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個翻譯官,這些會日語的中國人到底是鬼子從哪找的?

2020-12-12 饞饞食光

抗日劇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一群日本兵氣勢洶洶地闖進村莊,旁邊跟著長相猥瑣,點頭哈腰的漢奸翻譯官,翻譯官和領頭嘀嘀咕咕一陣,就達成了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後在老百姓憤恨的目光中,翻譯官得意洋洋地宣告日軍的命令。

而在當時的影視劇中,翻譯官幾乎是大白菜一般的存在,哪怕是再小的村子或者小隊,都會配備一個能說日語的中國人,整得日語跟中國人第二天賦似的。

那麼日語真的像電視劇中那麼好學嗎?答案當然不是,我們不妨從當時民國群眾的教育程度來考慮。

大多數人想起民國,印象往往是學生運動、新思潮、傳奇的軍閥和那些有名的世家小姐公子們。總的來講,作為封建統治時期和現代文明的過渡階段,民國天生自帶美化柔光的濾鏡,然而現實卻是很殘酷的。據《民國教育史》記載,當時民國的非文盲只有百分之二十,而這百分之二十還是包括僅僅認識幾百個漢字,會點基本讀寫那種。如果用現代的標準看,這些人只會更少。

民國名媛

單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能夠會一門外語的,絕對稱得上是高級人才,那麼大家可能會問了,在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隨處可見的翻譯官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一村一個翻譯官的情節還算是有史實依據,歷史上日軍用了一個辦法,通過這個辦法他們獲得了大量的低級翻譯官。

日軍

當時在日軍所佔領的地區內,每個鄉鎮都必須派出兩到三個頭腦靈活的人過來接受日軍的日語教育,也就是說歷史上的漢奸翻譯官,其實很多都是「被漢奸」了,根本談不上自願,但是他們又不能跑。

這是因為日軍使用了一個損招,那就是「連環保」,「連環保」和咱們古代的誅九族差不多,如果選來的人逃跑了,那麼他的保人和家人要一起跟著死,在如此掐準要害的威脅下,那些被選來的人就算是心裡再不願意也得過來安分待著。

除此之外,武力威脅也是讓這些低級翻譯人員迅速成長起來的原因之一,畢竟別人學習不好只是挨老師的訓,他們學習不好卻是挨揍加上要命,那些來中國的日本士兵可不是好相與的,學員們表現得稍微有一點不好,巴掌和腿就都上來了。

老大連

從某點來說,這在當時也是最糟糕的和最有效率的外語學習環境了,不過小編相信沒有中國人願意這麼學習外語。

不過既然需要這麼多學生,那麼老師的數量也是急缺的,從日本調並不現實,所以教授日語的老師主要從被日軍殖民多年,一定程度日化過的城市抽調過來。老大連人應該有印象,現在大連還有許多當年日本人留下的建築,老一輩的人也多會說日語。

如今戰爭的煙塵早已從這片土地消散,學習日語從當時的一種屈辱變成為了交流的需要,不過有些事情,就算是過去了也不能遺忘啊!

相關焦點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不過讓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基礎教育水平極低的舊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國人都是文盲,專門學習日語的人恐怕更是鳳毛麟角了。那麼日本鬼子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大量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呢?為了準備全面侵略中國,日本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中文,甚至專門在中國建立學校來培養熟悉中文的日本人。
  • 抗日劇中的翻譯官都是什麼背景呢,會日語的人那麼多嗎?
    按理說,日軍每一個小分隊裡面都會有一個專門的翻譯官,但是那個時候中國的文盲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也是半文盲。很多人覺得民國大概就是《情深深雨濛濛》裡面所演的那樣,燈紅酒綠、小姐少爺等等,但是實際上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才是事實,教育也成為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那麼留洋會日語的人應該很少,那日軍的那麼多翻譯是哪裡來的?
  • 嘿,悄悄告訴你,我今天看了個喜劇,是打鬼子的!
    今天看了一部抗戰劇的片段,片名就不說了,劇中的情節實在讓人噴飯,一個繃著臉的日軍軍官,身邊站著一個一看就是漢奸的翻譯官,他眯著眼睛彎著腰,對著身邊繃著臉持刀站立的日軍軍官做點頭哈腰狀,嘴裡還說著給日軍軍官的翻譯:「小林中尉,他們中國人有句老話」,我當時心裡一萬朵浮雲飄過,極度懷疑看的是什麼類型的電視劇
  • 為何稱「鬼子」為「太君」
    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
  • 日本鬼子為啥被稱為「太君」,誰發明的,鬼子聽了咋想?
    太君,本是對古代高官母親的尊稱,卻被漢奸拿來稱日本軍官,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臺詞,這些軍官聽之也欣然接受。日本鬼子令中國淪陷區的平民稱自己為「太君」,原因到底為何?難道鬼子有特別要求?還是對「太君」有特別喜好?
  • 他是日軍高級翻譯官,日軍投降,看到他出現集體蒙圈,說不出話來
    侵華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他們開始了奴化中國少年的計劃,強迫十多歲的少年兒童學習日語。有個10歲的兒童叫陳敏學,他被抓進「日語學習班」學習,3年之後,這個兒童成為日軍高級翻譯官,日軍投降時,看到他出現集體蒙圈,說不出話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一點學習-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的日軍翻譯官
    在看抗日連續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日本軍官身邊基本上都有一個中國人擔當翻譯官。看劇看的入迷的時候,真的好恨這些或肥頭大耳或骨瘦如柴、戴眼鏡、留中分的翻譯官,日本人都來你家大掃蕩了,你竟然還點頭哈腰給日本人賣命!不過他們是不是都是中國人呢?
  • 此人被鬼子包圍後,反用日語痛罵,鬼子:再也不敢來打擾先生了!
    然而今天我們要講得這位先生,鬼子來到他家抄家後,還被鬼子包圍,結果先生臨危不亂,還反用日語痛罵鬼子,這讓帶到的鬼子軍官直呼:再也不敢來打擾先生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正如陳寅恪所料,沒過多久日軍就闖入了陳寅恪家中,而闖入陳寅恪家中的日軍原本趾高氣昂的準備將陳寅恪家中洗劫一空,結果一開門就看到一個身體消瘦但是卻臨危不亂的老人,這可讓見慣了百姓驚慌害怕 「大場面」的鬼子們一下愣住了,一個都不敢輕舉妄動。
  • 中國叫侵略者「鬼子」?日本網友搞的「日本鬼子」會顛覆你三觀!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還有一個更加「土味」的稱呼——日本鬼子。這個蔑稱在民間的使用次數遠遠高於正式名稱,有時候我們連日本兩個字都去掉了,直接用「小鬼子」、「鬼子」等更加簡短名字來稱呼日本兵。儘管鬼子這個詞兒的出處已不可考,但從晚清就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洋鬼子」一詞,早已成為中國人稱呼外國侵略者的定式用詞,甭管是西洋鬼子還是東洋鬼子,只要在國名後面加上「鬼子」二字,就統統不是好東西。而官方譯製廠和民間字幕組約定俗成的翻譯方式,也反映出這個稱呼對中國人的歷史觀產生了多麼深刻的影響。
  • 鬼子抄家,他坐鎮家中,用日語把敵人臭罵一頓,鬼子聽完立馬撤離
    鬼子抄家,他坐鎮家中,用日語把敵人臭罵一頓,鬼子聽完立馬撤離雖然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時代十分的安定並且就我們國家來說很少會有戰爭的發生,但是在上個世紀的時候還是戰亂頻繁的。面對這些日本人的壓迫,有些人無奈屈服,有些人寧死不從。而小編今天講的這個人,在面對日本軍人抄家的時候,他就在家裡面坐著,還用日語把他們給罵了一遍,那些日軍聽完之後居然什麼也沒做就直接撤離了!那麼這個厲害的人物到底是誰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各位小夥伴們介紹一下他吧。這個人就是陳寅恪,我們大家所了解的他的身份就是國學大師。
  •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小兵張嘎》裡的翻譯官但是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困惑:日本部隊的翻譯官是配到哪一級呢?而且,如果這個翻譯官是中國人來當,那這人可了不得。那個年代,中國人能認識幾個大字就算是「知識分子」了,這人竟然會說日語,那在中國算是萬裡挑一的文化人了,這麼一類人,能配發到日本軍隊的基層部隊嗎?
  • 他們都是地道中國人,卻因演戲以假亂真成日本人,有人號稱鬼子王
    可有趣的是,這些鬼子的扮演者演技都十分了得,讓觀眾們也是恨之入骨,都以為他們是真真正正的日本鬼子。其實不然,除了極少數的人是日本人,其實大多數都是地道的中國人。今天小編來來給大家介紹下這些能夠以假亂真的演員。
  • 日本侵華時,「鬼子進村」到底是什麼樣的?老兵:電視劇拍的太假
    日軍在中國各地搶殺燒奪,無惡不作,日軍用他們的刺刀無情的穿過中國同胞的身體,他們的手段極其殘忍無情,此後日軍被冠上了「鬼子」的頭銜。抗日戰爭至今已經過去了75年,現代人已經沒有辦法感受到中國當年的痛苦,當時的畫面沒有辦法記錄下來,所以中國拍攝了很多關於抗日戰爭的電視劇。那麼當初日本侵華時,「鬼子進村」到底是什麼樣的?參戰老兵表示:電視劇拍的太假。
  • 他是「鬼子翻譯官」,戰後帶著妻子逃亡日本,中國人欠他一個情
    說起電視劇的日本翻譯官,大家的臉上都會不約而同的擺出一副看不起他們的樣子。畢竟,在四五十年代,翻譯官就是漢奸的同義詞。甚至於,翻譯官比漢奸還讓人唾棄。因為,能擔任翻譯官的人,大多是有文化的人。
  • 日語翻譯官官方app下載
    日語翻譯官官方app下載軟體介紹:日語翻譯官app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日語翻譯軟體,使用本app用戶可以輕鬆的學習日語或者是進行日語對話的翻譯了,真人發音,離線使用,真正幫助你的日本旅遊。
  • 日本侵華,真正的鬼子進村有多恐怖?看看親身經歷的老兵怎麼說
    抗日影視作品中很多都描述過鬼子進村的場景,每當這時我們看到的情景都是老百姓要麼一臉視死如歸,要麼直接充分發揮出神奇的聰明才智給鬼子製造「驚喜」,什麼自制地雷啊、陷阱啊、地道啊,應有盡有,中國的老百姓真有這麼多招數嗎?
  • 此人替鬼子做翻譯官,戰後娶日本女人,如今國人卻得給他說聲謝謝
    談起抗日戰中「翻譯官」這一角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它和偽軍,漢奸列在一起。畢竟日本翻譯官是給日本人當差的,他們對於日軍的侵略行為,起著助紂為虐的作用。然而,在日軍的翻譯官當中,也不缺乏有良知有血腥的中國人!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在幕後為中國抗戰的勝利默默做著貢獻!
  • 50歲老人被鬼子抄家劫掠,他用日語破口大罵,日軍高官:快撤快撤
    說起抗日戰爭,中國人都很難忘。最難接受的是,當時很多中國人倒戈去幫助日本欺負中國人,這真是令人髮指,最後這些人都受到了制裁。當時,由於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和自身人員的缺乏,日本想找一些中國人來傳播日本的思想,最好是找一些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希望通過他們把日本的思想灌輸給人民。
  • 抗日戰爭中,為何那麼多漢奸會講日語?他們是怎麼學會日語的
    在歷時影視劇中,漢奸也成為一個重要且令人噁心的角色。在影視劇中,我們能經常看到漢奸的身影,且多同時擔負著日軍翻譯官的責任。那麼抗戰時期,為何那麼多的漢奸會說日語?據歷時資料記載,在日軍侵華開始後,為了更好的應對中國本土環境,與中國人交流。日軍在中國曾推出了"皇民化教育"。
  • 開國上將苦學日語抓到一個卻被暗算
    比如在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一共殲滅的日軍超過一千人,但是卻連一個俘虜都沒抓到,很多日軍的傷兵都在最後選擇了自盡。沒有俘虜就很難了解日軍的心理,所以在平型關大捷之後,作戰科科長陳士榘就提出了「力爭俘虜」的口號,要求所有戰士都學會「優待俘虜,繳槍不殺」這兩句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