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會做什麼?
吃零食,還是做遊戲?
4歲的女孩兜兜,竟跟著爸爸騎行去了西藏。
近日,一則「單親奶爸帶著4歲女兒騎車去拉薩」的視頻,在網絡上爆紅。
今年4月,26歲的阿鈄,做出了一個膽大的決定:
帶女兒騎行去西藏。
他們從東莞出發,總行程4000多公裡,歷時71天。
一路上,阿鈄用手機記錄下了他和女兒的點點滴滴。
在藍天白雲下,他們奔跑騎馬。
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域,他們一起堆雪人。
途徑雲南路段時,由於自行車負重過大,後輪輻條變形,他們不得不推車前進。
兜兜不僅不哭鬧,反倒歡天喜地地跟著爸爸一起趕路:
「你帶我冒險,我也陪你一起跨越困難呀!」
有時,阿鈄逗女兒說:「爸爸買機票把你送回去,好不好?」
兜兜的回答永遠是:「不好,我要跟爸爸繼續騎。」
無論是奔波勞累,還是風吹雨打,4歲的兜兜沒有抗拒和退縮,臉上始終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不得不說,兜兜的內心真的很強大了。
同樣是孩子,為什麼有的孩子面對困難時,不堪重負,跳樓輕生;有的卻樂觀向上,陽光豁達?
我想,網上一個高贊評論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因為見過的世面不一樣,成長環境也就不一樣。
深以為然。
見過世界和沒見過世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1、
見過世界的孩子,才會寵辱不驚
哈佛女校長德魯·福斯特曾在一次演講中說: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的優秀程度」
而一個人生活的廣度又往往取決於他見過的世界。
對大多數人來說,南極是遙不可及的地方。
可是,5歲的男孩辛巴早已經去過了南極。
因為爸爸的工作關係,辛巴從3歲開始就跟著父親走南闖北……
在旅行中,辛巴常常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
開始的時候,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會退縮。
比如在亞馬遜雨林裡釣食人魚時,叢林裡有無數的蚊蟲,被咬上後,會超出常人想像的癢,但卻不能抓。
辛巴被咬得哇哇大哭,吵著要回家。
爸爸對他說: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後還會堅持去做。」
在爸爸的陪伴下,辛巴學著像大人一樣強忍著,克服了蚊蟲的叮咬,釣到了食人魚。
同時,辛巴也第一次明白了:
面對困難,需要堅強。
旅行,帶給辛巴的,不僅僅是堅強,還有獨立。
爸爸為辛巴報了夏令營,辛巴會自己按照單子上的清單,仔細認真地打包行李。
他說:
「我可以努力單獨一個人,照顧好自己。」
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克服。
哪怕克服不了,他們也不會一蹶不振。
因為他們知道,世上有無數種活法,一個地方失敗了,還有別的天地可以容得下你。
他們不會局限於自己的錯誤和別人的看法,受到挫折也不容易自暴自棄。
在《最好的教養在路上》一書中,作者樸善娥寫道:
「自己與女兒的每一次際遇都是一次歷練。」
探訪名勝古蹟,孩子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來自陌生人的溫暖與關愛,讓孩子懂得了感恩;
哪怕他們被欺騙,孩子也學會了寬容跟理解……
經歷越多的孩子,越有敬畏、知進退,越不會困頓於眼前的憂患。
那些見過的風景,遇到的事物,都會凝結成精神的內核,幫孩子在生活的沃土中,長成堅韌的自己。
2、
見過的世界,會改變孩子的人生
著名兒童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
父母有條件的話,應儘可能地多帶孩子去旅行,別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展可能……在旅途中將能更多地發現孩子的各種潛能。
帶孩子去看世界,不僅是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更能讓孩子知曉,世上有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更有各種各樣的人生選擇。
有時候,一場短短的路程,一次不經意的觸動,可能就此改變孩子的一生。
馬雲曾經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為學英語,年少的馬雲經常跑到西湖邊,給外國人做免費導遊。
做導遊期間,馬雲結識了澳大利亞的莫利一家。
1985年,在莫利的幫助下,馬雲到澳大利亞旅行了29天。
在國外,他見識了新世界,他看到了電腦,了解到了很多知識……
馬雲說,因為那次出國,他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見過星辰大海的孩子,才能不拘泥於頭頂那方天地,做到心中有乾坤。
只有孩子見多了,嘗試多了,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才會更加明確。
SpaceX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小的時候,媽媽曾問他:「你長大了,要做什麼呢?」
那時候,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直到有一天,馬斯克跟著母親去了圖書館,他讀到了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寫的《2001太空漫遊》。
裡面有一句話給馬斯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
他發現,天空中的星辰,擁有無限魅力。
從那時起,他做了一個決定:—要了解宇宙是如何運行的。
費爾巴哈說: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只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
見過世面的孩子,因為找到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擁有堅持夢想的篤定。
那些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欣賞過的風景,在不經意間開拓了孩子的眼界,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提升了他們的認知,最終,塑造出一個飽滿而獨立的人格。
3、
孩子最大的世面,是父母的眼界
我們常常以為,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多的資源,見世面就是有錢人的「專利」。
其實不然。
見世面,不在於去多貴的地方,而是帶孩子去見沒接觸過的東西,拓寬自己的認識邊界。
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會讓孩子固步自封,而是教他們看世界、品人間。
1. 見天地,多走走
龍應臺說過:
「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見世面,絕不是帶孩子環遊世界那麼膚淺。
只要你願意,無論是大自然,還是街頭巷尾,甚至是菜市場,都可以成為孩子「見世面」的場所。
和孩子一起,觀天地的寬廣,見生命的真實;
看路邊的野花小草,教他分辨各種植物的形態;
撿河道邊的貝殼石頭,讓他領悟滄海桑田的變遷。
只有真真切切見過生活的樣子,才能對人生擁有真正的感知。
2. 見人生,多讀書
讀書是增長見識最簡單的方法,也是見世面最便捷的途徑。
楊絳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
「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
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
閱讀就像是無障礙地穿越時空的一場旅行,讓他靠近那些閃亮的名字,感受偉人們的思想和高度。
知乎網友「小叮噹」說:
「在上大學之前,我沒有坐過火車,我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書本。」
他在以文字鋪就的智慧和經驗之路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閱讀,讓他從一座偏遠小城,跨越地域,走進一個無限廣大的世界。
3. 見自己,多陪伴
有人說:
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點。
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邊界。
同樣是旅遊,有的父母只是帶孩子拍幾張照片,發幾條朋友圈;
有的父母,教孩子觀察自然規律,學習人文禮儀……
同樣是讀書,有的父母只會命令孩子認真努力;
有的父母,能帶孩子領略書中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
同樣是父母,有的人已經躺平放棄,卻把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的人始終熱愛生活,百折不撓,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的未來。
4、
帶著孩子去見世面,是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
正如這首小詩裡所言:
他不怕黑,是因為你曾在漆黑的夜裡帶他看過最亮的星;她有主見,是因為你帶她發現過的世界比課堂大得多;他愛問為什麼,是因為你早就為他打開了好奇的大門;未來的他,勇敢無畏抵得住風雨的侵襲,探索世界的邊界;未來的他,心裡住著遠方衝出山川湖海的柵欄,領略萬物生靈的神奇;未來的他,好奇心不滅對未知的一切保有熱忱,直到尋到答案;因為現在的他,正隨你踏上旅程看最美好的世界……
當孩子見過自然天地的廣袤與壯闊,便不會把對生活的嚮往,拘泥於眼前的方圓。
當孩子品味過萬物輪轉與人生百態,便不再輕易把眼前的逆境,視作恆久的困局。
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所有體驗,終將成為孩子人生中的財富,帶他遇見更好的自己。