡戶就業和增收。(完)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