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劇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一群日本兵氣勢洶洶地闖進村莊,旁邊跟著長相猥瑣,點頭哈腰的漢奸翻譯官,翻譯官和領頭嘀嘀咕咕一陣,就達成了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後在老百姓憤恨的目光中,翻譯官得意洋洋地宣告日軍的命令。
而在當時的影視劇中,翻譯官幾乎是大白菜一般的存在,哪怕是再小的村子或者小隊,都會配備一個能說日語的中國人,整得日語跟中國人第二天賦似的。
那麼日語真的像電視劇中那麼好學嗎?答案當然不是,我們不妨從當時民國群眾的教育程度來考慮。
大多數人想起民國,印象往往是學生運動、新思潮、傳奇的軍閥和那些有名的世家小姐公子們。總的來講,作為封建統治時期和現代文明的過渡階段,民國天生自帶美化柔光的濾鏡,然而現實卻是很殘酷的。據《民國教育史》記載,當時民國的非文盲只有百分之二十,而這百分之二十還是包括僅僅認識幾百個漢字,會點基本讀寫那種。如果用現代的標準看,這些人只會更少。
單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能夠會一門外語的,絕對稱得上是高級人才,那麼大家可能會問了,在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隨處可見的翻譯官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一村一個翻譯官的情節還算是有史實依據,歷史上日軍用了一個辦法,通過這個辦法他們獲得了大量的低級翻譯官。
當時在日軍所佔領的地區內,每個鄉鎮都必須派出兩到三個頭腦靈活的人過來接受日軍的日語教育,也就是說歷史上的漢奸翻譯官,其實很多都是「被漢奸」了,根本談不上自願,但是他們又不能跑。
這是因為日軍使用了一個損招,那就是「連環保」,「連環保」和咱們古代的誅九族差不多,如果選來的人逃跑了,那麼他的保人和家人要一起跟著死,在如此掐準要害的威脅下,那些被選來的人就算是心裡再不願意也得過來安分待著。
除此之外,武力威脅也是讓這些低級翻譯人員迅速成長起來的原因之一,畢竟別人學習不好只是挨老師的訓,他們學習不好卻是挨揍加上要命,那些來中國的日本士兵可不是好相與的,學員們表現得稍微有一點不好,巴掌和腿就都上來了。
從某點來說,這在當時也是最糟糕的和最有效率的外語學習環境了,不過小編相信沒有中國人願意這麼學習外語。
不過既然需要這麼多學生,那麼老師的數量也是急缺的,從日本調並不現實,所以教授日語的老師主要從被日軍殖民多年,一定程度日化過的城市抽調過來。老大連人應該有印象,現在大連還有許多當年日本人留下的建築,老一輩的人也多會說日語。
如今戰爭的煙塵早已從這片土地消散,學習日語從當時的一種屈辱變成為了交流的需要,不過有些事情,就算是過去了也不能遺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