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rap就像課文朗誦,準確來說,就像一個沒有感情的念歌詞機器。」
這是我和朋友在看《青春有你2》,看到選手表現後發出的感慨,真的是一言難盡,難道華語樂壇也進入了音樂「審醜」時代?
但正是這樣有魔性,甚至都談不上音樂性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迅速登上熱搜。就結果來看,無論會不會唱歌,但人氣和熱搜都有了。甚至下面的評論都是太可愛了,太魔性了,路轉粉了。頗有當年楊超越那一句注入靈魂的「燃燒我的卡路裡」。
很多人評論說,就這樣唱歌的方式,我也會。甚至很多業餘喜歡唱歌的小夥伴,都能比這唱得好,但是能火起來的卻恰恰是這樣「審醜」的作品。rap已經變得越來越潮流,卻也越來越不專業,好像只有加快速度,加上幾個喊麥的唱腔就誰都可以一樣。
後來,這個梗迅速擴散,節目的熱度也有了,加上冰清玉潔的瓜,很多不太關注這個節目的人也知道了這個節目的存在。這個梗確實挺好笑的,甚至是節目組刻意為之,非常懂得傳播學。但是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很多人的反應是被這樣的唱歌方式轉粉了?我們發現,華語樂壇這些年,很多歌曲也一直往這個方向轉變。
「審醜」的時代,口水歌,抖音神曲,剪裁抄襲歌曲,甚至歌詞低俗的歌曲反而容易火起來,這是非常悲哀的。周杰倫在《告白氣球》火起來的時候,特別不解,為什麼這個口水歌為什麼火起來?他可能擔心這樣的市場需求會讓越來越少的人花心思去寫好歌。就像周杰倫寫的一些特別有突破性的,比如《比較大的大提琴》,《床邊故事》等等,卻少有人知。
更加可悲的是,《學貓叫》大火的時候,周杰倫在演唱會歌迷點歌的環節,被歌迷點歌唱《學貓叫》,我看到周杰倫那不知所措的眼神,自己寫了幾十年的歌,經典歌曲無數,在這個年代,竟然不如一首《學貓叫》這麼廣的傳唱,這是悲哀的。
這個就像最早的時候,吳亦凡即興rap的「這個面又長又寬」,蔡徐坤的「唱跳rap籃球」。不管唱功怎麼樣,基本沒有影響到他們在華語樂壇的地位,作品還破了很多紀錄,甚至當起了導師,教別人來唱歌了。
現在的綜藝節目指導選手唱歌的導師,或者選秀的節目,最需要的是名氣,堆積的流量,這些讓其有資本坐在導師席位那裡,而不是資歷和實力。
現在,華語樂壇的選秀,也好像並不是要選出真正有實力有潛力的選手,而是選擇有顏值,有商業價值,有話題,能迅速包裝的選手,至於初心,早已經忘了吧。
當年的周杰倫也是在綜藝裡,被吳宗憲發現曲子寫得工整而挖掘。林俊傑和阿杜在節目比賽中被海蝶音樂發現,she是海選裡挑出來3個唱歌各具特色的女孩組成的。那個時候,唱歌實力還是最重要的……
不過,我始終堅信,這樣「審醜」的時代,出現的音樂如果只是為了博人眼球,是走不進觀眾的心裡,就像曇花一現,終將被時代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