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到1945年抗戰結束期間,日本侵佔中國土地,在中國大地上無惡不作。無數中華兒女獻身民族抗戰,上演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
然而,林子大,什麼鳥都會有的,在民族存亡之際,也有很多人選擇投降做漢奸,著名的大漢奸有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等。在歷時影視劇中,漢奸也成為一個重要且令人噁心的角色。
在影視劇中,我們能經常看到漢奸的身影,且多同時擔負著日軍翻譯官的責任。那麼抗戰時期,為何那麼多的漢奸會說日語?
據歷時資料記載,在日軍侵華開始後,為了更好的應對中國本土環境,與中國人交流。日軍在中國曾推出了"皇民化教育"。
所謂的皇民化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推崇日本天皇和日本文化,主要的手段就是教育中國人學習日語。然而當時抗戰環境,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日語也並沒有推行開來。
這個在中國臺灣省就是很好的例子,馬關條約後至1945年回歸,日本在臺灣省就是實行日語教育,以日語為官方話。但在大陸,皇民化教育並沒有取得任何效果。
於是日本為了與中國漢奸溝通方便,就發明了一種協和語。協和語並不能稱之為語言,就是簡化的溝通,但有著鮮明的特點,通俗易懂,語句短小,以方便雙方能聽懂。「你的、我的、他的」是構成協和語的關鍵,還有一些在抗日神劇中出現的,例如「花姑涼滴」「大大滴」「你滴」等。不過這類雜交的溝通語,也僅限於漢奸與日軍交流,在抗戰勝利之後,也就消失了。
但有的人會問,在抗日影視劇中,有很多漢奸翻譯官,並非簡單交流。其實這些大部分是影視劇的節目效果追求。要知道,日本侵華戰爭中,使用的翻譯官,絕大部分都是日本自己人,而只有極少數是中國人。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日本人會說中國話呢?
眾所周知,日本的文化,大部分都是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的。在日本,很早就有漢語教學機構。日本學習的漢語,主要是以南京話為官話。在日本的大學裡,這些機構就是漢語教學的主力,而侵華戰爭期間,這些大學教育出來的漢語人士,成為了翻譯官的主力。
日本著名的小說家司馬遼太郎,曾經就打算報考大半外國語學校的漢語專業。在日本佔據滿洲之後,日本人把中國當做新大陸,也促使了更多的人學習漢語。
其實日軍侵華時期的翻譯官,是不需要中國人來擔當的,一方面自己國家有足夠的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的法律,就禁止中國人當翻譯官。
1899年明治32年「軍機保護法」、「要塞地帯法」便規定如無特定許可,外國人與渡來人者不得出入日本軍隊營地,駐地,軍事機關,邊防要塞。1937年(昭和12年)「 軍機保護法改正法律」頒布把保密範圍擴大至軍工廠,警察署,通信鐵路,貯藏設施等與軍隊相關環節。
我們在影視劇看到的日本漢奸和翻譯官形象,其實大部分都是節目效果需要。而那些穿著中國服裝的日本翻譯官,很大一部分都是日本人,打扮成這樣,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撫恤那些投降的中國人,好配合做宣傳工作。
怎麼樣,有木有覺得抗日神劇裡的誤區太多?
月旦風評原創出品,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