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小學語文通,周小河
假期裡,各種培訓班、夏令營、遊學項目眼花繚亂,早就有家長在網上感慨在北上廣「月薪三萬竟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而其中大部分支出是在外國遊學上」……
其實,想讓孩子見世面、增長見識的地方有很多。對於孩子來說,能跟爸爸媽媽一起在哪裡走走,都更能體驗美好的歸屬感和互相依靠感。
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不如用心陪孩子去這3個地方,勝過去課外輔導班呢!
01 民風淳樸的鄉村
都說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是因為他們也真的缺少吃苦和見識貧苦的機會。
在某節目中,宋小寶說出了自己把家越來越往農村搬、讓孩子在老家縣城裡上學的理由。他這樣說著:
"
每個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在別人的眼裡好像說你離城市這麼遠,孩子接收不到那麼好的教育。其實我自己這一生是怎麼走過來的,我自己最清楚。
我七歲的時候和家人一起搬去小興安嶺的山村裡生活。常常走路,就可以聽到蛇的「嘶嘶」聲,摘下來的野山梨放在框裡要用蒿子蓋上......這兩年是我小時候最幸福的時光。
我沒有必要讓孩子那麼早、這麼快地去感受那份什麼浮華啊、榮華富貴那些東西。我首先不要給他那麼大優越感,才會懂得去珍惜。
孩子只要接受到教育就行,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做人,如果不會做人,你教的再好、學識再好,他也一無是處。我現在把家越來越往農村搬也是因為這個。
"
宋小寶的育兒觀在當今的社會都是很少見的,當然這樣的觀點並不適合所有的家長,但是總是有可取之處。
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孩子的身心成長需要知識和毅力。而暑假,正是打開新的體驗生活的好時機。
讓孩子到農村走走,既開闊眼界,又增長見識。和孩子一起學做各種農活,實地見識收割小麥,採摘水果和野菜......等等,這也與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相符。
親身經歷「一粥一飯,當思來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生活,相信孩子能更好的理解和珍惜父母賺錢的辛苦和不易。
沒有經歷過貧苦的生活,又怎麼懂得珍惜眼下的幸福呢?況且,你不給孩子吃一點苦,世界會讓他很苦!
02 書店/圖書館
科學實驗證明:早期閱讀對孩子智力發展有重要影響。
為了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家長會買各式各樣的書。剛開始,孩子能安分守己的坐在椅子上看書,可只要聽見動畫片的聲音,下一秒孩子準是坐在電視機前的。
特別是在暑假,沒有家長和老師的監督,自控力弱的孩子,生活和學習上很容易變得「懶散」。
圖書館,便是一個幫助孩子學習的最佳場所。
人民日報曾刊文,書店也是圖書館。書有價值,但對於多數人來說,購買並不是最好的選擇,這便是圖書館的價值。
我的好友每周末都會抽出半天時間,帶上5歲的兒子去圖書館坐坐。他說,書有價值,但對於多數人來說,購書並不是最好的選擇,這便是圖書館的價值。
孩子7歲前是閱讀養成的關鍵期,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朋友他本周六、周日都會帶孩子去圖書館讀書,長期堅持會讓孩子養成安靜讀書的習慣。
不得不說環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安靜的氛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秩序感使他們心中充滿肅穆與虔誠。
是啊,你不帶孩子去,你怎知孩子不喜歡?
成千上萬的藏書本身,就是一場教育——它讓孩子知道知識是無窮的,小有成就也不能驕傲!對知識的敬畏會是他們一輩子的財富!
誠如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
有空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吧!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讀哪一本書,這樣孩子在挑選過程中,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成長。
相信一個愛閱讀的孩子,一定會帶給你很多驚喜。
03 課本內的名勝古蹟
電影《後悔無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單純的書本知識不足以成為人生的力量,書本知識加上實踐知識才真正能幫助孩子找到力量,重在增加閱歷和涵養。
其實,翻開任何一本語文教參,會發現每一篇課文後都有「實踐活動」環節,而孩子真正能夠掌握的技能和通識知識,恰好是在這個重要的環節之中。
▼小河老師的語文教參:
▼再看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本中也有實踐活動目標:
帶孩子外出旅遊,如果只是走馬觀花似的遊山玩水,很難讓孩子投入其中。
因此,小河老師建議將書本知識與旅行體驗相融合。讓孩子身臨其境領略課文中的山河大川、名勝古蹟……在放鬆身心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課外知識。
比如,蘇軾《題西林壁》的廬山、杜甫《望月》的泰山、寇準的《詠華山》、李白的《登鸛雀樓》、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等等。
▼跟著課本去旅行,這些旅行地,請收好~
對孩子們來講,研學才是目的,旅行只是載體。
反正暑假也是要出去走走的,作為家長的我們,何不利用暑假帶著孩子去尋蹤課本呢?
入學之前的每個學生的基礎差距都不太大,但每個假期一定是學生偷偷變優秀的好機會!而帶孩子去這3個地方,絕對比補課強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